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1年底巴中市域森林覆蓋率穩定保持在63%以上

到2021年底巴中市域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持在63%以上

圖:綠意盎然的巴中經開區 記者 夏雨 攝

綠化巴中計劃行動

2019—2021年,全市完成營造林150萬畝。

到2021年,建成國家儲備林基地10萬畝。

到2021年底,完成森林走廊新(補)植1500公里,通道綠化率達95%以上。

到2021年,完成中幼林撫育40萬畝、低效林(含退化林分)改造15萬畝。

到2021年底,完成農村道路綠化3000公里,打造綠色生態巴山新居聚居點30處。

到2021年,建成光霧山鎮、空山鎮、白衣鎮、橋亭鎮、化成鎮等省級森林小鎮6個、森林村莊(綠化示範村)10個。

4月26日,我市印發《高質量綠化巴中三年行動計劃》。《計劃》提出,實施高質量綠化巴中三年行動,必須全面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新發展理念,努力夯實長江上游巴中生態屏障本底,為“建設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區”構建穩固的生態安全體系。2019—2021年,全市完成營造林150萬畝;到2021年底,市域森林覆蓋率穩定保持在63%以上。

A 聚焦重點 統籌推進國土綠化美化

綠化巴中,從哪些重點入手,如何推進?《計劃》聚焦開展增綠添彩、建設水系綠廊、延伸森林走廊、培育水源涵養林、實施生態修復五大重點,統籌推進國土綠化美化。

開展增綠添彩,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綠化,加快推進宜林荒山、荒坡等地“覆綠”;加強城鎮、校園等人口聚集地種花添彩,實施農田林網建設,探索森林碳匯、風景園林、森林康養等專項用途造林。完成人工造林35萬畝(其中彩化率不低於30%),封山育林9萬畝。

近年來,我市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守護“水清岸綠”。《計劃》提出,新建和改造水系防護林帶300公里,力爭到2021年底,市域內重要河流宜綠地段綠化率達95%以上,主要河流流域內宜林荒山全部覆綠。

在森林走廊建設方面,重點推進高速公路、鐵路、國省幹道、巴中機場快速通道、巴城環線和“光霧山諾水河”旅遊環線等城市窗口道路綠化美化。到2021年底,完成森林走廊新(補)植1500公里,通道綠化率達95%以上。

培育水源涵養林方面,將在紅魚洞、天星橋等湖庫和飲用水源地沿岸,面向水域第一層山脊內或水平地段500米範圍內,除基本農田、村莊和其他建設用地外的宜綠土地全部納入造林綠化範圍,確保重要湖庫和水源涵養地生態安全。到2021年底,完成巴河、小通江河等城市重要飲用水水源地綠化10處,湖(庫)周邊宜綠地段綠化率達85%以上。

實施生態修復,推進礦區植被修復,加強高速公路、國省幹線、風景區及居民區附近的廢棄礦山生態治理。加大破損山體創面修復,在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後不宜耕作的地塊實施造林綠化。到2021年,全市礦區、災損及工程創面和生態移民遷出地生態修復率達85%以上。

B 精準施策 著力推進森林質量提升

當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62.1%,森林面積1146萬畝。《計劃》提出,2019—2021年,全市完成營造林150萬畝;到2021年底,市域森林覆蓋率穩定保持在63%以上。

通過提升特色林業產業質量、大力開展森林撫育經營、著力森林質量提升示範、推進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等四個方面的工作,著力推進森林質量提升。

按照“適地適樹、定向培育”的原則,依託低產低效林改造項目,大力實施核桃、花椒等退化特色經濟林改造,切實提高特色經濟林果質量、產量和經濟效益。採取撫育更新方式打造季相分明、層次豐富的森林康養林道、林帶、林網,豐富旅遊資源。到2021年,完成中幼林撫育40萬畝、低效林(含退化林分)改造15萬畝;建成通江縣鐵廠河國有林場退化青槓防護林修復等省級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樣板基地4個;建成國家儲備林基地10萬畝。

C 優化提升 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

市林業局局長姜玉華介紹,2017年,我市正式獲批成為國家森林城市。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不僅讓城市更美麗,百姓也更加有獲得感、幸福感。《計劃》再次明確要優化提升,持續推進森林城市建設。

提升城鄉綠化質量,持續推進“七大森林工程”,努力建設“川東北森林城市群核心區”;在城市重點區域、中心村通過“植、改、補、育”等綜合措施提升綠化檔次,抓好老舊小區綠化改造和城市邊角空置地綠化,增加綠量。到2021年底,市、區縣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5平方米以上。

攻堅重點創建項目,對標《巴中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2—2021年)》,全面完成後期建設任務,順利通過國家複查驗收;建成津橋湖公園、九寨山彩色森林公園、蓮花山公園、後河公園、鳳凰山郊野公園等森林公園,完成壁州大道、巴萬高速沿線綠化。

厚植森林文化底蘊,建成一批森林博物館、植物園、森林學校、義務植樹基地、古樹名木主題公園等,打造一批具有歷史積澱、文化底蘊、地方特色的森林自然體驗、教育、休閒等森林文化基地。到2021年底,新(改)建森林博物館1座、植物園4個、義務植樹基地20處、古樹名木主題公園2個。

D 夯實基礎 有力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和重要內容。《計劃》提出,要夯實基礎,有力推進鄉村生態振興。

開展村莊綠化美化,到2021年底,完成農村道路綠化3000公里,打造綠色生態巴山新居聚居點30處。推進森林小鎮建設,打造一批集生態保護、生態旅遊、森林康養、森林文化於一體的高質量特色森林小鎮、森林村莊,到2021年,建成光霧山鎮、空山鎮等省級森林小鎮6個、森林村莊(綠化示範村)10個。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建立完善全市古樹名木電子檔案信息庫,加強古樹名木日常養護和搶救復壯,開展古樹名木主題公園試點建設。持續鞏固綠化成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大森林火災常態化排查整治和預警監測,抓實松材線蟲病、蜀柏毒蛾等林業重大有害生物監測預警和防治。

為充分保障各項工作落地落實,《計劃》提出要層層壓實工作責任,科學制定工作方案,確保工作落地、任務落實、行動見效;拓寬資金渠道,健全完善造林綠化財政投入機制,引導和扶持金融資金、社會資金投入,積極爭取整合資金,探索利用綠化基金推進碳匯造林;強化科技支撐,廣泛開展“造林技術”進村入戶活動;深入開展“包山頭”義務植樹履責活動,創新全民義務植樹機制。(記者 李雲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