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堂教學十大原則,優秀教師駕馭課堂的法寶~

本文內容來自網絡,未見署名作者,但文章對如何成為一流教學能手進行了深入思考,總結了十點,相信老師們看了也會受到啟發。


新課堂教學十大原則,優秀教師駕馭課堂的法寶~


1

貫徹面向全體原則,既不能以全班學力最低的學生為準,人為地降低教學難度、放慢教學進度,也不能以“學科尖子生”為準,更不能用同一標準要求全體學生。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做到既能關注全體、又能兼顧個體,才是對面向全體原則的最好詮釋。

2

必須擁有一種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在課堂上“快速指導”的能力。這裡提供一個高效課堂公式:

高效課堂=精練的講授+恰當的練習+有效的指導

學生在課堂上遇到學習困難得到及時的幫助,這就是最好的“德育”。

3

我們得共同重溫自然美的第一原則,那就是“簡單的才是美麗的”。一節好課、一節高效的課、一節給人以美的享受的課,一定是一節簡約的課。可以說,判斷一位教師教學前途的大小,可以用一個字來衡量,那就是“簡”。

如果一節課需要教師講的內容越來越少,教師在課堂上需要說的話越來越少,需要教師“教”的學生越來越少,那麼這樣的課就是簡約的課,就是好課,這樣的教師離“教學能手”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如果一位教師的教學不是越來越簡單而是越來越複雜,那這位教師離變成“庸師”就不會太遠了。貫徹簡約課堂原則,應注意簡約不等於簡單,那種上課“隨便講幾句”,放任學生漫無目的地“自由學習”的課堂是低效的課堂,這樣的教師是不負責任的、不合格的教師。

4

如果中小學課堂能夠從“目中無人”的地方轉變為“有情有智”的場所,那麼中小學生厭學現象就會發生根本性的好轉。

新課堂教學十大原則,優秀教師駕馭課堂的法寶~

5

貫徹直觀教學原則的幾種途徑:

  • 實物直觀

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教學,直接將對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日常生活中比較生疏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真實有效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新知所必需的感性經驗。另外,到實地參觀也是實物直觀的最好途徑之一。

  • 影像直觀

影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包括圖片(包括教材插圖與課堂板畫)、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進行輔助教學。影像直觀相對於實物直觀更具有不受實際條件限制的特點,從而彌補實物直觀的缺陷。

  • 語言直觀

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描述,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教學效果。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自身的素養。

  • 知識直觀

新知識如果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延伸、拓展、聯想、遷移得來的,這樣的知識形成過程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如果過多過濫地使用直觀教學手段解決簡單問題,那就相當於降低了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要求,而且會把簡單的教學過程複雜化,從而違反了上述的“簡約課堂原則”。

新課堂教學十大原則,優秀教師駕馭課堂的法寶~

6

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啟發性教學的是我國的孔子。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可理解為,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以致用。德國哲學家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一提法可以說是如出一轍。孔子還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可理解為,學生如果不經過思考並有所體會,想說卻說不出來時,就不去開導他;如果不是經過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時,就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論述啟發式教學的重要名言,對後世的影響深遠。

實施問題教學原則,要注意做到以下幾個“不能”:不能用個別學生的思維替代全體學生,不能用教師的提問替代學生的提問,不能在多數學生尚未進行獨立思考的狀態下就給出答案,不能輕易用標準答案去扼殺不同意見,不能提出超過大多數學生能力的問題,不能提出過多過於複雜的問題。

7

實現“先學後教原則”的主要途徑:

教學過程應體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學習為主、以教師講授為輔”,應充分體現“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這一核心理念。教師切忌喊著“主體”“主人”的口號,仍然幹著“主裁”與“霸佔課堂”的事。

教學過程應圍繞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來進行

應努力讓學生擁有“五種課堂權利”,即自由閱讀課文的權利、獨立思考問題的權利、自由質疑相互釋疑的權利、獲得教師個性化指導與激勵的權利、得到學習同伴互助的權利。

培養學生“先同學後老師”的學習好習慣

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有疑問先找同學幫助再找老師指導,做完練習先讓同學批改後讓老師批閱”的好習慣。那種“有疑問停筆等著老師解答、做完練習等著老師批改”的錯誤學習習慣應堅決改掉;那種只相信自己批改的作業,不重視學生互批的落後教學觀念是到了拋棄的時候了。

新課堂教學十大原則,優秀教師駕馭課堂的法寶~

8

實現“當堂過關原則”的主要途徑:

  • 分段講授、講練結合

在一節課中,需要教師講授的知識點可能不止一個,可以採取“分段講授、講練結合”的策略,逐一完成知識點的學習與鞏固。

  • 口筆結合、當堂訓練

教師要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及運用所學“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情況,最好的辦法是進行“口頭加筆頭”的當堂訓練,並進行檢查落實。

  • 時間保證、內容保證

教師要努力保證有足夠的課堂時間讓給學生進行當堂訓練,保證訓練的內容富有針對性,保證課課都有經過教師精心挑選的書面練習。

貫徹當堂過關原則,並非反對佈置適量的課外作業。不過,每個學科的課外作業都應當是極少量的,只有最關鍵的知識才可佈置成課外作業。

9

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慾望走進教室,帶著興趣與信心走出課堂。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我們快樂是因為我們微笑,而並非因為快樂而笑。”意思是說行動往往能夠影響心態,所以選擇積極行動十分重要。本書提出的“教師要帶著愛心、激情與微笑走進教室”就是這個道理。教師上課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創造充滿激勵的課堂,讓學生擁有積極心態、過上快樂的課堂生活,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園”與“樂園”。

優秀教師與一般教師的最大區別之一,是優秀教師善於把課堂變成“激勵學生的地方”,而一般教師往往把課堂變成“責備學生的場所”。每位教師都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帶著好奇與慾望走進教室,帶著興趣與信心走出課堂。

所謂激勵課堂原則,就是在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中,教師有意識地、不失時機地採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有效評價;努力創造課堂上學生個體表現的機會,滿足學生的表現慾望,讓更多的學生得到課堂上的成功體驗;為學生創造漸進式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嚐到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強學習信心與興趣。

實現“激勵課堂原則”的主要途徑:

  • 表現課堂、體驗課堂

本書主張“課堂是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自信、快樂的地方”。教師要努力創造讓學生“表現課堂、體驗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師的讚賞中、在同學的掌聲中,獲得成功的課堂體驗,從而產生學習信心與興趣。

  • 調整課堂、調動課堂

有經驗的教師都會重視適時對學生進行坐姿與聽課注意力的調整,讓學生在最佳的形體狀態與精神狀態下,學習關鍵的知識;教學能手一般都會做到,時刻不忘調動課堂,用恰當的肢體語言、口頭語言、書面語言來激勵課堂。

  • 樹立先進、巧妙評價

有經驗的教師會不失時機地樹立課堂學習過程中隨機誕生的“先進典型”,以引導全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教學能手更懂得充分利用課堂評價手段,對學生個體與集體進行有依據的、讓人信服的激勵性評價。

10

教學替代是產生低效課堂的罪魁禍首。

在中小學課堂上,課堂替代現象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一節課不發生課堂替代是不現實的,一位教師在教學中不出現課堂替代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無法完全消除課堂替代,教師所做的努力就要儘量減少課堂替代,把課堂的閱讀權、提問權、思考權、表達不同意見權等,無條件地還給學生。

一是教師替代學生。二是少數替代多數。三是口頭替代筆頭。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在講課時只要能聽到“課堂回聲” 學生配合教師回答問題的聲音,就會心滿意足地繼續講下去,並不在意回答的學生有多少;有些教師滿足於全體學生齊聲回答問題,只要聽到“正確答案”就放心地教下去。這是口頭替代筆頭的經典表現。

知道了課堂替代是產生低效課堂的主因之一,教師就要自覺強化“永不替代”意識,減少課堂替代現象的發生。貫徹永不替代原則有以下幾個途徑:

一堅持“兩個凡是”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堅持“兩個凡是”:凡是學生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教師絕不替代;凡是屬於學生自由學習的時間,教師絕不佔用。比如,學生能夠自學的課文、能夠獨立思考的問題、能夠合作解決的困難,教師都沒有必要越俎代庖。教師要做到“兩個凡是”,首先要克服“對自己過分自信、對學生缺乏信心”的壞毛病,放心、放手地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二加強師生互動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已成為新課改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教師不僅要滿足於“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更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學生回答”。師生互動關鍵是思維互動而不是形體互動,關鍵是全體互動而不是部分互動,關鍵是五官並用而不是單一感官使用。那種熱鬧的課、好看的課不一定是好課。那種一節課提問幾十次的課堂,不是真正意義的師生互動的課堂。

三是建立學習小組

經過多年的課題實驗證明,在班級授課制下建立學習小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有效做法。每位學科教師都要努力建立以學生座位為主要依據的4人自然學習小組(各學科可做個別的座位調整),並選定學習小組長,培養“學科小先生”。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之間“學力差異”這個重要資源,為後進學生及時解決學習困難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是落實當堂訓練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這樣的道理:課堂教學效益的高低取決於課堂落實與否。落實當堂訓練就是要精縮集體授課時間,擠出時間進行當堂訓練(口頭與筆頭),並培養學生“有疑問先問同學、練習完成了先讓同學批改”的好習慣。關鍵知識不僅要落實於學生的口頭,還要落實於學生的筆頭。

貫徹永不替代原則,並非要求教師什麼問題都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以致於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教學中的關鍵知識、多數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還是需要教師進行認真剖析與講解,甚至還要教師進行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