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小米打造爆款的5大逻辑

导读:小米最强的就是「爆品」,研发与生产一款足以在市场上发挥影响力的产品,是支撑小米走到今日成绩的终极原因。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从0 到1 是最难的过程,好的产品就是那个1,行销、品牌、通路都是0,没有1,后面多少个0 都没用。但要如何生产,小米内部整理了5 条小米推出爆品的重要逻辑,若其他企业能学得十足十,才有机会复制另一个小米。

打造爆款逻辑1:满足80% 消费者80% 的需求

小米刚开始就选择做「大市场」,主因来自于中国市场的整体消费升级,消费者在经济景况变好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原先的生活条件。

「什么是大市场?」小米的原则是,聚焦于大部分人的刚性需求。过去有人问,「产品市调查出了几百个用户痛点,我该怎么选择?」「很简单,用80%消费者80%的需求去筛选,留下少数的那几个就是我们要的。」

例如智能手环,有人要他能计时、闹钟功能、可讲电话、可传讯息甚至放音乐,但当小米运用了「80% – 80%」原则时,只筛出「计步」「测睡眠」与「记闹钟」三种功能。筛检功能,不仅精简成本,也让产品用途变得更简单,消费者使用门槛变低,同时又能满足大众市场的刚性需求。这正好说明了,小米在寻找产品领域时对准了「高频汰换、刚需、海量」的标准,「刚需」、「海量」可以一次找到最大量的使用者市场,但再加上「高频汰换」,才能让消费者一再回顾、消费。

手机虽然符合「刚需」「海量」,但却不是「高频汰换」产品,这会降低消费者回购的机率,让品牌减少再次获利的机会,也很有可能在消费者意图回购时又被其他竞品吸引,增添品牌重新获取顾客的障碍。

打造爆款逻辑2:解决产业级或社会级痛点

正因为只讲求满足「80% – 80%」原则,这正意味着小米必须直接进入大众、红海市场,所以所有产品都必须面对市场上最强大的竞争者,正如扫地机器人、电子锅、智能手环、空气清净机等产品,都各有欧美国际品牌强占市场,小米得从中杀出重围。

举例而言,当时小米要做贝医生的巴式牙刷,主要看中中国大陆一年会消耗30 亿只牙刷,符合小米「高频汰换、刚需、海量」的产品标准。小贝医生CEO章骏将全世界所有的牙刷买回家,每天体验,最后得到「这个行业的水平怎么这么低?」的结论。市面上的牙刷都无法解决「把牙齿刷干净」的需求,他们从头开始研究,「刷牙应该刷哪里」「该设计什么样的刷头」「用什么材质做刷毛」,最后生产出贝医生的巴式牙刷,2016 年开放众筹,4 天销售量破20 万支、销售金额达200 万人民币。

打造爆款逻辑3:大众产品高质化、小众产品大众化


在「80% – 80%」让生产者能聚焦大众市场的「需求」,但下一步可以想的是,什么产品会受到大众市场的「欢迎」。小米认为是「大众产品高质化、小众产品大众化」。前者把一般的产品提升质量、后者是把过去的高价产品,用较低的成本制造出来,变成大众都能享受的产品。

以扫地机器人来说,在小米进入该市场前,多数品牌的产品价格都破万元新台币,但每个产品都有极差的用户体验评价,包括噪音、被电线缠绕、扫得不够干净等等。

小米进入市场后,只生产「扫得干净」的机器人,自2016年该产品上线至2018 年2 月,官方发布销量已超越100 万台。

【干货】小米打造爆款的5大逻辑


打造爆款逻辑4:诚实定价


「定价」是小米令人最为好奇的环节,「为什么可以卖得这么便宜?」「这么便宜产品会不会有问题?」市面上产品的定倍率(商品售价/成本)都为了追求毛利而高得不可思议,而小米回头寻求「成本定价」,意即在符合实际出厂成本要求的基础上,只赚取预期营利的利润,

放弃暴利心态,再利用小米高效率的生产模式,追求降低成本至极致,压低售价。

举例而言,小米第一款生态链爆品是移动电源,当年卖掉一个,就要赔8 元人民币,但随着产品销量愈来愈大,小米与供应商谈判的议价权力也愈来愈高,当他们成为最大采购商时,就可以拿到最好的供应商价格,获得微薄利润。一般消费者有一个误解,即「零组件的供应商牌子愈大,其价格愈高」,但其实不一定,因为一流的供应商也追求高利润,代表他们能让利的空间也不小。小米看准了这点,用稳定、大量的订单向供应商谈价时,对方多半愿意采让利,让整体利润最大化,与小米达成长期合作的默契。

小米掌握自己销售通路,省去更多上架、行销成本,他们以「直销」模式销售产品,让产品可以以接近成本的价格上架销售,并且达成雷军公开对外的承诺,「小米每年的硬体设备产品的税后净利不得超过5%,如超过,我们将把超过5%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还给小米用户。」

打造爆款逻辑5:跳出产品看产品

小米生态链企业在生产产品时,都会考虑「是否能将产品优化到可以产生垄断性地位的程度?」「是否能透过解决产业痛点,而达到产业制高点?」等问题,让产品不只能够拿下市场分额,更可以建立与其他品牌的差异性。

其次,产品的可延展性强不强?能否生产更多衍生商品?例如小米的移动电源有许多周边,包括保护套、LED灯、小电扇等等,这些产品不难生产,但可能会勾起消费者「顺手」一买的购物欲,他们将这些「顺手」称之为「小费模式」,而这些小费商品,在他们每个月卖出几百万个移动电源之余,也可能卖出几十万个,带来几百万的利润。

再其次,小米做的是「生态链」产品,手机是他们的第一项产品,透过手机聚集用户,再向这些用户提供更多产品、更多服务、更多周边,形成正向循环。而这个模式与Apple 生产iPhone 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很多人都说小米很会行销、总是制造声量,但细看小米的生产模式才会知道,他们最会的,是生产一款「自带流量的爆品」,因为「用最好的用料、最好的场景,给顾客最好的体验,」最终成就小米今日的成绩。(来源:爆款战略 编选:网经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