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書記”成拉旺、“老杜工作室”杜金鎖……這樣的人大代表就在你身邊

他是怎樣當好“蔬菜書記”的?

——記山西省人大代表成拉旺

“蔬菜书记”成拉旺、“老杜工作室”杜金锁……这样的人大代表就在你身边

走進山西省古交市邢家社鄉龍子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蔬菜大棚。這些為龍子村村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蔬菜大棚,與該村村民眼裡的“蔬菜書記”有著不解之緣。這位被龍子村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蔬菜書記”的人,就是山西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邢家社鄉農技服務站農技員、龍子村黨支部書記成拉旺。

1984年,成拉旺從太原農業技術學校蔬菜專業畢業後回到村裡,在從未種植過蔬菜的龍子村承包 6畝土地種植蔬菜,示範種植 l2個品種,11個獲得成功。他創造性地應用“日光節能溫室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緩解了古交以及太原市民冬季吃新鮮蔬菜難的問題,在龍子村開拓了一條致富路。

1986年,成拉旺被邢家社鄉聘為蔬菜技術員後,繼續日光節能溫室大棚種植示範。可觀的生產效益激發了村民學習蔬菜生產技術的熱情,成拉旺在各個蔬菜生產村辦起了村級農技推廣學校。

2000年,成拉旺帶領村民學習“溫室大棚蔬菜種植”,緩解了村民冬春季收入少的難題;2005年,根據生產需求,聯合龍子村、郭家社村 124戶菜農,牽頭成立了古交市德盛全蔬菜專業合作社,形成古交市蔬菜生產、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他註冊“淨苑”商標,蔥頭、胡蘿蔔、西紅柿、黃瓜、西葫蘆、茴子白 6個品種得到了農業部無公害認證。如今,龍子村戶均收入達到 6萬至 8萬元,成為古交山區的富裕村,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建設先進村。“我們有今天,全靠拉旺帶著大家種菜。跟著拉旺幹蔬菜種植,我們心裡踏實,日子有奔頭……”年復一年,成拉旺用實幹精神贏得了村民們的口碑。

作為人大代表,成拉旺將科技興農作為履職的重點,在今年的省人代會上,提出《關於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推進質量興農的建議》。“省農業廳相繼實施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口各局開展了相應的農技培訓,為提升農民技能創造了學習機會。”對於所提建議得到落實,成拉旺備感欣慰。

“通過拓寬產業鏈,不斷升級技術,進行蔬菜深加工,靠可觀的效益留住村裡的年輕人。”這是成拉旺接下來要為村民們做的事。

(本報記者李豔龍)

“老杜工作室”裡的為民情懷

——記山西省人大代表杜金鎖

“蔬菜书记”成拉旺、“老杜工作室”杜金锁……这样的人大代表就在你身边

“兢兢業業辦實事、一心為民促和諧;心繫百姓冷暖、服務千家萬戶……”走進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的“老杜工作室”,一面面錦旗吸人眼球。這些錦旗浸透著“老杜”一心為民、力促和諧的心血。這位“老杜”就是山西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東院村黨支部書記杜金鎖。

“幹一行,就要愛一行。”這是杜金鎖對自己工作的要求。面對村民的糾紛,他總是認真耐心地處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多年來,全村無一例刑事案件、民事糾紛,無一個吸毒涉毒人員,無一樁群眾上訪事件,被晉源區評為“三無村”。東院村的和諧景象離不開“老杜工作室”的貢獻,“老杜工作室”成為晉源區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創新、防範和化解矛盾糾紛的示範。

上任之初,村裡電網不完善,經常停電,一些村民因此不願意繳納電費,導致全村遭遇“用電難”。杜金鎖包街包戶向村民做好解釋工作,作出承諾,並積極推進電網改造,協調電力部門加快工作進度,以最快速度完成工程建設。村民家裡亮了,心也敞亮了,一些欠費村民不僅主動繳清電費,還勸說他人繳費。一時間,村裡的氛圍變得和諧了。

2015年以來,“老杜工作室”積極參與區域人民調解工作,調解各類糾紛 100餘件,東院村多次被評為省、市級“文明和諧村”。2017年,王郭村賈建生、閆晉中僵持15年之久、牽涉金額五百餘萬元的經濟糾紛演變為打鬥事件。杜金鎖多次奔波調解,經半年多時間才圓滿解決事件,促使雙方握手言和。野莊村三戶村民因土地承包問題,訴至法院。對於法院的審理結果,三方都不服,上訪告狀,造成土地不能耕種,成為農村不穩定因素。杜金鎖多次調解,使糾紛得到化解。

“當代表提出過什麼建議嗎?”面對記者的提問,老杜激動地說:“我提出的一件建議就是提高農村退休幹部的待遇,真正增強農村幹部幹事創業的凝聚力。”老杜的話語堅定有力。

“沒有家庭的和諧,就沒有農村的和諧,也就沒有社會的和諧。”採訪雖結束,但老杜的感言猶在記者耳畔。

(本報記者 李豔龍)

不忘初心 為民履職

——記山西省人大代表程有錄

“蔬菜书记”成拉旺、“老杜工作室”杜金锁……这样的人大代表就在你身边

他來自基層人大,多年來始終立足自身崗位,積極建言獻策,用紮實的工作態度踐行著人大代表的神聖職責。他就是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三級人大代表,杏花嶺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程有錄。

程有錄十分注重政治理論學習,堅持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方針政策擺在首位;帶頭參加學習強國手機APP、法宣在線等線上教育,努力成為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和學習型領導班子的組織者、促進者和實踐者;多次組織人大代表參加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代表履職培訓。

程有錄結合杏花嶺區人大工作實際,創造性建立和實施了“九步閉環”監督模式,並以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加強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的切入點,連續兩年聚焦教育事業發展,推進化工路小學、大東關小學還建項目。

同時,程有錄不斷推進“雙聯繫”工作,在杏花嶺全區建立鄉(鎮、街道)人大代表活動室 12個、社區(村)聯絡站24個,將 331名省、市、區、鄉四級人大代表全部編組進站,實現了人大代表室(站)建設全覆蓋。

程有錄連續三年組織開展了以“察民情、知民憂、謀發展、促和諧”為主題的代表聯繫選民走訪活動。

在一次人大代表接待日中,程有錄遇到了烈士郝茂雲的女兒郝翠英。得知郝翠英身患疾病,一家人僅靠丈夫微薄的收入度日等情況後,程有錄立即與相關部門聯繫,為其爭取到一套平價回遷安置房。郝翠英老人激動地說:還是共產黨好,還是我們的人大代表好!”

在精準扶貧活動中,程有錄及時瞭解居民情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切實解決實際問題。他在走訪中瞭解到,社區居民王岡部隊轉業後進入鋼企,後因工廠倒閉,長期靠低保維持生活,家庭生活極度困難。程有錄自己先拿出1000元對其進行資助,後按照“雙聯繫”機制,聯繫指導人大代表李宏斌確定幫扶對策,解決了幫扶對象的實際困難。

多年來,程有錄始終牢記代表職責,在提高政治站位中強化履職意識,在深化理論學習中提高履職能力,在深入調研視察中增強履職實效,在奮力真抓實幹中提升履職形象。

(本報記者 趙琴)

立足特色農業 為選民鼓與呼

——記山西省人大代表劉虎虎

“蔬菜书记”成拉旺、“老杜工作室”杜金锁……这样的人大代表就在你身边

出生於 1970年的劉虎虎,目前經營著一家專業從事君子蘭種植的農業企業。2017年,他當選山西省太原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2018年,當選山西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一步一個臺階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肯定。劉虎虎以他做事的敏銳、幹練和果敢為小店區開闢出一個新型農業產業,為農民開創了一條新的致富途徑,展現出人大代表的風采,贏得了群眾的由衷敬佩。

談及為什麼會發展君子蘭種植業,劉虎虎說:“2010年春,我有一次在花鳥魚市偶然看到有人在賣君子蘭,並且賣價很高,當時我認為這是一個商機。之後通過對太原市君子蘭銷售市場的調查及對小店區農業產業結構的瞭解,我發現小店區非常適合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和精品農業。”隨後,他抓住機遇,果斷出擊。幾年間,他奔走在太原和東三省,看市場、找基地,還在自家陽臺上擺滿了各個品種的君子蘭花卉,潛心研究,最終掌握了君子蘭的種植技術。劉虎虎談起君子蘭如數家珍,從品相到特性,從苗期到花期,能上一堂生動的花卉種植課。

劉虎虎的君子蘭種植基地在近幾年間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不斷髮展壯大,帶動周邊種植戶 20餘戶,銷售戶 50餘家,同時帶動交城、寧武、交口等貧困山區從事花卉的從業人員十餘戶,其家庭年增收 1萬多元。

劉虎虎始終堅持立足於他所從事的農業產業,盡責履職,並積極建言獻策。他說:“山西省高科技農業起步晚,農業設施較為落後,大部分還是以傳統農業為主,而高起點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企業較少,同樣是種地,品種不一樣,技術不一樣,種出來的產品也有很大差別,像太原市周圍大部分農民都是以傳統種植農業為主,大棚菜也是老三樣,芹菜、油菜、菜花等,這些農作物可以說是再傳統不過,遇到大豐收時,芹菜價格不過兩三毛錢,堆在田間地頭爛掉的事時有發生。”他認為,山西應該發展高科技農業,而發展高科技農業就離不開農業方面的高科技人才。為此,他提出《關於我省引進農業高科技人才的建議》。劉虎虎還針對目前還未出臺《山西省科技成果評價管理辦法》的情況,提出《關於儘快出臺山西省科技成果評價管理辦法的建議》。他提出的一個個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表明了他紮根農村、為農業事業作貢獻的決心。

做好一個產業,造福一方百姓。作為一名人大代表,劉虎虎深感責任重大,使命任重而道遠。他不僅想把公司的君子蘭基地推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做成一個地方產業、地方品牌,更想帶動周圍種植戶共同發展、共同致富。劉虎虎紮根農業為民履職的事例是人大代表履職擔當的一個生動縮影。

(本報記者 趙琴)

“蔬菜书记”成拉旺、“老杜工作室”杜金锁……这样的人大代表就在你身边

審核:郭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