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民國教授的高薪生活!錢堆了一桌子讓孩子玩,工資快趕上總統

1917年,26歲的胡適剛當上北京大學文科教授,一個月能拿260元的工資,後來達到500元。他在寫給母親的信中說,他每月要交給學校的伙食費是9元,居住在學校的宿舍本不用花錢,他因與同鄉出去合租了一處僻靜的住房,每月租金是6元,每人僅出3元。也就是說,胡適每個月除去吃住費用,還剩400多元。

而當時上海的雙職工家庭月工資收入一般在28元到32元左右,已足以養活一家五口人。由此可推斷出,胡適當時身為教授的工資著實不低。

揭秘民國教授的高薪生活!錢堆了一桌子讓孩子玩,工資快趕上總統

​關於這一點,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王力發文回顧抗戰前清華大學教員待遇稱:“(教授)比國府委員的薪金只差二百元,比各省廳長的薪金高出一二百元不等,比中學教員的薪金高出五倍至十倍,比小學教員的薪金高出二十倍至三十倍。”

南京國民政府1933年制定的《文官官等官俸表》也顯示,各部長、省長之類級別的工資大概是每月600元左右,即級別較高教授的月工資與國民政府的省長部長相當。因此,民國時期的教授在生活上非常優渥。

當時輔仁大學有個教授叫英千里(演員英達的爺爺),他也同時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兼課,三校授課,英千里有時候一個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資,他的兒子多年以後還記得,有一次父親領了薪水,“把大洋往桌子上一堆,讓我們小孩兒趴在桌子上抓著玩兒”。英千里後來厭煩城中塵囂,還在京郊買了地皮建別墅,併為家人出行方便,買了一輛轎車,這種排場在當時是一般人不可企及的。

揭秘民國教授的高薪生活!錢堆了一桌子讓孩子玩,工資快趕上總統

​當年胡適買小汽車時花了自己一個月的薪水—500元。顧頡剛也因頻繁往來於城內的北平研究院與西郊燕京大學之間買了小汽車,每月還花20元僱了一個司機。考慮到當時的物價水平比較低,這些名教授的收入實在令人咋舌。

大學教授們不僅薪水高,其他方面的待遇也令人豔羨。

1931年,梅貽琦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後,為招聘賢能,在高薪之外,還為每位教授提供一棟新式住宅。1933年,清華西院就住有陳寅恪、吳宓、聞一多、周培源等近五十位知名學者。1935年年初,聞一多、周培源等教授又遷入清華新南院,新建的西式住宅條件比西院更完備。聞一多的住宅除有一個花木蔥蘢的小院子外,內有書房、臥室、餐廳、會客室、浴室、儲藏室等大小14間房,附設的電話、熱水等設備一應俱全。房前甬道兩側有綠茵草坪,周圍是冬青矮柏圍牆,草坪中央放置一個大魚缸。書房寬敞明亮,四壁鑲有書櫥,窗下是書桌。聞一多疲勞時可以到門前大陽臺上散步或者觀賞金魚,十分愜意。

揭秘民國教授的高薪生活!錢堆了一桌子讓孩子玩,工資快趕上總統

​民國教授薪水之高、待遇之好,與當時政客重視教育是分不開的。國民黨內部雖然對戰時的教育方針有各種看法,但當權者一直都是教育的堅定支持者。1938年3月上任的教育部部長認為:“國防之內涵,並不限於狹義之軍事教育,各級學校之課程……縱在戰時,其可伸縮者亦至有限,斷不能任意廢棄。”

受益於這種觀念,抗戰期間,中國的教育支出僅次於軍費,實現了發展的大飛躍。有數據顯示:大學數量由戰前的108所增至1945年的141所;在校師生數量增加了48%,學生數量幾乎翻了一倍。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佚 名

來源|《百家講壇》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