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型旅對比 美軍能控制500平方公里 解放軍火力壓制猛

軍改之後的我軍出現了輕、中、重三型混成旅,來應對不同地域環境不同目標下地面作戰,其中中型合成旅與美軍的快速旅級戰鬥隊“斯崔克旅”有極大的類比性,今天我們來看看雙方孰強孰弱。美軍快速戰鬥旅的立意是在戰役中擔任感知控制型部隊,以斯崔克裝甲車的變種車輛包括105炮,戰場偵察,醫療,迫擊炮,人員輸送等各式變形車輛和悍馬為主要車輛。

中美中型旅對比 美軍能控制500平方公里 解放軍火力壓制猛

全旅可通過運輸機,塢登艦等手段進行全球快速部署和支援的機械化,數字化作戰旅。可以看出其自身的火力體系並不十分強大,105車載火炮也只能提供有限直瞄火力,因為該型部隊的作戰定位就是在美軍完全掌握制空權下的產物。利用自身信息化網絡化優勢,可以很好地協調支援火力,打擊鏈極短,比如其基礎步兵單位呼叫空軍往往只需要5-30分鐘。而傳統陸軍至少需要提前數小時協調。

中美中型旅對比 美軍能控制500平方公里 解放軍火力壓制猛

更關鍵是比起裝備M1坦克這樣的重型部隊來說,後勤補給壓力更小。以美軍的補給能力,重型部隊每12小時就要加油一次。使得部隊控制範圍受到侷限,而斯崔克旅的油耗更小,利用自己的信息化觸角,控制500平方公里的戰區,主要火力輸出依靠引導的炮兵和空軍來完成。因此,該型旅的偵查力量配置比重很大,因為在野戰中持續保持與地方的非接觸型戰術,實時偵查信息的重要性非常大。

中美中型旅對比 美軍能控制500平方公里 解放軍火力壓制猛

雖然覆蓋性的重火力不多,但不代表反裝甲能力弱,每個班配備一套4備彈的標槍導彈系統,其攻頂、發射後不管、2000米射程這些技術特點。使得一般的裝甲部隊對它也不能掉以輕心。巔峰時期的蘇軍摩步連全連只有2套AT-7導彈。解放軍的中型合成旅,也是信息化條件下的改革部隊,類似的採用了8X8裝甲平臺作為主要作戰載體,但是在初衷上就和斯崔克旅南轅北轍。首先假設解放軍在戰場上並不能完全掌握全天候的制空權。

中美中型旅對比 美軍能控制500平方公里 解放軍火力壓制猛

那麼火力輸出就不能完全依靠炮兵和空軍,那麼中型合成旅就需要自身就要具備強大的火力。具備105毫米級的直射火力和122毫米級的壓制火力。以及紅箭9和120毫米火箭筒的反裝甲攻堅能力。另外還有35/57高炮和紅旗7/17防空導彈的野戰防空能力。總體來說,解放軍的中型合成旅更加強調作為基本戰役戰術單位的獨立作戰能力,能夠承擔更加多元化的作戰任務。

中美中型旅對比 美軍能控制500平方公里 解放軍火力壓制猛

而美軍的斯崔克旅一定是在強大的基礎條件下去發揮作用,假設出現對外通訊失常和連接中斷的情況,在沒有空軍和其他單位的配合下。解放軍中型合成旅的戰場生存能力是強於斯崔克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