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之重庆火锅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之重庆火锅

火锅在古时候被称做“古董羹”,因投食物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音而得名。吃火锅更多的是一种饮食文化,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增添乐趣,其乐融融。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另一种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而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就已经有了重庆火锅的记录,距今至少有1800年历史!

重庆火锅,又称为毛肚火锅或麻辣火锅,是汉族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重庆嘉陵江畔、朝天门等码头船工纤夫的粗放餐饮方式,原料主要是牛毛肚、猪黄喉、鸭肠、牛血旺等 。

二十年代在重庆江北城发展壮大。一般挑担子零卖小贩将水牛毛肚买后,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一般卖劳力的工人,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档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为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重庆人的口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之重庆火锅

中国的火锅品种繁多,百锅千味。著名的如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苏杭一带的菊花火锅,清香爽神,风味独特;云南的滇味火锅,鲜嫩香辣,饶有风味;湘西的狗肉火锅,享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美誉;重庆的毛肚火锅,麻辣鲜香(重庆山城言子老火锅),名扬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此外,杭州的“三鲜火锅”、湖北的“野味火锅”、东北的“白肉火锅”、香港的“牛肉火锅”、上海的“什锦火锅”等,也风味别具,诱人馋涎,堪称为寒冬里的“席上春风”,为食客们所津津乐道。

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二要掌握好火候,食物若在锅里烧的时间过长,会导致营养成分受破坏,并失去鲜味,若不等火候烧开就吃,又易引起消化道疾病。火锅虽然美味,但是在享受独特滋味的时候,一定别忘了自己的健康!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之重庆火锅

吃海鲜火锅,满足的就是鲜甜的口腹之欲。从中医讲,大多数海鲜都偏凉,而且含胶原蛋白多,比较滋腻,所以,海鲜火锅最适合瘦人吃。因为“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瘦人如果吃了点补益或温性的食物或药物,往往容易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口干、便秘等症状。但是海鲜偏寒凉,所以瘦人、阴虚的人吃最合适,既补益又恰好能滋阴。

值得注意的是,湿气重的人就不适合吃海鲜火锅了,比如起床疲劳,浑身不爽、舌苔白厚有齿痕、大便烂等,说明体内有湿邪,吃了海鲜会加重湿气。另外,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也不适合吃海鲜火锅。其中,高尿酸的人尤其不适合吃海鲜火锅,因为海鲜火锅里的嘌呤太高,吃了容易诱发痛风发作。

另外,像柠檬、辣椒、沙茶酱或加了姜的醋等配料,都是偏温性,比较适合与海鲜火锅搭配。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之重庆火锅

吃火锅怎么搭配肉 菜的分量?

肉:参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位女性午餐蛋白质摄入量为26.8克,晚餐蛋白质摄入量为20.1克。2两对虾的蛋白质含量已经达到18.6克;2两乌贼为15.2克;2两牛肉为19.9克;2两羊肉为20.5克;2两鸡肉为19.3克。可见,无论是海鲜、羊肉、鸡肉火锅,按人头点菜,每人最多点2-3两肉。

蔬菜:我们每天要吃6两到1斤水果才够量,打火锅多吃一点蔬菜倒是没问题,其中建议深色蔬菜最好占一半以上,比如深绿色、深黄色、紫色、红色等颜色深的蔬菜。

主食:晚餐的主食吃2两多一点就够了。吃火锅,在肉尽汤浓的时候才下一点面条、小饺子或年糕片。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肉类吃得过量,淀粉严重不足。正确的做法是在开始吃肉时便吃少量淀粉类食物,比如下一点魔芋、土豆片等,一则帮助控制食量,二则保护胃肠健康,同时有益营养平衡。

怎么吃火锅不过量?

秘诀是控制吃火锅的时间。纯吃火锅,不超过1小时。如果超过2个小时,胃又会排空。所以,吃时间越久,不知不觉就会吃过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