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晉國,周朝的諸侯國之一,建於公元前1033年(周成王時期),滅於公元前349年(周顯王時期)。晉國起初在古唐地(現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方向懸甕山麓一帶),故原國號為“唐”,後因靠近晉水,改國號為“晉”。

晉國初封時,土地不過百里,後經數代君王勵精圖治,成為雄踞一方的霸主,與秦、齊、楚並列為春秋四強國。後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韓三大強國,皆來自於它;我們當今用的許多成語典故,也來自於那個時代。所以,晉國對於春秋、戰國兩段時代的影響,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都可謂極為深遠。

1.封國只因天子的一句“戲言”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桐葉封弟

晉國,從血統上來說,與周王室極為親密,立國之君,姬姓,名虞。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的弟弟。

周武王死後,周成王即位,恰逢唐國(一個小諸侯國)發生了叛亂,周成王派周公出兵滅了唐國。

滅唐之後,周成王邀請弟弟虞來遊玩,遊玩期間,周成王將一片葉子削成了玉圭的形狀,說要用這片葉子分封他。原本不過是一句“戲言”,奈何被耿直的史官聽見了,史官隨即向周成王建議,希望按照約定真實地分封叔虞,以維護天子的權威。周成王無法,只得將剛剛收攏回來的唐國土地,分封給了虞,因此史稱“唐叔虞”。

虞得到了封地,雖然只有方圓百里,但也很是感激涕零,立即去唐地上任了。沒過多久,虞死後,他的兒子燮即位。根據《毛詩譜》記載,叔虞子燮父以堯墟南有晉水,改曰晉侯。因封地靠近晉水,故而改國號為“晉”,史稱“晉侯”。

2.從穆侯看起名的藝術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晉文侯畫像

晉侯之後,又父子延續傳承了數代,直到傳至穆侯費王的手中。

穆侯是一個非常求上進的人,先後攻伐了條地、千畝等地,擴充了晉國的版圖。然而,他也犯了一個小錯誤,以致影響了晉國將近百年。

穆侯比較喜歡小兒子,而厭惡太子,他為小兒子取名為“成師”,而為太子取名為“仇”(這得有多大仇啊,給孩子取這個名字)。當時,晉國大夫師服看出了問題,提醒穆侯,名字與身份相反,會引發內亂。

果然不出師服所料,穆侯死後,晉國發生了內亂,先是穆侯的弟弟殤叔有機可乘,在穆侯死後不久,殤叔隨即自立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

只是沒過幾年,太子仇在其黨羽的幫助下,殺掉了殤叔,重新奪回了君位,史稱“文侯”。

然而,這只是開胃小菜,真正的大戲才剛剛開始……

3.文侯是實在親戚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文侯勤王

文侯十年,西周王朝動盪,周幽王寵信褒姒廢長立幼,驅逐了太子宜臼,宜臼隨後投奔了外祖父申侯。

申侯急於幫助太子奪權,竟然去聯合犬戎,襲擊鎬京(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並許其事成之後,王室財貨盡取。然而,令申侯想不到的是,這些犬戎人看到鎬京如此繁盛,於是就想著佔為己有,在裡面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將原本繁盛的鎬京弄得破敗不堪。

申侯無奈,於是就請來了三路人馬,分別為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準備與其裡應外合,合擊犬戎。後來鄭國軍隊與衛國軍隊合兵,實力再次增強。沒過多久,在四路諸侯的合擊下,犬戎兵敗,被趕出了鎬京。

四路諸侯趁機殺掉了褒姒之子,並擁立宜臼即位,史稱“周平王”。

周平王看著如此殘破的鎬京,已無力重整乾坤,且因為犬戎未滅,時常侵擾鎬京周邊地帶,所以平王決定東遷至洛陽。只不過當時的周王室很是衰微,根本沒有人力、物力支持周平王的舉措,而且當時朝中並非全票通過東遷的主張。

正當平王一籌莫展的時候,晉文侯出現了。他憑藉周王室這層親戚關係,自告奮勇幫助周平王遷都,同時參與的還有鄭武公與秦襄公。秦襄公也因為抗擊犬戎與護送平王東遷的功勞,後被平王封為諸侯的。

只不過,在平王東遷期間,周幽王的餘黨又擁立了周幽王另一個兒子為天子,史稱“周攜王”,形成了兩王並立的局面。後來到了文侯二十一年,晉文侯率軍殺掉了周攜王,結束了並立的局面,並幫助平王穩定了東周初年的政治局面,史稱“文侯勤王”。

4.兩大集團的爭鬥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文侯一共在位了35年,薨逝後,由其子伯繼位,史稱“昭侯”。

正所謂“禍亂起於蕭牆之內”。昭侯恐怕對這句話是深有體會,因為他的父親就是前車之鑑,所以在他即位之初,就迫不及待地將他的叔叔,也就是文侯的弟弟成師,封到了曲沃。

昭侯的思想可能是單純了些,他本以為將威脅支走,就可萬事大吉,卻未想到他的刻意安排,將一個晉國分成了兩個互相對立的集團,追其遠因正是穆侯胡亂取名造成的。

由於昭侯為叔叔成師選擇的封地,其面積已超過了當時的都城翼城,而且成師為人謙和,深受曲沃民眾的愛戴,史稱“曲沃桓叔”。

為了便於講解,我們將以成師為首的集團,命名為“曲沃集團”,則以昭侯為首的集團,命名為“翼城集團”。

曲沃集團VS翼城集團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晉國早期版圖

這兩個集團,隨之展開了連續數代的爭鬥對戰。曲沃集團經過連續三代經營與拼殺,窮六十七年之功,六次奪權嘗試,才終於奪得了諸侯之位。

  • 第一次奪權嘗試

隨著桓叔在曲沃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昭侯第七年的時候,大臣潘父殺死了昭侯,準備迎接桓叔回都繼任君位。然而,這時晉國發兵擊敗了桓叔,並在眾人的擁立下,昭侯的兒子平即位,史稱“孝侯”。孝侯成為了“翼城集團”的掌舵人。

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

  • 第二次奪權嘗試

孝侯即位,第一件事就是為父報仇,殺死了大臣潘父。孝侯八年,桓叔卒。接替“曲沃集團”掌舵者的是桓叔的兒子鱔,史稱為“曲沃莊伯”。

在孝侯十五年的時候,莊伯攻進了翼城,殺死了孝侯。但他與其父的結局差不多,並未徹底擊敗“翼城集團”,反而被其逼回了曲沃。在晉人的擁護下,孝侯的兒子郄即位,史稱“鄂侯”,接掌了“翼城集團”。

第二次嘗試宣告失敗!

  • 第三次奪權嘗試

鄂侯在位時間很短,在位六年就去世了。此時,莊伯再次嗅到了時機,再次出兵進攻都城翼城。可是,這一次周王室的天子周平王派虢公討伐莊伯,莊伯只能再次退回到了曲沃。

隨著鄂侯的兒子光,在晉人的擁護下即位為“哀侯”,正式宣告“曲沃集團”的第三次嘗試失敗!

  • 第四次奪權嘗試

哀侯即位二年,莊伯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稱接替了他的位置,即為“曲沃武公”。

這一次,武公吸取了他的父親與爺爺的教訓,抓住“翼城集團”進攻陘廷(今山西省翼城東南一帶)這個時機,聯合陘廷人在汾河攻打了晉軍,併成功俘虜了哀侯。武公當時是想逼著哀侯禪讓的,然而晉人沒吃這一套,直接立哀侯的兒子,小子即位,史稱“小子侯”。這時,已經沒有用的哀侯,被武公殺死了。

第四次嘗試失敗了!

  • 第五次奪權嘗試

武公並沒有沮喪,而是越挫越勇,他一方面發展曲沃,一方面誘騙小子侯,併成功殺死了他。但天子周桓王派遣虢仲,討伐武公,武公只好再次退守曲沃。晉人擁立哀侯的弟弟緡即位,史稱“晉侯”。

第五次嘗試又失敗了!

  • 第六次奪權嘗試

此時的武公已經將曲沃發展的很好,人民依附,軍力強大,於是“曲沃集團”在他的帶領下,向“翼城集團”發起了總攻。

終於在晉侯二十八年的時候,武公率領軍隊攻破了翼城,為防止周王室干預,當即將晉國所有的寶器獻給了當時的周天子周釐王。收到寶器的周釐王,隨即委任武公為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武公”,武公奪取了晉國全部的土地。

“曲沃集團”的第六次奪權嘗試終於成功了,奪了國君大位,史稱“曲沃代翼”。

5.被人忽略的獻公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四大強國分佈圖

武公成為晉君兩年後去世,其子詭諸即位,史稱“獻公”。

提到晉國這段歷史,大家總會第一個想到晉文公重耳。因為是重耳將晉國扶上霸主地位的。

然而,重耳接掌晉國的時候,晉國已經是一個強國了,其實力足以和齊國、楚國、秦國相媲美。重耳之所以能夠很快地將晉國霸主的寶座,完全是因為他的父親獻公在位期間的積累、擴張與改革。

  • 攘外必先安內

獻公即位之後,首先做的就是提拔了一批異姓大夫,比如士蒍、裡克、邳鄭、荀息等人,隨著這批新銳大臣的崛起,整個朝堂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一種任人唯賢的氣氛在整個晉國瀰漫開來,然而晉國的滅亡也與這件事息息相關,此為後話。

選任賢能之後,獻公聽從士蒍的建議,將非他們這一系的晉國子孫(也就是晉文侯的後代)全部誅殺,同時建立新都絳城。之所以如此做,獻公主要為了擺脫宗室方面的束縛,方便將權力集中起來。

  • 瘋狂擴張

獻公經過一系列的政治舉措,終於走上了他的擴張之路,歷史上稱他的擴張為“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據《史記》記載“當此時,晉疆,西有河西,與秦接境,北邊翟,東至河內”。獻公將原來的版圖足足擴張3倍之多,為後面晉文公的稱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他主要消滅的國家,有驪戎、翟國、虢國、虞國、赤狄等國,歷史中“假道滅虢”“唇亡齒寒”的典故,就是出自這段歷史,而為獻公獻策的正是新銳卿大夫,荀息。

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當時的虢國與虞國相互比鄰,在軍事上可以相互照應,若晉國貿然攻擊其中一國,另一國則必會出兵,形成夾擊之勢,令晉國腹背受敵。為了可以消滅虢國,荀息探聽到虞國國君愛馬,於是向獻公獻計,將駿馬送給虞國國君,好讓虞國借道給晉國軍隊,進而消滅虢國。虞國國君果然同意,沒有了虞國的幫助,虢國很快被晉國所滅。在晉國返回的途中,順手又將虞國滅了,至於曾經送給虞國國君的駿馬,再次回到了獻公的手中。

  • 軍事改革

獻公十六年,獻公擴充了軍力,更改了軍制,將軍隊一分為二,分別上軍和下軍。

  • 外交政策

獻公執掌晉國的時候,正值齊桓公稱霸,所以晉國在對齊的主張方面,還是採取的聯姻政策,獻公娶了齊桓公的女兒,齊姜,也就是申生的母親。

除此之外,他將女兒許配給了秦穆公,已結成秦晉之好,後面晉國內亂,秦穆公才多次插手。也正因為這層關係,秦國與晉國保持了一段良好的和諧關係。

只不過有一點是獻公的失誤,他放走了一個大賢百里奚。因虞國被滅,百里奚成為了晉國的奴隸,隨後跟隨獻公女兒陪送到秦國去的。

6.“廢長立幼”引發的內亂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驪姬與晉獻公

剛才說了獻公對晉國的功績,而晉國的內亂也是因他而起。獻公五年,他率兵征討了驪戎,俘獲了驪姬與她的妹妹,而晉國內亂隨之再次上演。歷史上有一種說法,驪姬之所以亂政,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另一方面也是為驪戎報仇。

  • 迂腐的申生與驪姬的三連殺

申生是獻公與齊姜的兒子,在很早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然而,原本的大好前程在獻公十二年全都改變了,驪姬生下了奚齊,獻公因此萌生了廢長立幼的心思。

驪姬看出了獻公的心思,她也想趁機搞掉太子,讓自己的兒子上位。這時,一個跳舞蹈的藝人施開始向驪姬獻策,準備搞垮太子。

這個叫做施的藝人,很會揣摩人心,利用人性的弱點。他說申生這個人膽小怕事,受不得辱,年長穩重,又不忍心害人。因為受不得辱,所以就容易羞辱;因為太過穩重,就會不靈活,容易犯錯;因為不忍心害人,所以只能自己忍受。

基於申生的弱點,施聯合驪姬向申生砍了第一刀。當時申生並沒有過錯,無端廢黜,會引來群臣非議,所以施就向驪姬建議,讓她聯絡一些朝臣,向獻公諫言,派三個兒子去抵抗戎狄與固守宗祠,目的是為了將三人分別支開。獻公果然聽從,於是派太子申生去曲沃駐守,公子重耳駐守蒲城,公子夷吾駐守屈城。

只將他看好的奚齊留在自己的身邊,新都城絳城。自古太子都有鎮守都城之責。晉國人見國君如此安排,紛紛猜測申生將被廢黜,驪姬趁機四處散播流言,說申生的壞話。

所謂三人成虎,獻公對於申生的信任越來越少,他趁著成功征討霍、魏、耿三地的這個契機,大加封賞,先將耿地賞賜給了駕駛戰車的趙夙,將魏地賜給了擔任護右的畢萬,將二人提為士大夫,同時給申生在曲沃修築城牆。

這時士蒍已經看出獻公沒有立申生的意思了,因為封賞已經到極限了,隨即勸諫申生趕快離開,以免招致殺身之禍,申生卻沒有聽從。

為了保證奚齊被立為太子,藝人施又向驪姬建議,讓她勸諫獻公,派申生征討東山狄國,目的是將其遠遠地支開,好在宮中散佈讒言,此為第二刀。

後來申生打敗了狄國,大勝而回,驪姬對其起了殺念,砍下了第三刀,因為這時獻公已向驪姬明確表示要改立奚齊做太子。

藝人施於是設計將獻公要改立奚齊這個事情,讓裡克、邳鄭知曉,以減少殺掉申生的阻力。這兩位大夫果然不再支持申生,保持中立,不聞不問。

驪姬則假意與申生交好,並騙他說,獻公曾夢到了申生的母親姜齊,並建議申生去祭祀,帶回胙肉給獻公,以盡孝道。申生照做,並將胙肉帶了回來,只是當時獻公正巧去打獵了,申生只能將肉留下。兩天後,待獻公回來,在驪姬的建議之下,讓宦官、狗分別去嘗胙肉,發現其有劇毒。驪姬趁機向獻公進讒言,說是申生有意謀害獻公,好謀奪大位。

獻公一怒之下,殺掉了申生的老師,申生也聽說了此事。但礙於孝道,申生不忍揭穿驪姬,也不願逃往他國,正如施所分析的那樣,受不得辱,只會自忍,於是他選擇了在新城了結自己年輕的生命。

  • 兩公子的跨國大逃亡

恰在這個當口,重耳和夷吾回來準備覲見獻公。驪姬為防止對方發難,搶先在獻公面前誣告兩人事先知道申生在胙肉藏毒之事。兩人聞訊,擔心被殺,重耳隨即逃往了蒲城,夷吾逃往了屈城。

獻公對於二人的不告而別,大為光火,認為他們有陰謀,因此在獻公二十二年,討伐了蒲城。當時有一個宦官勃鞮讓重耳趕快自殺,重耳不肯,在翻牆逃跑時,還被這位宦官斬下了一隻袖子。重耳隨後逃往了翟國。

在進攻蒲城的同時,獻公也派人征討了屈城,但當時屈城百姓全力抵抗,並沒有攻下來。第二年,獻公派賈華去攻打屈城。這一次,屈城的百姓頂不住了,全都跑光了,夷吾在冀芮的建議下,逃往了梁國,因梁國與秦國相鄰,夷吾希望藉助秦國的力量,再回到晉國。

  • 獻公的夙願徹底幻滅了

獻公二十六年,病情愈發沉重,非但沒能參加齊桓公組織的會盟,而且將奚齊正式扶上了君位。為了能夠讓他的寶貝兒子順利即位,他委任了荀息為國相,主持朝政,輔佐奚齊。

奈何在他死後不久,裡克、邳鄭兩人作亂,在守喪的地方殺死了奚齊。荀息本欲一死了之,但在別人的建議,改立奚齊的弟弟,悼子為君。悼子是驪姬的妹妹所生。可是,裡克與邳鄭哪裡肯讓他如願,隨後在朝堂上又殺死了悼子。荀息深感愧對獻公,隨即拔劍自刎。此刻,晉國朝堂盡在裡克、邳鄭兩人的手中。

  • 背信棄義的夷吾

裡克與邳鄭決定將重耳迎回晉國,但卻被其拒絕了,最後只得改迎夷吾回晉,繼任國君。

夷吾聽到這消息,很是高興,希望可以回到晉國。但此時郤芮和呂省卻建議說不要輕易回去,以防有詐,如果非要回去,可以藉助秦國之兵。

夷吾為了萬無一失,隨即將河西之地事先許給了秦國,只要秦國可以助他回到晉國,他願意割讓河西之地,同時他將汾陽城許給了裡克。

齊桓公也得知晉國發生內亂,當即率領諸侯,前往了晉國。這時,夷吾與秦國軍隊恰巧也到了晉國。於是齊桓公派遣隰朋護送夷吾,而自己於晉國的高梁返回了齊國。

最終,夷吾在秦國、齊國軍隊的護送下,從梁國回到了晉國,並順利即位,史稱“惠公”。

惠公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讓邳鄭前往秦國,向秦國道歉,表示不能履行之前的承諾了,即不割讓河西之地給秦國。同時,為防止在外的重耳,惠公搶先賜死了裡克,自毀了賞賜汾陽城的諾言。而後,呂省等三人又設計殺死了邳鄭以及裡克的黨羽。晉國民眾因為此事開始不歸附惠公了。

  • 秦晉終於撕破了臉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韓原之戰

在惠公四年的時候,晉國發生了災荒。秦國秦穆公聽從百里奚的建議,依然接濟救援了晉國。然而,在惠公五年時,秦國發生了災荒,惠公卻聽從虢射的建議,不給秦國糧食,並派兵攻打了秦國。

這件事讓秦穆公非常生氣,第二年就以丕豹為將,進攻晉國,三戰三捷,最後打到了晉國土地韓原。惠公率兵抵擋,最後晉軍兵敗,惠公被俘。

這場戰役,惠公原本可以勝的,卻因低估了秦穆公身邊的三百死士,致使兵敗被俘。秦晉對戰,雖然丕豹勇猛,但依舊節節敗退。惠公見狀,當即拋下大軍,乘勝追擊,只不過馬車陷落在淤泥中。正在這時,秦穆公率眾趕到,準備進攻惠公,卻不料被後面趕來的晉軍包圍。三百死士見狀,當即拼死抵抗,並趁亂擒獲了惠公,扭轉了戰局。

抓到惠公後,對於他的處置令秦穆公頗為頭痛,擔心其回國後成為秦國禍患,但最後還是將他放回了晉國。

秦穆公的做法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當時穆公夫人苦苦懇求,穆公夫人是惠公的姐姐;

2.天子出面干預請求放人,晉國與周王室本就是親戚關係;

3.呂省的一番話,呂省告訴秦穆公,現在晉國因為惠公被擒之事,朝野上下分成了兩派,普通庶民記恨秦國,發誓要報仇雪恨,世族大夫則感謝秦國不殺惠公,這一點是對秦國極為有利的;

4.惠公答應割讓河西之地,並派太子為人質。

惠公回國後,重修政務,同時準備殺掉在外逃亡的重耳,以掃除心頭之患。重耳聽說了這個消息,隨即離開了狄國,逃到了齊國。

  • 太子圉的逃跑徹底激怒了秦國

惠公為了修復與秦國的關係,於惠公八年,將太子圉送到了秦國,作為人質。

太子圉在秦國,一呆就是五年。惠公十三年時,惠公病重。太子圉擔心徹底失去君位,隨即連夜逃出了秦國,回到了晉國。轉年,惠公去世,太子圉即位,史稱“懷公”。

懷公的逃跑,讓秦國震怒。秦穆公決定讓流亡在外的重耳,繼任晉國國君之位。

太子圉擔憂秦國怪罪,於是下令讓曾經跟隨重耳逃亡的人,迴歸晉國,逾期未回者,誅滅全族。在這些跟隨的人當中,就有狐突的兒子,懷公命令狐突叫他們回來,狐突不肯,於是就被懷公殺死了。

  • 半生漂泊的重耳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重耳逃亡路線

重耳是獻公的兒子,也是獻公諸多兒子中吃苦最多的兒子。夷吾雖然也曾逃亡,但也只是去了梁國,後來就回到晉國了,不像重耳,可說的上是“周遊”列國了。

重耳的逃亡路線:晉國蒲城→狄國→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晉國

重耳雖然作為晉國公子,但畢竟是逃亡,需要去看各國國君的臉色,有的國家對其和顏悅色,有的則是冷漠以對,甚至是侮辱。

狄國經歷:先前說過,獻公想要殺重耳,重耳被迫逃往了狄國。狄國是重耳母親的祖國,狄國國君對他算是比較優待,還將俘獲的女子嫁給了重耳。然而,重耳卻胸有大志,他只是將狄國作為暫時歇腳的地方,等到時機成熟,他還是要前往大國。重耳在狄國一共歇了十二年,而後準備前往夢寐以求的國家——齊國。

衛國經歷: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桓公,重耳想憑藉自己公子身份以及才能,在齊國伸展。在前往齊國的路程中,重耳路過了衛國,衛國國君無禮,衛國的民眾也刁難他,在他的飯碗中倒沙土。

齊國經歷:重耳可說得上歷盡苦難,終於來到了齊國。齊桓公很看好他,因為知道他素有賢名,還將齊國宗族的少女嫁給了重耳。重耳很喜歡這位齊國夫人,於是就想著在齊國紮根下去,過安逸的生活。但當時的齊國境況並不好,齊桓公去世,國內發生內亂,鄰國的諸侯也趁機發起戰爭。於是,這位齊國夫人就勸重耳趕快離開齊國,去別國謀求發展或者回到晉國去。可能是這位齊國夫人太過美麗,重耳依舊不捨,最終齊國夫人聯同重耳身邊的大臣,將重耳灌醉,並弄上了馬車。待重耳醒來的時候,馬車已奔向了曹國。

曹國經歷:在曹國接待重耳的是曹共公,曹共公這個人挺奇怪的,一國之君竟然去偷看重耳的駢肋(肋骨緊密相連如一體)。後來曹國的大夫釐負羈實在是看不過去了,私下裡給重耳飯食和一塊玉璧。重耳只要了飯食,將玉璧還給了他,並很快離開了曹國,前往了宋國。

宋國經歷:宋國國君宋襄公很看好重耳,希望聘用他,但當時宋國剛吃了敗仗,且本身就是小國,無法容下重耳,重耳只得再度逃亡,來到了鄭國。

鄭國經歷:鄭國國君很無禮,沒有接納他,重耳再度啟程,去了楚國。

楚國經歷:楚國是南方大國,當時接待重耳的是楚成王。楚成王很熱情,準備以諸侯之禮接待,但在熱情的背後,還有他的謀劃。他詢問重耳,如果哪天你回國,將以何物報答楚國啊?重耳則回答說,如果哪天晉國與楚國兵戎相見,我會對楚軍退避三舍的。這個時候,晉國太子圉剛剛逃離秦國,激怒了秦穆公,決定扶立重耳。於是,重耳趁著這個機會,離開了楚國,前往了秦國。

秦國經歷:秦穆公不但派兵護送重耳回國,而且將秦國同宗的五個女子許配給了重耳。最終,重耳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返回晉國。

返晉經歷:當聽到重耳回返的消息時,晉國上下,無論是大夫,還是百姓民眾,紛紛願做內應。重耳隨後跟隨晉軍,回到了曲沃,並在武宮朝拜,正式成為晉國國君,史稱“文公”。此時,懷公逃亡到了高梁,後被重耳派人殺死。

  • 掃除隱患

重耳成為了文公,但政權依舊不穩固。懷公雖死,但像呂省、郤芮等曾經追隨惠公的人,卻依舊不肯死心。一方面為了給兩任國君報仇,另一方面為保全自己的性命而作垂死掙扎,於是他們密謀燒掉文公居住的宮殿。只是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們的謀劃竟然被一個不起眼的宦官聽見了。

這個宦官恰恰與文公是舊相識,名為勃鞮,曾在蒲城時,斬下文公一隻袖子。他為了免先前之罪,進而向文公告密。一開始文公因為之前的事情是不願見他的,但後來想到管仲與齊桓公的故事,才不計前嫌召見了他。這位宦官隨即將密謀之事告訴了文公,文公決定將計就計掃除隱患。

果不其然,呂省、郤芮及其餘黨,發難火燒文公宮殿。早已知道消息的文公,早已離開,並派衛隊殺掉他們餘黨,逼得二人只能逃跑。最後藉助秦穆公的兵力,將二人殺死,晉國終於得以平靜。

自獻公準備廢長立幼開始,晉國始終處於內亂的狀態下,他的子孫如走馬燈一般頻繁更換,到了文公這裡才得以真正平息。年滿六十二歲的文公,終於坐上了君主的寶座,開始了他的稱霸之路。

7.晉國的稱霸之路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晉文公影視形象

面對著一個曾因內亂而朝政日非的國家,文公不但沒有灰心,反而躊躇滿志,意欲稱霸。

文公是一個性情中人,曾經對他好,幫助他的人,他銘記於心,曾經對不起他甚至是欺辱他的人,他也從未忘記。數十年的顛沛流離,數十年的寄人籬下,讓文公飽嘗了苦難的滋味,卻也激發了他的上進之心。這口打磨多年的劍終於要出鞘了,正如港片中常說的一句話“出來混的遲早要還的”。

  • 攥緊拳頭

文公深知想要打人,先要將拳頭攥緊的道理。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只做兩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勤修政務,第二件大事是封賞有功之臣。

文公這一路走來,少不了賢德之士的扶持,比如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武子。所以當他登位之後,就論功行賞,賜金銀玉器,封侯封土地。

正是文公的賞賜,讓民眾百姓看到他是一位賢德君主,競相追隨,但也是因為他的封賞,讓卿大夫的勢力在晉國悄然抬頭。後來卿大夫與公室之間矛盾激化,也是從這裡釀下了禍根。

  • 天賜良機

當這些事情做完之後,文公開始謀劃自己的稱霸之路。

或許是上天給予文公稱霸的契機,在文公即位的第兩年,周王室發生了動亂。周襄王因為王子帶的反叛,而被迫前往了鄭國避難。文公聽從了趙衰的建議,搶在秦國之前,以周晉同源的名義,護送周襄王回國。同時,文公還派兵擊敗了王子帶。

因文公的護國之功,周襄王隨即陽樊、河內賞賜給了他。一番舉手之勞,非但讓文公獲得尊王的美名,而且得到土地的實惠,為他後面的稱霸奠定了基礎。

  •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文公四年,楚成王率兵攻打宋國。當年文公流亡時,曾去過宋國,受到禮敬,但當時由於環境不允許而被迫離開。文公卻對這個恩德始終不忘,當宋國向文公求援時,文公決定予以搭救。奈何楚國勢大,文公還不能正面對戰楚國,於是將目光轉向了曹國、衛國。這兩個國家一方面在他困難時曾刁難過他,另一方面它們盡皆歸附了楚國,受到楚國的庇佑。

為了稱霸,文公擴充了軍力,並建立了三軍制,分別為上軍、中軍、下軍。

文公五年,文公率領三軍,並聯合齊國、秦國,先攻下了衛國,而後攻下了曹國。攻打之時,衛國國君想要求和,卻被文公拒絕了。到了曹國國都,文公列舉曹國國君的罪狀,並下令抄家,唯獨放過了曾經幫助他的釐負羈。

有了曹、衛兩國的底牌,文公依從先軫的計謀,開始於各國之中施展捭闔之術。他暗中讓宋國給齊、秦兩國送禮,目的是通過他們請求楚國退兵,這一點在當時是肯定行不通的,之所以那麼做,文公是想拉攏齊、秦兩國,結成聯盟,共同抗楚。同時,他又將曹、衛兩國賜給了宋國,以結盟宋國,不使其倒向楚國那面。

迫於晉、宋、秦、齊四國聯盟的壓力,楚成王很快放棄了進攻,但楚將子玉依舊不肯停止,執意攻宋。楚成王無法,但只給了子玉很少的兵馬。

子玉提出,如果文公恢復曹、衛兩國的地位,他就不攻宋。

先軫建議,先表面答應,以免宋國歸附楚國,私下裡給曹、衛兩國君主恢復地位,以離間他們與楚國的關係,同時扣押楚國使者,故意激怒楚軍。曹、衛兩國果然同意,並通知楚國與之斷交。楚軍徹底被激怒了,解除了對宋國的攻擊,轉而攻打晉軍。

然而,此時文公卻下令退兵九十里。文公之所以如此做,就是為了還當年的承諾,對楚軍退避三舍。文公的這一退,更激起了子玉驕縱與求勝心態,隨即進軍到了城濮。這時,文公以逸待勞,聯合宋國、齊國、秦國之兵,在城濮將楚軍徹底擊敗。歸國後的子玉,在楚成王的指責下,羞憤自盡,徹底解決了文公的後顧之憂,城濮之戰得以全面告捷。

晉國也因此戰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壓制了楚國的北上之路。

在對戰楚國的同時,文公對周襄王那邊始終沒有放下,一方面為周襄王在踐土修建新宮殿,另一方面又將楚國的俘虜以及戰利品進獻給周襄王。這時,周襄王派遣王子虎宣佈文公為霸主。

  • 第一次行使霸主的權力

文公稱霸之後,按照約定,率先恢復了衛國地位,並封賞了先軫等人。

一切落定之後,文公決心行使霸主的權力,召見諸侯會盟,共同參見天子。

諸侯們很給文公面子,隨即和文公一起前往了踐土(文公給周襄王建的新宮殿),朝見了周襄王,史稱“踐土會盟”。

  • 霸主的遺憾

在文公流亡的那段日子中,曾途徑鄭國,受到了國君侮辱。這件事始終記在文公心裡,他隨即建立了三行軍制,即為左行軍、中行軍、右行軍。為的就是在有生之年,打敗這個曾經欺負過他的人。

為了萬無一失,文公找來了秦穆公做幫手,討伐鄭國,理由就是當年鄭國對自己無禮以及鄭國曾援助過楚國。鄭國國君非常害怕,於是私下裡找到了秦穆公,向穆公表示如果鄭國被晉國所滅,秦國得不到任何好處,而且晉國會得以增長實力,同時提出鄭國願與秦國交好。

秦國隨即下令撤軍,沒有了秦國的支持,文公也只得撤軍離開。這次伐鄭之戰,最終無疾而終。

文公帶著最後的遺憾,終於在文公九年,永遠地闔上了雙眼,離開人世。

  • 秦晉交惡

秦國與晉國的關係頗為微妙,雖然之前出了惠公、懷公之事,但隨著文公的繼位,兩國再次回到了原先的友好狀態。秦穆公曾將同族的五個女子,嫁給文公,以示秦晉交好。然而,隨著文公的離世,晉國與秦國的關係日漸衰亡。

文公的兒子歡,繼承了君位,史稱“襄公”。襄公是一個孝順的孩子,試圖效仿自己的父親,繼續在諸侯中稱霸。

這時,秦穆公不聽蹇叔之言,襲擊鄭國,但卻沒有成功,轉而滅了滑邑。

滑邑是晉國的邊邑,襄公當即大怒,染黑了孝服,誓要擊敗秦軍。於是,襄公聽從先軫的建議,在崤地成功擊敗了秦軍,並俘虜了秦國的三位大將。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文公的夫人,曾經的秦國同宗,向襄公求情,釋放秦國三位大將回國。這位文公夫人所給出的理由是,秦穆公想要將這三位大將殺死,明正典刑。最後,襄公居然相信了,釋放了三位大將,雖然後來此事被先軫得知了,卻沒有追上這三人。

襄公的愚蠢行為,給晉國招來了災難。三年後,秦穆公率兵捲土重來,他命人在大軍渡過黃河之後,燒燬船隻,以示死戰,先是攻佔了晉國的汪地,轉年又拿下了王官,逼得晉軍只能堅守不出,一血了崤地之恥。而秦國的統兵大將就是襄公曾經放過三人中的一人,孟明視。

這一次的失敗,襄公被刺激到了,襄公五年,晉國攻下了秦國新城,一血了王官之恥。此戰打完之後,又過了一年多的時間,襄公去世。

  • 趙氏家族開始展露頭角

襄公去世以後,大臣們以襄公之子尚幼的緣故,準備立襄公的弟弟為君。此刻,在晉國朝堂上出現了兩股聲音,一個是以趙盾為首的,一個是以賈季為首。趙盾是趙衰之子,趙衰曾經輔助過文公,所以趙盾在朝堂上的勢力很大,把持政務。趙盾先將和自己唱反調的賈季廢掉,而後準備擁立襄公弟弟雍。

此時的雍在秦國,後在秦康公的幫助下,向晉國進發。正當雍回返的時候,繆嬴再也坐不住了。繆嬴是襄公的夫人,太子的母親,她比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雍即位,所以趁著這個時機,繆贏抱著太子,先是到朝堂上哭鬧,而後去找了趙盾。一哭二鬧三上吊,最後弄得包括趙盾在內的大臣們都懼怕她,最終趙盾只得拋棄了雍,改立太子夷皋為君,史稱“靈公”。

趙盾為防止護佑雍的秦兵生亂,當即率軍擊敗了秦兵。由於靈公年齡尚幼,剛剛即位,所以曾經臣服晉國的國家,紛紛拜會趙盾,並且再次結盟。而後的數年之中,晉國與秦國之間的關係愈演愈烈,相互爭鬥,互相掠奪城池。晉國方面主要依靠的就是趙盾及其同族的趙穿,趙穿曾在戰鬥中立下大功,所以趙氏家族隨之迅速崛起。

  • 靈公與趙盾的恩怨

靈公得以順利即位,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趙盾所有。可以這樣說,沒有趙盾的扶持,就沒有現在的靈公。然而,已經長大成人的靈公,越發厭煩趙盾的管控。

靈公生性殘忍,任意妄為,奢靡過甚,隨意殺戮,趙盾以及大臣不知為此勸諫了多少次。但靈公依舊我行我素,而且對趙盾的權勢十分擔憂,隨即派刺客去趙盾的住處刺殺趙盾。刺客知道趙盾是忠臣,於是在行刺之前,果斷放棄了,並撞樹而死。

靈公見一計不成,又施一計,他隨後不久請趙盾飲酒,並預先在席間埋伏好刀斧手,準備殺之。恰巧,此事被一個廚師發現,趙盾曾於這個廚師有恩。廚師先是出言提醒趙盾別多飲,而後以命相搏,趙盾這才得以脫身。逃離王宮的趙盾,準備離開晉國。然而,他還未離開的時候,靈公就已被其弟趙穿殺死了,趙盾聽到消息再次返回了王宮。

  • 晉楚爭霸

靈公身死,趙盾等人擁立襄公的弟弟黑臀為君,史稱“成公”。成公是文公最小的兒子,母親為周王室女子。為了感謝趙盾,也為了掃除君臣之間的疑慮,成公封趙氏為公族大夫,這時異姓卿大夫的勢力已遍佈了整個晉國朝堂。

隨後,晉國在成公的帶領下,踏上了與楚國爭霸的道路。

鄭國本就是小國,夾在晉楚之間,左右逢源。鄭國先是背叛了晉國,晉國進而征討,鄭國隨後歸附了晉國,背棄了楚國。楚國大怒,征討鄭國,引得晉國救援。在成公七年的時候,晉國與楚國的爭鬥已進入白熱化的階段。晉國因文公曾稱霸於諸侯之間,有會盟諸侯之權,但陳國懼怕楚國,未去會盟。陳國的這一舉動,大大打了晉國的臉。

晉國隨即派遣了中行桓,討伐陳國,救援鄭國,與楚國正式開戰。楚國最後兵敗,晉國維護住了霸主地位。帶著這個令人滿意的結果,成公於同年去世了,將位置傳給了兒子據,史稱“景公”。

  • 景公兩度敗於楚莊王之手

景公三年,楚莊王包圍了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援,但晉軍還未趕到時,楚國已經與鄭國結盟了。統軍的荀林父本想退兵,卻被先榖阻攔,並建議立即進兵。晉軍隨後渡過黃河,去進攻楚軍。這時鄭國已經歸附楚國,為了爭取表現,鄭國掉轉槍頭,幫助楚國,攻打晉軍,以致晉軍大敗而回。

兩年後,景公五年,因為鄭國的背叛,晉國決心討伐鄭國。結果晉軍再次敗在楚軍手上。

因為楚莊王的強大,讓景公心有餘悸,所以在景公六年時,楚國討伐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景公只得假意答應,以避免與楚軍接戰。

  • 降服齊國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鞍之戰

在後面的幾年中,晉國都未再與楚國交戰,並將戰略目標投向了齊國。

景公八年,景公派遣郤克出使齊國。郤克駝背,不想竟引來了齊頃公母親的嘲笑,郤克回國之後,發誓要滅了齊國,隨後向景公建議出兵攻齊。但當景公得知郤克的真實原因之後,隨即放棄了攻齊的主張。

其實,景公早已有了攻齊的想法,只是時機還未成熟,一是無出師之名,二是楚莊王還健在,他懼怕楚國藉此時機渡過黃河,將晉國覆滅。直到景公九年,楚莊王死了,景公才決定攻齊。

這時,齊國派太子入晉國為人質,才暫時停止了攻擊。沒過多久,景公十一年,齊國攻伐魯國,魯國、衛國通過郤克,請求晉國出兵。晉國大敗齊國,追殘兵入齊都。

郤克強烈要求齊頃公的母親作為人質才肯罷兵,後經過齊國使者的據理力爭,軟硬兼施,才同意不以齊頃公母親為人質作為罷兵條件。晉國最終與齊國握手言和,併成功破除了齊楚結盟,重拾昔日霸主地位。

  • 立六軍、滅趙氏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隨後的幾年之間,景公並沒有做多少向外擴張之事,沒事時不過是接待一下齊國的齊頃公,攻伐一下鄭國而已。其主要精力放在了整頓內政方面,於景公十二年,他設立了六軍,其中趙氏子孫多有擔任軍中將軍。

趙氏在晉國的地位,引起了景公的高度關注。於是,景公聯手大臣屠岸賈,製造了赫赫有名的冤假錯案——趙氏孤兒案。屠岸賈按照景公的吩咐,誅滅了趙氏滿門,唯獨遺漏了趙武。

後來,韓厥向景公求情,赦免了趙武之罪,並重新賜給趙武封地。沒過多久,景公十九年,景公病亡,其子壽曼為君,史稱“厲公”。

  • 外強中乾的厲公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鄢陵之戰

厲公繼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與楚國商談罷兵息戰之事。這時晉國內部卿勢力坐大,互相征伐,厲公已無力管控,同時厲公有意攻秦,所以先要解決背後的楚國。而又因其父景公在時,曾施展“聯吳鎖楚”的策略,此時的楚國備受吳國滋擾,不得已被迫同意。

盟約剛立,厲公於厲公三年,聯合其他諸侯共同於麻隧討伐了秦國,秦軍大敗,大將被俘。

厲公六年,鄭國再次背叛晉國,投入了楚國的懷抱。厲公藉故引兵至鄢陵與楚共王決戰,再次進行晉楚爭霸,同時為報其父兩度敗於楚莊王之仇。

鄢陵之戰中,厲公採用楚國舊臣苗賁皇的計策,分兵襲擊楚共王的左右翼,並引楚共王率中軍精銳襲擊晉國中軍,藉此將楚共王的精銳打敗,戰鬥期間楚共王被射瞎了一隻眼,楚王子被俘,楚軍只得退兵。楚將子反本欲整兵再戰,卻不料被厲公用計除之。

最終,楚國兵敗,厲公時期的晉國,先敗秦國,再敗楚國,再登中原霸主。後厲公再次聯合諸國,展開弭兵會盟,楚國被迫同意罷兵息戰,此時的楚國對中原的爭霸已走向頹勢。

厲公的業績可謂驕人,他的父親、祖父都曾敗在秦國、楚國之手,但他卻成功大敗了這兩個國家。然而,厲公卻是外強中乾,雖然表面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卻因殺害伯宗之事,失去了民心。原來在厲公五年的時候,郤其、郤抽、郤至這三個人曾中傷耿直的伯宗,最後伯宗無辜死於厲公之手,引來了民怨。

  • 一時不忍竟釀殺身之禍

罷兵息戰之後,厲公將目光再次轉向了內政方面,主要是對卿大夫勢力的壓制。

厲公回國之後,決定廢除所有的臣子,啟用了胥童,因他與郤至有仇,加上大臣欒書怨恨郤至,所以他想借胥童之手挑起卿大夫之間的內鬥,從而實現清除卿大夫勢力的目的。

欒書果然中計,他趁機向厲公進言,郤至有意挑起晉楚事端,目的是為了迎接公子周。厲公隨後派郤至前往周王室。欒書另一方面又讓公子周去見郤至。在欒書的精心安排下,厲公有殺掉郤至的理由。

厲公八年,厲公讓胥童率領八百士兵,攻殺三郤,同時趁機劫持了欒書、中行偃。

然而,在這個時候,厲公卻猶豫了,尤其是當他看到三郤已死的時候,心中很是不忍,當即放棄了誅殺欒書與中行偃,並恢復了他們的職位。

沒過多久,欒書與中行偃派遣黨羽趁厲公遊玩之際,將其囚禁起來,並殺掉了胥童,改擁立公子周為君主,史稱“悼公”。悼公元年,欒書等人殺掉了厲公。

  • 霸業巔峰

悼公是晉襄公的後代,本以為會終老於周王室,卻不想被人迎回了晉國,繼位為君。悼公很感念這份恩情,所以決心要將晉國再次扶上霸主的寶座。

回國之後,他第一件事就是先清除了七個不忠於晉國的大臣,隨後撫卹文公時代功臣後裔,向百姓佈施恩惠,減少稅賦,整頓軍務。隨後不久,討伐了鄭國,又去了陳國。

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間,悼公聽從魏絳的建議,九次會合諸侯,北和戎狄。

悼公十四年,悼公經過三年的厲兵秣馬,率兵聯合諸侯討伐秦國,併成功打敗了秦國。

在對楚的戰略上,悼公沿襲了景公的主張,聯手吳國,對楚國實行鎖邊壓制,只可惜沒過多久悼公重病去世,其子彪即位,史稱“平公”。

8.大權旁落,六卿崛起

悼公在晉國的歷任國君中,是唯一一個可以和文公媲美的。悼公在時,將晉國數次推到了霸主地位,威震諸侯。只可惜,天不予他,即位十五年而亡,將重擔一下子扔到了兒子平公的手上。

  • 齊晉之間的拉鋸戰

平公即位,或許是想要像他父親那般,稱霸諸侯,橫掃天下,所以在平公元年,就出兵討伐了齊國。齊國當時的君主是齊靈公,與之交戰,不敵兵敗,後在晏嬰的建議下,退兵堅守,最後逼得晉國也只能退兵。

這場出兵討伐非但沒有讓平公再續霸權,而且惹來了一個勁敵——齊國。

平公六年,欒逞因事犯罪,逃到了齊國。齊國此時已換成了齊莊公,齊莊公決定利用這個欒逞,來報復往日之怨。

平公八年,齊莊公派欒逞暗中前往了曲沃,並派兵在後跟隨,上了太行山。欒逞在曲沃造反,趁機發難,襲擊了都城絳城。當時平公想要一死了之,卻被範獻子阻止。範獻子率領家兵抵抗欒逞,欒逞只得再回曲沃。後來,曲沃人將欒逞誅滅,並殺掉了他的族人。

此時,齊莊公聽說了失敗的消息,在回返途中,攻取了朝歌,以報當年之仇。平公十年,齊國發生動亂,晉國趁機打敗了齊軍,以報當年曲沃的那件事。

  • 強大的六卿

平公時期,齊國與晉國之間雖互有勝負,但依舊是晉國勝多輸少,並擊敗了楚國,維護了晉國的霸主地位。

只可惜,平公與各國征伐期間,六卿勢力迅速坐大,從範獻子可以動用家兵擊敗欒逞,就已不難看出,六卿的勢力越來越大。

平公對此已經無能為力,晉國無奈地被這六駕馬車支配著,飛速行駛在通往滅亡的道路上。

後來平公耽於逸樂,晉國的政務隨之全部落入了六卿之手。平公去世後,六卿又先後輔佐昭公、頃公即位。這個時候,晉國公室的權力高度萎縮,六卿勢力日漸壯大,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頃公十二年,公室的兩位官二代,在國君面前互相詆譭,竟而引發六卿的奪權。

六卿本來就想削弱國君的力量,兩位官二代們正巧給了他們這個機會,他們按照律法處置了兩人,並將他們的封邑強行分做了十份,讓他們自己的子孫去做大夫,進而掠奪晉國公室更多的權力與封地。

  • 六卿混戰開始

經過之前的攻伐鬥爭,很多卿大夫家族已經被滅,比如欒家、郤家等,最後晉國落在了六家手中,分別為趙氏、中行氏、範氏、智氏、韓氏、魏氏。

這裡做一個簡單說明:中行氏與智氏皆出自荀氏一脈,中行氏的先祖就是之前提到的荀林父。智氏的先祖則是荀首。荀林父與荀首都是荀息的孫子,荀林父因任中行將,故而子孫改為中行氏,荀首因封地在智邑,故而子孫改為智氏。氏是可以改的,姓不能更改,他們同姓姬。

範氏的祖先就是士蒍,因後來封地在範邑,故而用“範”作為氏。

趙氏的先祖就是趙夙,韓氏的先祖就是韓厥,魏氏的先祖是畢萬,因被封於魏地,故而改為魏氏。

這六大家族基本上佔據了晉國絕大部分的土地,有錢、有權、有兵、有民眾、有土地,可說的上是能有的都有了,晉國也隨之掉下了霸主的神壇。

然而,他們並不滿足於此,他們想要的依舊很多,他們始終不是晉國最有權力的,在他們的頭頂上始終有君主的威脅。這種威脅,想必趙氏是深有體會。曾經的滅門,讓趙氏蒙上了一層永遠解不開的陰影。為了避免同類的事情再度降臨,趙氏家主趙鞅決定索要更多的土地,以壯大自己的實力。

此時,頃公早已去世,繼任國君之位的是他的兒子午,史稱“定公”。

定公十五年,邯鄲大夫趙午準備將五百戶給趙鞅,但事後反悔了,趙鞅隨即發兵去討伐趙午。

趙午聯合中行寅、範去射,將趙鞅圍困到了晉陽。因為智櫟、魏不信、魏侈與中行氏、範氏有仇,隨即加入了戰鬥,攻打二人。兩人狗急跳牆,竟然反叛了定公,定公於是派晉軍將二人打敗。二人被迫逃到了朝歌,據城自保。定公二十二年,晉軍徹底擊敗了二人,二人逃往了齊國。

定公三十七年,定公去世,其子鑿即位,史稱“出公”。出公十七年,智瑤、趙殃、韓不信、魏侈瓜分了中行氏、範氏的土地,據為己有。原先的六卿,徹底變為了四卿。

  • 四卿還是多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四卿封地與國君封地對比

四卿的舉動,徹底激怒了出公。出公於是向齊國、魯國借兵,準備消滅四卿。然而,這個消息很快傳入了四卿的耳中,趁出公不備,搶先發難。出公被迫出逃到齊國,只可惜在逃亡的途中,出公病亡了。

智瑤趁機立昭公的曾孫驕為君,史稱“哀公”。此時的哀公,只是智瑤的傀儡,朝政全部被智瑤把持著,智瑤於是強行納了中行氏、範氏的土地,成為了四卿中領土最多的人。

只可惜令智瑤沒想到的是,他已犯了眾怒,打破了平衡,同時他還向趙氏、韓氏、魏氏索要戶民、土地。韓氏、魏氏懼怕智瑤,故而只能同意,但趙氏的趙襄子提出了反對意見,並據晉陽以抵抗。惱羞成怒的智瑤,聯同韓康子、魏桓子,合兵殺到了晉陽,並引水淹沒城池。

後來趙襄子派家相張孟談(史記中為張孟固,乃是司馬遷為避父親司馬談之諱而改),前往韓康子、魏桓子那裡進行遊說,三家迅速達成統一戰線。雙方里應外合,先是用水反灌了智瑤的軍營,而後趁亂抓住了智瑤,大破智氏大軍。趙襄子隨即殺死了智瑤,並滅了智氏一族。

隨後,按照約定,三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 君臣易位

哀公十八年,哀公去世,其子柳即位,史稱“幽公”。這個時候,晉國國君早已衰敗不堪,其領土只剩下絳城、曲沃,反而朝拜起了趙、魏、韓三卿。

幽公十八年,幽公私自出城,被強盜所殺,晉國再次起了內亂。魏文侯趁機出兵平息,並擁立了幽公之子止即位,史稱“烈公”。

9.晉國末路

一口氣讀懂春秋霸主——晉國

引水灌晉陽

烈公十九年,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將趙、魏、韓三卿,封為諸侯,原本的三大家族,瞬間變為了三個國家,因同屬於晉國,又被時人稱為“三晉”。一代霸主公國也隨著這道分封旨意的下達,終於走到了亡國末路。

烈公很厭煩被人當做傀儡的感覺,但卻無力掙扎,既然已經甘心做了十九年的傀儡,那麼再堅持做幾年又如何呢?烈公堅持到二十七年,終於離開了人世。

三晉似乎並不想結束這個傀儡遊戲,繼續扶植了烈公的兒子頎即位,史稱“孝公”。孝公又堅持了十七年,而後其子俱酒即位,史稱“靜公”。

這些年來,三晉各自發展,政權已經徹底穩固,覺得已再不用晉國作為幌子了,隨後在靜公二年,三晉聯手廢了靜公,將其貶為平民,斷了晉國的祭祀,分割了剩下的土地。

終於完成了三家分晉的最後一步。

萬里有話說

晉國,昔日的春秋霸主,四代稱霸,最終卻為臣子分而滅之,實令人唏噓嘆惋。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經常將對手作為畢生的敵人,卻不知真正的敵人永遠來自於內部。

外在的對手是看得見,內部的敵人永遠隱藏於黑暗之下,如果我們不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高超的駕馭能力,隱藏之人必將在合適的時機跳出來,給予會心一擊。

所以,我們無論如何強大,都不要忘記站在我們身後的人!

以上所說,大家覺得如何?歡迎評論區留言~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國語》《左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