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季度昌吉州農業經濟運行分析

今年以來,我州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自治區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指導,以全面做好春耕備耕工作為重點,積極採取有力措施,一季度全州農業實現平穩運行。

一、農業生產開局良好

一季度,全州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87億元,同比增長5.0%。其中:畜牧業產值22.03億元,同比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93億元,同比增長7.0%。實現增加值 11.80億元,同比增長4.5%。

(一)冬小麥越冬情況良好、春播有所推遲

今冬我州農區氣溫較歷年同期偏低,大部分農區降水較歷年同期偏多,積雪偏厚,冬小麥實現安全越冬。

2018年全州共計播種冬小麥125.85萬畝,同比增加26.74萬畝,同比增長27.0%。其中:昌吉市6.70萬畝,同比下降22.5%;阜康市12.77萬畝,同比下降7.3%;呼圖壁縣11.25萬畝,同比下降8.0%;瑪納斯縣0.58萬畝,同比增長3.8%;奇臺縣60.77萬畝,同比增長32.7%;吉木薩爾縣9.53萬畝,同比下降22.7%;木壘縣24.25萬畝,同比增長320.1%。

冬小麥播種面積上漲主要原因:一是2018年自治區推行小麥收儲制度改革,提高指導計劃內種植小麥耕地的地力保護補貼標準,冬小麥每畝增加補貼30元,達130元/畝,春小麥每畝增加補貼15元,達115元/畝。二是小麥收購價按品質定等,冬小麥更有價格優勢,冬小麥每畝收購價在2.4-2.6元左右,較春小麥高0.2元左右。三是目前農產品市場價格不穩定因素較高,部分土地需要倒茬,老百姓更青睞保守穩健的冬小麥。四是氣候沒有嚴重乾旱的情況,也有利於種植冬小麥。

春小麥播種較上年有所推遲:由於今年開春溫度偏低,開春期推遲,春小麥播種較上年推遲約一週時間。據昌吉州農業農村局測算,截至4月30日,全州共計播種春小麥84.20萬畝。其中:昌吉市0.15萬畝;阜康市0.50萬畝;呼圖壁縣0.10萬畝;瑪納斯縣0.003萬畝;奇臺縣40.60萬畝;吉木薩爾縣10.85萬畝;木壘縣32.00萬畝。

(二)蔬菜和食用菌種植面積及產量“雙降”

一季度,全州蔬菜及食用菌面積為1079.89畝,同比下降59.1%;產量631.8噸,同比下降55.8%。種植面積及產量呈現“雙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大棚房”問題專項整治。一季度蔬菜種植面積主要來自大棚種植,由於全國開展的“大棚房”問題專項整治行動,將溫棚中超過建造面積、使用用途等標準的耳房拆除,部分農戶因管理不便將溫棚撂荒,造成蔬菜種植面積下降。二是由於因環保整治和節能降耗,關閉了部分溫棚。三是部分城郊村拆遷,造成蔬菜大棚種植面積減少。四是今冬陰天天氣較多,對蔬菜成活率有一定影響。五是限水原因,蔬菜種植水量不足,種植面積減少。

(三)畜牧業生產基本平穩

據昌吉州農業農村局測算,一季度,預計牲畜存欄290萬頭只,家禽存欄600萬羽,牲畜出欄90萬頭只,家禽出欄280萬羽,肉奶蛋產量分別是5萬噸、10萬噸、0.65萬噸。

(四)春耕備耕有序推進

據昌吉州農業農村局測算,全州春耕生產需求化肥22萬噸、地膜3.26萬噸,棉花、玉米、春麥等各類農作物種子4.8萬噸。據昌吉州供銷社統計數據顯示,截止4月29日,全州供銷社系統儲備各類化肥6.21萬噸,其中:氮肥1.42萬噸、磷肥3.21萬噸、鉀肥0.31萬噸、複合肥0.67萬噸。預計春耕期間供銷系統化肥儲備供應量將達到10萬噸以上,佔市場總需求量的一半,各類農資商品量足、質優、價穩,目前已逐步投放市場,完全能夠滿足今春農業生產需求。

據昌吉州農業農村局提供資料顯示,春耕生產期間,預計全州將投入農業機械9萬臺(套),作業面積600萬畝左右。截止3月25日,農機具檢修保養工作已全部完成,共檢修各類農業機械9萬臺(套),機具技術狀態完好率達到100%,為高質量高標準的完成春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農資價格總體平穩

化肥、地膜價格目前總體穩定,預計不會出現大幅波動。據昌吉州供銷社提供資料顯示,氮肥平均價格1756元/噸,同比下降1.1%;磷肥平均價格3235元/噸,同比上漲2.2%;鉀肥平均價格2830元/噸,同比下降0.6%;複合肥平均價格3000元/噸,同比下降5.0%;地膜價格為10100元/噸,同比上漲3.5%。

二、當前農業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蔬菜大棚逐年減少,使用率偏低,部分鄉鎮蔬菜大棚已經停用,或者轉為種植其他作物。

(二)隨著農民務工人員的增多和務工收入水平的提高,種植業收入佔農民收入的比例逐步降低,部分農戶農作物生產管理粗放,不利於農作物質量與產量的提高。

(三)農戶擔保品不足,融資渠道單一。目前大多數農戶仍然存在自有財產難以滿足金融機構的抵押要求、難以找到符合金融機構要求的擔保人的現象,而通過非正規金融機構途徑貸款成本過高,風險也較大。

三、做好今後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建議

(一)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在穩定糧食供應的基礎上,合理調整糧食作物結構,大力發展無公害大棚蔬菜種植、經濟作物等特色產業。同時,將農業地域特色與採摘園、農耕體驗園等結合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增加村集體收入和農業造血功能,吸引更多本土人才回鄉創業,形成良性循環,帶動農村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二)創新農業生產方式,規範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強化專業合作組織在政策傳遞、科技服務、信息溝通以及產品流通等方面職能,提高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規模經營,規範土地流轉,專業農戶通過現代化生產手段發展高效農業,實現規模效益,促進農作物增產、農民增收。

(三)穩定農資價格,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近兩年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較往年有所增加,農民的種植成本相應增加。建議各級涉農部門繼續加強指導農民配方施肥,按需施肥,增加有機肥,減少化肥和農藥施用量,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四)優化農村信用環境,促進農戶貸款擔保健康運行。農戶貸款擔保的健康運行與其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緊密相關。為優化農村信用環境應積極從以下幾方面加快建設步伐:一是完善農戶徵信體系,建立農戶信用檔案。二是完善信用激勵約束機制,對誠實守信者不斷提高其信用等級和信用價值,對失信違約者加大對其財產和聲譽的懲罰力度,提高機會主義行為成本。三是加快農村“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讓村規民約在信用環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四是健全農戶信用教育機制,通過對農民進行金融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培訓,增強農戶信用意識。

(昌吉州統計局農村科 張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