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億股份百億債務懸頂24億已違約 熊續強120億“收割”三家A股公司接連翻船

甬商熊續強締造了傳奇:24年晉升寧波首富,兩個月跌下神壇。

63歲的熊續強1994年成立銀億集團。2011年,已是寧波龍頭房企、全國百強房企的銀億股份借殼ST蘭光,更名為銀億股份(000981.SZ),進入資本市場。隨後,熊續強又收購了ST河化,染指康強電子,銀億系由此形成。

不過,真正讓熊續強聲名鵲起源於其大規模轉型。長江商報記者發現,2016年開始,銀億股份相繼作價28.45億元、79.81億元跨境收購了寧波昊聖、東方億聖兩家公司100%股權,從房地產轉型至汽車零部件領域。此外,熊續強還涉足礦山、化工等多個領域。

瘋狂收購讓熊續強的資產規模急劇膨脹。至2018年10月,熊續強家族財富已達295億元,位居胡潤百富榜第95位,一躍成為寧波首富。

然而,熊續強的首富頭銜是“短命”的。備受質疑的財務數據很快得到應驗,財務危機隨之爆發。

4月30日,銀億股份披露的年報顯示,寧波昊聖、東方億聖均未兌現業績承諾,引發10.27億元商譽減值。截至目前,已有超24億元到期債務違約。

更嚴峻的是,熊續強控制的ST河化已經被實行“退市風險警示”處理,同時,其所質押的康強電子也遭強制平倉。

預盈4億變臉鉅虧5.73億

鉅虧5.73億元,銀億股份的財報數據一定程度上坐實了市場質疑。

年報顯示,銀億股份去年實現營業收入89.70億元,較2017年的127.03億元減少37.33億元,降幅為29.39%。對應的淨利潤(歸屬於上市股東的淨利潤)為-5.73億元,同比下降135.81%。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其淨利潤數據更為糟糕,為虧損15.16億元,較2017年的5.80億元大降361.39%。

分季度看,去年四個季度,銀億股份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31億元、26.97億元、13.34億元、26.08億元,三季度營業收入環比腰斬。同期淨利潤為4.33億元、2.50億元、1.70億元、-14.27億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1.90億元、2.21億元、-2.54億元、-16.73億元,處於節節敗退、虧損加速擴大之勢。

然而,如此不堪的經營業績,銀億股份曾給出了高達4億元的淨利潤預告。

今年1月31日,在A股近百家公司發佈資產減值、業績下降等業績爆雷公告之時,銀億股份也發佈了業績預告,淨利潤為2億元至4億元,相較2017年16.01億元淨利潤,變動幅度為同比下降75.02%-87.51%。彼時,公司解釋稱,受國內整車廠商銷售疲軟,以及汽車零配件產能擴建固定成本大幅增加影響,公司旗下汽車零配件銷售毛利率及淨利潤較上年同期下降明顯。同時,公司判斷併購標的寧波昊聖、東方億聖存在商譽減值風險,因此計提6—8億元商譽減值準備,導致淨利潤同比下降。

然而,接近4個月後,在年報披露前3天的4月26日,銀億股份發佈了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修正後,公司淨利潤變動區間為虧損5.7億元至6.3億元,變動幅度為同比下降135.60%至139.34%。

對於預告業績大幅下修原因,公司稱,經專業機構對重組標的寧波昊聖、東方億聖進行商譽減值測試,基於謹慎考慮,進一步計提商譽減值3億元。公司解釋,公司境外子公司超百家,審計範圍較廣、耗時較長,以致修正公告較晚。

年報顯示,商譽減值損失為10.27億元,再加上2.94億元壞賬損失、0.26億元存貨跌價損失,資產減值損失達到13.47億元。

對於這份業績鉅虧的年報,銀億股份的獨董給出了異議聲明。獨董餘明桂聲明稱,公司治理及內部控制體系存在重大缺陷,關聯方資金佔用及其可回收性存在不確定性,關聯方資金佔用導致的應收款項壞賬準備計提是否充分存在不確定性。子公司南京銀億建設對百勝麒麟(南京)建設的應收利息可回收性及其壞賬準備的計提是否充分存在不確定性。可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業績補償及相關事項存在不確定性。基於此,他聲明,包括但不限於以上事項的存在導致無法保證本議案的真實、準確、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銀億股份營業收入微增3.77%至24.19億元,淨利潤卻大降93.10%,只有2985.52萬元。

120億大併購擴張觸雷

銀億股份虧得很慘,主要是鉅額併購標的業績未達標所致。

2011年,銀億股份作價33億元成功借殼ST蘭光登陸A股市場,熊續強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其迄今為止最重要的資本平臺。不過,目前來看,借殼之後,銀億股份遠未達到騰飛目的。

經營業績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5年,銀億股份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8.62億元、35.49億元、46.05億元、63.14億元、84.59億元,對應的淨利潤為6.29億元、7.18億元、6.36億元、6.12億元、5.27億元、對比發現,淨利潤與營業收入走勢背離,營業收入增長淨利潤卻在下降。同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6.19億元、7.03億元、5.91億元、5.44億元、2.06億元,也與營業收入背離,且從2013年開始大幅下降。

2016年,營業收入(調整後)達到98.39億元,淨利潤為5.14億元,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只有可憐的7746萬元,足見其地產主業盈利能力極低。

當時,房地產告別黃金十年、萊茵置業等房企開啟轉型密碼之時,銀億股份也加入轉型陣營。從轉型動作看,熊續強轉型步伐之快、決心之大有些令人咂舌。

公告顯示,2016年4月,銀億股份公告稱,通過發行股份作價33億元收購控股股東銀億控股全資子公司西藏銀億旗下寧波昊聖100%股權,從而間接持有美國ARC集團相關資產,同時向銀億控股募資配套資金8.2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這單交易於2017年初完成,最終收購價格為28.45億元。ARC集團是全球第二大獨立生產氣體發生器生產商,其產品應用於汽車安全氣囊系統。

時隔4個月,銀億股份祭出了一筆更大規模的收購,作價79.81億元向銀億控股收購東方億聖100%股權,同時配套募資4億元。交易完成後,銀億股份通過東方億聖持有邦奇集團相關資產,後者是全球知名汽車自動變速器獨立製造商。

兩單交易合計高達108.26億元,交易完成後,銀億股份形成地產加汽車零部件雙輪驅動產業格局。

兩次鉅額收購,形成高達69.80億元商譽。2018年,寧波昊聖實現淨利潤僅為738.37 萬元,東方億聖不僅未實現利潤,反而虧損7.92億元。這就是銀億股份鉅虧5.73億元的主要原因。

除了銀億股份,2014年,熊續強以3.5億元代價擊退私募大佬徐翔入主康強電子。截至目前,熊續強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公司29.03%股權。2016年4月,其再耗資8.4億元獲得廣西ST河化29.59%股權,晉升實控人。收購三家A股公司,熊續強耗資超過120億元。

去年,除了康強電子經營業績差強人意,ST河化淨利爆降10.29倍,虧損2.74億元。

百億償債危機遠未過去

激進高槓杆擴張讓熊續強財富快速增長之時,也埋下了資金鍊斷裂地雷。

長江商報記者發現,大肆收購擴張的熊續強自身並無足夠資金,而是高杆杆擴張。其加槓桿的主要途徑,除了舉債外,就是股權質押。

年報顯示,截至目前,銀億股份前十大股東中,銀億控股、寧波聖洲、熊基凱、西藏銀億投資、歐陽黎明為一致行動人,分別持有銀億股份22.91%、20.11%、17.67%、11.95%、0.39%,合計為73.03%,其分別質押9億股、7.04億股、7.12億股、4.80億股,合計佔總股本的69.39%,股權質押比為95.02%。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就一直高比例進行股權質押。

此外,截至目前,熊續強通過普利賽思、億旺貿易、凱能投資等所持康強電子股權幾乎全部處於質押狀態。在ST河化身上,熊續強上演了同樣的股權質押戲碼。

去年12月以來,銀億股份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多次遭遇強制平倉,截至目前,平倉危機尚未解除。同時,銀億控股直接持有8.07億股,其中7.16億股被司法凍結。熊續強及其一致行動人所質押的康強電子股權也多次被強制平倉,所持的ST河化股權,不僅全部被質押,且全部被司法凍結。

危機遠不止如此。始於去年平安夜,銀億股份爆發了財務危機,2015年發行的規模為3億元公司債不能兌付。

這只是銀億股份債務風險的冰山一角。截至今年4月30日,銀億股份已經到期的債務達到24.33億元,均未能清償,且多筆債務的債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

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銀億股份貨幣資金只有8.35億元,同比減少33.04億元,而債務達112.30億元,其中今年到期的債務為91.56億元。這還不考慮合計高達35億元的應付賬款及其他應付款。

去年,公司經營現金流淨額只有1.24億元,同比下降89.72%。

綜上所述,銀億股份償債資金缺口至少達80億元。

康強電子的日子似乎也不太好過。截至去年底,其貨幣資金為1.69億元,而其短期借款有5.45億元,這還是去年經營現金流淨額同比增長1053.85%的財務現狀。

ST河化更為糟糕。早在去年12月,公司董事就通過議案,決定對尿素生產線裝置進行長期全面停產,並對尿素生產線裝置對外處置轉讓。目前,公司已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綜上所述,熊續強槓桿擴張“收割”的三家A股公司不僅未給其帶來可觀財富,反而將其拖入鉅額債務泥潭。

此情此景,曾經長袖善舞的熊續強將何處何從?長江商報記者將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