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波:城市群發展賦能“人城產”

從2015年《關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批覆到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批覆,我國已經有9個國家級城市群獲批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區域一體化建設,先後被上升為國家戰略,更為城市群建設按下加速鍵。其中,京津冀城市群作為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引領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範區,發展備受關注。

在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我國城市群發展能夠為群內城市帶來哪些發展契機和挑戰,京津冀協同發展加速過程中,環北京城市如何跟上時代節奏更好發展自己等,成為社會各界探討的課題。對此,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所長彭劍波通過對人-城-產的解讀闡明瞭城市群發展給城市帶來的機遇,並用提高一個佔位、摒棄一個觀念、剖析兩個要點、做好三個擔當為環北京城市未來發展提出建議。

城市群發展帶來生活圈擴大化

他表示,我國陸地疆域960萬平方千米,擁有14億的人口基數,地域廣、人口基數大,各地發展不均衡。在此背景下,根據城市空間分佈特點,圍繞核心城市對周邊大中小城市進行整合,形成特色城市群能夠為群內城市形成賦能。

彭劍波認為,城市群發展的核心要素在於“人-城-產”三個方面。城市群的建設帶動人口流動,為城市帶來人力、人才的流量導入。在產業方面,過去每個城市都是一個空間區塊,各自特色產業不同,一個城市或許只有兩到三種主導產業,現在打破區塊概念,通過城市間產業跨界、跨城協作,能過形成更好促進發展的生態圈。且這種產業協作並非簡單的加法,而是會產生乘法效應,體現在城市發展上是效率和品質的提升。

在彭劍波看來,高質量城市群發展會推動區域內城市產業經濟地理的重塑和優化,帶動交通一體化、產業聯動化和生活的同城化。他表示,城市群的發展形成讓城市間產生新的互動,發展要素的集聚和流動使得群內城市競爭力得到聚合、提升,進而帶來生活品質和生活圈的擴大化和一體化。

以廊坊為例。過去京津冀一體化程度有限,廊坊與北京在生活、居住等方面的互動不多。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軌道交通等配套條件的日漸完善,生活在廊坊、工作在北京的情況愈發普遍,雙棲生活進入常態化。

京津冀城市群發展需去“環京”概念

當前,城市群發展建設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題形態”。但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城市群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城市群應該具備的功能、格局等還存在一些問題。彭劍波表示,即便是作為我國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城市群,總體來說發展質量也有待提升。

在彭劍波看來,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群,群內大中小城市定位、結構、分工更加清晰、特色明顯,發展質量相對較高。就人均收入、經濟發展等方面看,京津冀城市群內的城市存在差異更大。

同時,彭劍波指出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審議通過以來,從國家層面將京津冀協同發展納入國家戰略,並且不斷加大推進力度,以更長遠的眼光、更有力的機制、更紮實的行動規劃、推動和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讓群內城市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面對新的發展契機,彭劍波給京津冀城市群內城市提出了四點發展建議。首先,要提高一個站位——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視角看問題;第二,摒棄一個觀念——環京;剖析兩個要點——特點、痛點;做好三個擔當——承擔、分擔、共擔。

彭劍波表示,京津冀是一盤棋,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合灶吃飯的概念,發展不僅要看北京,還要與天津、河北加強互動。群內城市要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角度去思考城市發展,而不是沿襲過去比較局部的、片面的環京概念。

在他看來,“環京”概念產生的背景是“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上”,是周邊城市向北京“要飯吃”,發展只盯著北京,沒有思考自身優勢。隨著城市群建設程度的加深,群內城市要進一步“向上看”和進一步“向下看”。“向上”要有更高的站位,看到更大的發展土壤。“向下”要對城市自身發展的痛點、特點要進行深入剖析,去謀劃、策劃、規劃、創新自己擁有的亮點。工作上,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做好承擔、分擔、共擔等三個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