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放牛娃”如何靠实业报国?(一)

清光绪三十年,也就是1904年,这是光绪皇帝下达诏书,宣布清政府正式成立商部的第二年。这年10月,光绪皇帝第三次召见商务大臣张弼士,此次面圣,张弼士精心准备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的内容对当时中国经济改革将产生重大影响,奏折里写了什么?光绪皇帝为什么会如此重视张弼士的意见?

看“放牛娃”如何靠实业报国?(一)

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

“红顶商人”就是官商,是指一个人既是朝廷里的官员,同时再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兼具官员和商人两种角色。南有胡雪岩,北有张弼士,这是清末商界的流行语,可见在当时,张弼士的身份十分显赫。

张弼士是“客家八贤”之一,也是潮州商帮著名领袖。就财力而言,张弼士资产最多时达8000万两白银,而当时大清国库年收入也只有7000万两,很难想象,这位富可敌国的豪商巨贾,曾经是个出身贫寒的放牛娃。张弼士名振勋,1841年出生在广东大埔县,一个乡村私塾先生的家中,虽然父亲在教书之余,还行医治病,但家中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张弼士年幼时在私塾中跟着父亲读了几年书,十三四岁时,就不得不辍学到姐夫家去放牛。

灾害发生的那年,村里有个姓黄的南洋华侨回乡探亲,见灾荒严重,就慷慨拿出钱来,送给同村每户人家一斗白米。乡亲们都非常感激他,这让张弼士心里很是羡慕,更加坚定了他要下南洋谋生的决心。

看“放牛娃”如何靠实业报国?(一)

卖猪仔

“卖猪仔”是指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掠掳华工赴南洋、美洲等地转卖,就像买猪一样。只不过这些人卖的是苦力,广东鹤山人称之为“卖猪仔”。

张弼士被卖到荷属殖民地巴达维亚,也就是现在的印尼雅加达。在那里的矿井里苦干五年,能得到矿主和其他矿工的高度认可,他凭借的除了勤奋,还有在幼年时跟随父亲学到的特殊本领。

矿主认为,张弼士以“猪仔”的低贱身份来打工,愿意这样努力用心维系这个矿的声誉、收入以及所有人的平安,这个人一定可靠。几年时间过去,张弼士用自己的勤奋、忠诚,换来矿主的刮目相看。

矿主去世后,把身后的事情托付给了张弼士,安葬完老人以后,张弼士和妻子商量如何发展今后的事业。通过这几年的仔细观察、研究,在巴城的商业状况中,他终于发现一门前景广阔的生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