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军队的火器装备水平如何?

庭州行者


满清火器部队的出现时间,无确切记载确认。不过,皇太极进攻北京城的时候,满清军队中就已经出现了成建制的火器部队。

清朝初期,满清刚刚入主中原,统治不是很稳固,因此清朝统治者还是比较重视火器发展。特别是,康熙皇帝也比较开明,引入了很多西方科学理论使得,清朝的火器装备有了很大的发展。火炮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大,命中率更高,火炮种类也更加丰富。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军与准噶尔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之战,战争双方都大量使用了火器。噶尔丹军作战远距离主要依靠火枪,贴身时才使用刀矛等冷兵器。但清军却缺乏应对火器的经验,康熙帝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第二年,在北京建立了八旗火器营。

这一时期,清朝火炮主要有一下几中:

1.子母炮:改进自明朝的佛朗机炮,由一门母炮和若干子炮组成,故称子母炮。又有纯铸铁和铸铁镶木把之分,前者利城防,后者便野战。靖海将军施公琅征讨台湾,的战船上就装备了,可以击沉战船的大型子母炮。

2.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炮重1137千克,炮身长2.48米,口径110毫米。筒形炮身,前细后粗,上面有五道箍,两侧有耳,尾部有球冠;火门为长方形,每次发射装填1.5~2千克火药,炮弹重3~4千克。具有,弹道低、射程远、杀伤力大等优点。

3.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清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奉命为清廷铸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便是其中最优秀的炮式之一。该炮重3公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生铁炮子20 斤。

4.神功将军炮:炮身长7.1尺, 口外径2.7寸, 口内径1.5寸,前后共五道箍,安有准星、照门、口箍,此炮置于平板三轮车上,尾部有螺旋铁柄,用以调整和固定俯仰角度。

5.神威将军炮:长约2.2米,炮管口径约110毫米,重195公斤,属于轻型大炮,通常装在双轮炮车上使用。射程大约是400~500米,可装火药250克。

6.铁心铜炮:清前期制轻型火炮。铜铸炮体,内镶铸铁管心。前装,滑膛,发射铁弹。有瞄准装置。铸有炮耳,以支撑与平衡炮身,亦便于调整射击角度。炮膛底部有火门,用火绳点火,载以四轮炮车,便于运行与施放。

7.制胜将军炮:该炮重五百斤, 长五尺一寸,膛口二十四分,用铁弹三斤,火药一斤八两;有重三百六十斤者二位,各长五尺,用铁弹二斤,火药一斤。

8.威远将军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且是轻型火炮,轻巧灵便,易于远途征战时拖运携带,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之处。

清朝中期,满清的统治逐步稳固,再加上清朝统治者对汉人的猜防之心也对火器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不利影响。同时,清朝统治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大规模毁书、禁书,明朝留下的《武备志》《火攻挈要》等一系列军事书籍相继成为禁书。

这导致清朝中期,清军装备的火炮依旧是: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制胜将军炮、威远将军炮、奇炮等,种类虽多,但基本都是清初大炮的衍生型火炮,直至鸦片战争前仍然没有大的改进,甚至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出现了倒退现象。

嘉庆四年(1799 年),清廷下令将 160门明朝遗留下来的神枢炮改为得胜炮,结果改造后的得胜炮射程还不到百步,居然比原来的神枢炮射程还近。

清朝前期和中期,单兵火器主要装备--鸟铳。鸟铳,又名鸟嘴铳;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和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方人马。

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军队的火器装备已远远落后于,甚至还不如明朝。根据《清实录》和《筹海初集》等资料记载,鸦片战争爆发前的清朝水师还装备有明朝初年的碗口炮,而这种装备明朝晚期时明军都已经不用了。

鸦片战争之后,落后中国则开始了一段黑暗的时光。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个赞,还有“关注”!!!


东斯坦因


其实近代军队的精髓不是火器而是建制和纪律,清军火器再怎么牛逼也是一只封建军队,体制注定他怎么打也打不过与之有时代差的近代军队。

清军从康熙年间起就是一直半火器化的军队。火器部队在平定准格尔等战役中创建不朽功勋。到了雍正时期清军甚至有了冷兵器大约占六层,火器大约占四层的规定。到了鸦片战争前夕广东清军火器化程度超过七成,基本可以算是一支准火器化的军队了。清军轻火器以火绳枪为主,重型枪支以台枪为主(俩人操作的巨大火绳枪,可以装填数量可观的铅子发射散弹,这种枪我们用到抗日战争),重武器主要以红衣大炮改进版(各种大将军炮,几乎没有可调的炮车,巨大且笨重)为主。清军作战远则用火炮轰之,近则抬枪击之,再近则鸟枪(火绳枪)和弓箭齐发(当时已经流行火绳枪的三段射击,用弹幕杀伤敌人),最后刀盾兵上位收割。

可见清军对于火器并不陌生,甚至视为国之利器。

在乾隆收藏众多用来打猎的步枪中甚至有非常先进的气步枪,各色火枪均有收藏,清朝统治者对于火器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鸦片战争前夕清军只是披着骑射外衣的准火器军队。更有开玩笑的说法清军玩火器玩到都不会玩刀枪了。至于“骑射乃建州根本”有点忽战局发布会的味道,清朝起家靠重步兵(白甲兵)和火器,到了后期清军火器是压制明军的。要不然早期清朝统治者也不会限制汉营使用火器。

清朝中后,乾隆皇帝发现八旗太依赖火器以至于失去了肉搏的精神,才提出,“骑射乃建州根本”这个我们看似荒谬的政策,但是这忽悠到了不少自己人,不但肉搏能力没上来,火器也停滞不前,到了鸦片战争时期我们甚至还在使用顺治和前明的火炮,几百年的老货,怎么能和英军战列舰上的舰炮对射?八旗腐化,连最后一点尚武精神都没有,就算抛开火器,肉搏也拼不过有严酷纪律的英国龙虾兵的刺刀。所以后来鸦片战争惨败是必然的。




兔子的野史


建州女真崛起后与辽东明军接仗颇多,虽然认为骑射为其立国之本,但对火器也是颇为重视。自1633年期,清军(当时的后金军)就开始给投降的明军列装火绳枪。1645年满清入关后,将投降的明军改编为绿营军,开始全面淘汰三眼铳及单管火铳等原始落后的火门枪,清朝规定绿营军队以后一律列装火绳枪。鸦片战争之前,满清军队的火枪装备率不少于五成,其中绿营的火枪配备率则占到了六成以上。而且满清军队好逸恶劳,很多不愿训练的部队私下把弓箭改成了火枪,火器配备率越来越高,乾隆征讨大小金川之时,前往征讨的六万绿营,火枪配备率就占到了八成。火枪在清军中的地位已于火炮、弓箭并列,甚至超过弓箭。

虽然火枪配备率越来越高,但大部分都是火绳枪。清代的火绳枪与明末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工艺水平更是半斤八两。至于更为先进的燧发枪,清朝也能研制。在康熙时期就开始出产,这些火枪造型精美、做工优良,不亚于同时期的欧洲火枪,甚至还有来复枪被制造出来。不过这些性能优秀的火枪只装备了宫廷侍卫,王公护卫,以及部分禁卫军队。从使用结果来看,这些火枪更多是用于收藏和狩猎,并非用于作战。

相对于火枪的进步,清代火炮的发展就没什么亮点可言了。满清虽然接手了明代留下的大量火器和部分工人,但没有继承多少明朝的火器技术。明代火炮设计、开花炮弹制法及先进火炮制造工艺等都已失传。对于红衣大炮(满清由于避讳而改的名字),清朝进行了大量仿制,火炮数量到是比明代多了不少。但只是一味加大重量,几乎没有再进行过更先进的技术革新,整体水平还有所下降。到鸦片战争开始,所使用的火炮还有很多是产于明代的老爷炮。

与明末时期的明军相比,鸦片战争时期的清军火器列装比例更高,火枪整体水平更为先进;清军的火炮质量有所倒退,但胜在量大。总的看来,当时的满清军队在火器装备水平上与明军比还是有相当优势的。假设明末时期的明军对上鸦片战争时期装备了线膛燧发枪与最新型火炮的英军,恐怕结果也是很难看的。


小九评历史


你好,很荣幸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众所周知,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在那个时代来说还是挺好的,就拿军舰来说,军舰是从德国进口的,钢板很厚,抗打击能力很强,再来说说火炮,火炮也是从德国进口的,那个时候,清政府的装备还是挺不错的,有很多武器装备,都是进口的,但是因为慈禧太后治国不力,清政府软弱无能,还有他们骄傲自满,总以为自己很厉害,结果吃了败仗,硬是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成为了国家的罪人。

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我心明月4876


清朝装备的火器在初期可以说是完善的,清朝统治者虽然不相信火器能够决定大局,但他们也知道火器的厉害,他们的太祖努尔哈赤就是被大炮炸伤而死的,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八旗军,在攻坚战中被明军用火器击毙。



由于他们实施民族压迫政策,所以他们担心这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万一落入汉人手里,则很可能给自己的统治带来威胁,所以他们要防范于未然。多尔衮就立下了规矩:大炮和火器等武器只能在八旗军中的满州军使用,清军中的汉军和蒙古军则禁止装备。

他之所以采取这个措施,是因为当时投降满清的汉军人数早已远远超过了八旗军,这些军队如果再据有先进的武器,一旦反叛,将会很难平定。这就致使清朝末年,八旗子弟抽大烟,逗鸟享乐,为了钱财抵卖火器,清朝中后期火器部队极为衰弱,所以导致大家认为清朝火器没有丝毫进步,反而衰落。

清朝统治者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对于战马有股天然的喜欢。他们善于骑射,但对于火器并不重视。


火器的发展史既有渐进上升的,也是有短暂的下降,而冷兵器尤其是骑射还是具有机动性强的优点,由于火器自身的缺点,不能连发,偶尔会炸膛等,导致可能骑兵几个迂回可能就使火器暂时无法发挥作用,使得清朝拥有蒙古军队效力的国家不大装备火器,火器普及率差,丝毫没有任何的研发与进步。


康熙时,火器制造受到压制,例如清朝著名火器发明者戴梓(机械、兵器制造家,曾制造了"连珠铳"和中俄雅克萨之战时期清军大炮"威远大将军炮")曾被康熙流放到沈阳自此火器发展渐趋停顿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朝又开始大量制造火器,并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武器。

到洋务运动时,火器的制造和引进达到最高峰。这期间,清朝建立了大量近代枪炮制造厂,如安庆军械所、湖北枪炮厂、天津机器制造局等等。


不要好意思


火器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器的军事用途应用也可以说是起源于我国古代,清朝中后期,当时的火器装备在世界发展来看,也属于走在先进行列,只不过当时统治者思想上的守旧和闭关自守,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导致错误的判断火器运用的重要性,使火器在清后期越来越不被重视,从而让火器的研制和使用发展受到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