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資歷章一版綠的“最牛”女艦長,到底是哪點刺痛了你?

那個資歷章一版綠的“最牛”女艦長,到底是哪點刺痛了你?


1.“最牛8年兵”


海軍鄭州艦實習艦長韋慧曉,最近在網上被稱為“最牛8年兵”。從入伍到副團(實際上許多艦長職級為正團,相信現為實習艦長的她轉正也不過就是年內的事),她只經歷了8年時間,那滿滿一版綠色的團職資歷章更是直觀、形象地證明了她的進步之快。

有人說,乖乖,我入伍8年現在還是副連,人跟人沒法比啊,或許優秀的人生本該如此,請先收入我的軍禮,再收下我的膝蓋!

也有人說,其實一個博士入伍8年幹到副團,並不算多麼“超常”,因為差不多入伍就定級少校正營了,四、五年之後晉升副團,現在副團也三、四年了吧?而且年齡也42歲了,算很快嗎?並沒有多快。一定要說令人吃驚,不如說她作為一名女軍官來說,歷任的崗位都很重要、搶眼。

更有人說,這算什麼,你怕是沒見過下面一排半白板的師職資歷章吧?嗯,那個確實有,不過今天談論的韋慧曉似乎與我們大多數人更為接近:同為平民子弟,主要依靠自己執著與辛苦的付出、再加上一點平臺背景和好運氣,終於獲得了令人仰視的成功。

所以,其實我們更應當從韋慧曉“一版綠”的“淺”資歷中跳出來,看看她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以及,能夠從這種成功之中學到什麼,和在更大範圍內的啟迪意義。

2.她為什麼成功

說到她的成功原因,一是理想清晰而高遠。從韋慧曉的開掛人生,不難看到她之所以優秀,正是與她星辰大海一般的堅定理想分不開的:南京大學畢業,進入華為公司;上研究生期間,拒絕了年薪百萬的邀請,而選擇赴西藏支教;從31歲開始,她向部隊連投3年簡歷,寫了兩百多頁的自薦材料,直到34歲才接到入伍通知書,成為中國航母上第一位博士女軍官。

在眾多迷戀金錢與權勢,甚至有不少價值觀把女人的身體當作成功本錢的紛雜世界裡,韋慧曉是這樣說的:“有兩種價值觀,一種是戴著非常昂貴的手錶,好顯示自己身份百倍;另一種是像我這樣的,因為我戴過,所以身價百倍”,你必須承認這種鶴立雞群的、甚至還帶有一點孤傲的人生追求,恰恰正是她獲得成功的燈塔與航船。

二是奮力拼搏,頑強不懈。一邊在艱苦地西藏地區支教,一邊還取得了中山大學的博士學位,箇中辛苦,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向部隊連投3年簡歷,百折不撓,無怨無悔;2012年1月上的遼寧艦,9月即通過全課目考核,走上艦艇戰鬥崗位,10月即被認命為副部門長;2016年順利通過獨立操縱考核,成為長春艦副艦長,也是新中國海軍的第一位女副艦長……2年之後,又成為鄭州艦的實習艦長。

此番成績,除了能力,離不開努力,甚至是遠超常人和女人極限的努力。那些認為韋慧曉是出於某種“花瓶”一般的宣傳需要,而被人為拔高硬“架”到重要崗位上的論調,可以休矣!她所擔綱的崗位,全是與戰鬥有關的,而艦長一職更是要直接指揮打仗的,有關部門和領導縱是再好大喜功,也不至於為了顏面和政治需要打腫臉充胖子,拿戰鬥力和戰爭勝負開玩笑。

三是平臺和機會使之如虎添翼。不知道是韋慧曉的遠見卓識,還是入伍時恰逢海軍發展時運,總之她趕上了好時候,而且第一任職崗位就是具有“圖騰”意義的遼寧艦航母。平臺是這樣高大上,在萬眾矚目之下,個人的努力和成績越容易突出和放大;作為一個新武器單位和培養人才的“超大”平臺,個人的才華和發展也越容易受到重視和青睞。一步趕上,從此就進入了快車道。

韋慧曉接下來的任職崗位,從副部門長到副艦長,再到實習艦長,也可謂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全是關鍵崗位、重要位置。崗位是成就人的重要平臺,也為她創造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假設韋慧曉沒有這麼出眾的能力,或者是雖有能力卻不曾經歷這麼多重要的崗位,很可能不過就是作為一名技術出眾的技術幹部,終老於遼寧艦的一個副部門長崗位上,泯然眾人矣。

要取得成功,首先你得想行,其次你得能行,最後那個崗位能讓你行,並創造出讓你變得更行的機會。

3.我們向她學什麼

面對這樣一位成功的焦點人物,豔羨者有之,酸葡萄者有之,質疑者有之,不以為然者更有之,都是正常的。

但有人只看表象,只關注那一版綠資歷章了,只盯著女博士的光環了,只八卦當年給年薪百萬都不去是不是確有其事了,卻並沒有從韋慧曉的成功之中汲取營養,反求諸於自己身上。而那樣的結果,也無非豔羨者繼續豔羨,酸者繼續酸著,質疑者懷疑天下所有的宣傳背後都有貓膩,而最終成為一個只會抱怨的憤青,卻對改變自身環境沒有任何卵用。

真正的聰明人,一定能從韋慧曉的成功之中學到什麼,一邊鼓勵自己,一邊矯正自己,努力讓自己變得行和更行,並且積極創造、認真等待那個可以讓自己行起來的機會。

星辰大海一般的理想,決定了你最終能走多遠。我們絕大多數官兵,年輕時踏入軍營,都是胸懷星辰大海的。只是後來歷經坎坷,倍受打擊和折磨,變得混沌無光了。這其中固然有環境的原因,也與我們的定力不足有關,或者說缺少成功的真正渴望。如今在許多場合,一些人鄙視情懷,嘲笑情懷,認為情懷不能當飯吃的頗有市場,但如果沒有情懷……我們何必要進“升官發財莫入”的這個門呢?如果沒有情懷,憑著一身力氣,何不去做搬磚日結這份更有“錢途”的工作呢?必須知道,許多時候我們認為的理想破滅,恰恰是因為理想從來就沒有清晰過,也從來就沒有堅定過。在這方面,韋慧曉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才叫有理想。

欲取得成功者,還要有自己的真本事。流毒最終都會肅清的,你自己不行,說你行的再行也不行。我也見過一些博士碩士,一面喊著不受重視、不給平臺,一面卻在機會來了的時候自己拎不起個兒,除了只會寫那些東抄西抄沒什麼創見的論文,拿不出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來,有的甚至還缺少團隊精神,想湊成“三個臭皮匠”都弄不成。還有的不過是本科學歷,卻動不動就提自己當年高考多少分,埋怨如今到部隊只給分配了最基礎的活兒,是“大材小用”,且不說所有重要工作都先從基礎幹起,就說高考一考可以定終身嗎?有哪個大材是不去創造新的價值、成天提起“當年勇”的?部隊是最講實用主義的,你說功利主義也罷,文憑學歷永遠只是參考,更重要的是看錶現、看潛力。不奮鬥,不改變,不堅持,不樹立“到了部隊就重新開始”的“清零”思想,你永遠只會止步於高考那個輝煌頂點。在這方面,韋慧曉可以告訴我們,什麼叫永不停滯,永不滿足,永不懈怠。

學習韋慧曉,追趕韋慧曉,超越韋慧曉。有了理想和有了本事,你才能在機會與平臺面前氣定神閒,立於不敗。

4.平臺到底有多重要

但說到機會與平臺,這個與個人努力相關度最小的因素,恐怕正是刺痛許多人的關鍵所在。在這方面,韋慧曉是比大家幸運的。

一面是入伍8年,資歷章一版綠色的副團,一面是考入軍校8年後,仍然掛著一排單豆、但軍銜可能已是上尉的副連。你不能說副團就努力、副連就不努力,甚至那些被分配到邊遠艱苦地區的軍校生,他們的艱難處境已經不是在努力工作、而是在努力活著……但是在同樣或者更辛苦的努力面前,收穫卻是如此的天差地別,僅僅用幸與不幸來解釋顯然是膚淺的。

一面是博士畢業,入伍後第一任職就委以重用,一面是許多軍校畢業的博士,分到基層卻仍在做著拔草、掃地、抄筆記這些低層次勞動,或者重視一些的,抽到機關去幫忙寫材料、做ppt。軍醫大學畢業的博士,放到一線衛生隊,開藥只有最簡單的板藍根、甘草片,開會打掃衛生卻比業務學習時間還要多,慢慢地拿起手術刀就發抖,連個包皮都割不利索……不是他們沒本事不能幹,而是基層多的是那種舊式的老漁船,卻不見幾個開向新時代的遼寧艦。

一面是地方引進的人才,憑著3年自薦和“放棄百萬年薪”“女博士”的光環效應就可以委以重任,放在舉世矚目的遼寧艦,一面是那麼多軍校自己培養的人才卻擱置不用,放在基層慢慢老去、廢掉。遼寧艦首任艦長張錚,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繼任艦長劉喆,畢業於中國公安大學;明星艦長(代)韋慧曉,畢業於南京大學、中山大學……我們不是要妄自菲薄,既然海軍、全軍自己的軍事院校培養不出來自己的艦長,那還要這些院校何用?

到底是軍校的教育有問題,還是我們的用人理念太過天馬行空、不拘一格了?固然這些關鍵崗位,要不拘一格、確實把最優秀的人才選拔出來,但優秀的標準到底是什麼?這對那些一直摸爬滾打在基層、一步一個臺階成長起來的生長軍官們,是否夠公平?如果說他們確實不夠優秀,可明明當年高考時,無論考軍校還是地方大學,他們與張錚、劉喆、韋慧曉這些人,都是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啊!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

我們面對的不是同一個平臺嗎?我們這些人面對的機會平等嗎?如果個人的成功更多要仰仗於平臺與機會,那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最終又會是誰的大不幸?

5.留給我們的反思

我們無法給出答案,但我們又必須要問個究竟。

因為一個兩個韋慧曉一枝獨秀,成就不了偉大的強軍事業。強軍興軍,要在得人,只有千樹萬樹,萬紫千紅才是這支軍隊未來的春天。

我們當然應該以韋慧曉為榜樣,學習她的星辰大海,學習她的堅忍不拔,學習她的一步一個腳印,但我們同時也更希望能有韋慧曉那樣的平臺與機會,甚至只是初次選擇的那個好機會。

解決這些問題,僅靠一兩個典型不行,僅靠三五個案也不行,必須要形成選人用人的良好機制,不埋沒任何一個人,不浪費任何一個人,要給所有人以希望,以公平公開公正給所有人以信心,併為他們提供更多機會與更大平臺,在成就每一個人的基礎上成就我們的事業。

軍校建設和未來發展問題,也應及時進入決策者視野,不要再這樣渾渾噩噩下去了。事實上,我們許多軍校都有自己的傳統,也有自己的優勢,是培養未來指揮和技術軍官的主力部隊,可如今主力部隊的表現卻不如“地方游擊隊”……這應該是一個體制性的問題,育人、選人、用人環節都有癥結在內。一定要下決心、下大力解決,上不要因“培育的人才都埋沒了”而有負國家和歷史,下不要因‘聚天下英才而毀之’而辜負了每個有志軍營的家庭和學子。

最後一點,宣傳當然是為政治服務的,典型宣傳更具有“眼球效應”和示範作用,然而如果我們的宣傳典型需要很高的學習門檻、幾乎百般努力也仍然不可複製,則這樣的宣傳只能望而生嘆、望而卻步。我們要把目光、把閃光燈多投向基層一線那些默默付出的普通官兵,把他們挺起脊樑做人、撲下身子做事的平凡而又光榮的形象,更多呈現給世界。要讓他們知道,世界沒有忘記他們,生活沒有拋棄他們,只要有理想就會有未來,有付出就會有回報,給他們鼓勵和希望。而他們,一定也會以百倍的努力回報國家,讓我們看清這支軍隊更加清晰的未來、更加美好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