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为了一段震撼的体验,一个祖孙三代(还算)感人的故事,哪怕不为了中国科幻和人类,也推荐大家都去电影院看个两三遍。

(轻微设定剧透慎入)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以宏大的时间维度思考问题,是科幻小说令人着迷的一点。

如果高维世界的时间真的像「可以爬进爬出的山谷」,管理它的人会是怎样?如果一个物种认识到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它们的语言会是怎样?如果微观世界的电子原子有更大的版本会是怎样?如果太阳比地球先死,那时的人类会怎样?

大刘说过「正因为我表现出一种冷酷但又是冷静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是合理的。你选择的是人性,我选择的是生存,而读者认同了我的这种选择。」

问题是,电影不能这么拍。电影必须选择人性。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普罗米修斯》大卫也选择生存

我刚在海南小镇电影院看完《流浪地球》,提前两天买票时座位还空无一人,大年初一满座,小孩吵做一团,大人们还算安静地看完了全程,Mike隋抖包袱大家都在笑,看到动情处,有人悄悄抹眼泪。

大家看懂了,这很棒啊!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很国际,很社会

原作中,大刘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设定,不仅描述了包括木星引力弹弓在内的地球逃亡方案,还设想了流浪地球时代中,人会有哪些生活和观念上的改变。故事和人物很弱,纯为交代设定服务,这给了电影很大的发挥空间。院线电影不是艺术片,要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都能看懂,肯定是没法再现原著中冲突感不强的单人时间线,而是在微观层面用父与子、三世同堂的人物设定切入,宏观层面用英雄角色的牺牲带出和人类共存亡的集体主义观,在杀死三十五亿人和(有可能)救活三十万人类受精卵的问题面前,电影的表现手法和价值观都非常没毛病。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看《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火星营救》《湮灭》《降临》能感受到,近年来欧美科幻电影都在缩小景别,避开社会大场面描写,尽量以小人物视角深挖个人内心成长,再推动大故事的展开。而中式叙事擅长群像,不擅长人物关系驱动剧情。《流浪地球》努力在群像和小人物大英雄之间找平衡,尽量弱化「联合政府」等更高权力的相关戏份,空间站和运载车的大多数戏都发生在隔绝的场景里,而父子、兄妹、祖孙的关系被放大,这是我们熟悉、容易代入的情感联系,再加上英雄故事,组成地道中国心。

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讲一个老百姓喜欢的故事,让我爸妈也能接受的科幻类型片,《流浪地球》做到了,不容易。

一些槽点(重度剧透慎入)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朋友说看到吴京就出戏,可能是英雄角色过于脸谱化的缘故,或者战狼 PTSD?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女性角色弱,大刘很多作品都有这个问题:女战士为了自己人的安全把火石打坏了,看得我直掐大腿,妹妹遇到问题就知道哭,最后蹦出一段煽情演讲,也不把关键信息交代清楚。

还是结尾煽情生硬,导致我应激性大脑空白了,不记得他们说了啥……号召来一群人也不说要干嘛,早说要推东西啊我带工具过来,人推人可还行,把妹子推坏了咋办。

台词槽点略多,据说口型对不上的原因是为了砍时长。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姥爷吴孟达太讨喜,感觉老了以后我也是个跳海草舞、VR 看妹子的老不正经(误

鸡蛋里挑个石头,有些冲突过于夸张了,比如老何吐在头盔里,科学家李一一歇斯底里的出场,运载队打坏火石,电梯间人肉拉火石和人……常年陪我妈看国产电视剧的我表示努力淡定,这都是表现绝境中恐惧绝望和迅速交代人物性格的必要手段。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最后中二少年眉头一紧双眼迸发烈火拯救全宇宙,老爹为了多年没见的儿子跟着瞎胡闹把地球的 plan B 整没了……不好意思我出戏了。

MOSS 说「不能指望人类任何时候都保持理智」,简直是大刘本人对观众喊话。

MOSS 借鉴了 HAL9000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瓦力同款运载车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太空站那段音乐很像《星际穿越》。

《夜空中最亮的星》差评,刘欢的歌挺好啊为啥不放完。

大刘可以选择生存,但电影必须选择人性|流浪地球观后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