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一个北京大学的孩子,把自己的母亲杀害之后,将尸体藏起来,并且用碳等高科技进行吸附味道,这个竟然能瞒过周围人和警方三年。孩子的反侦察能力也是一流,使得警方无论怎么悬赏,怎么抓人都抓不到,三年案情都没有破。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在我们青春期孩子的讲习班中,我们把家长分成两组,一组写出你认为正常的十几岁孩子是什么样的,另一组写出你理想中的十几岁孩子是怎样的。

根据每位家长提交的结果,把他们的描述综合一下就是这样的:

家长们统一认为:正常的会十几岁孩子,她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听声音很响的音乐,认为自己可以不用父母帮忙,不承认父母的额权威,更喜欢朋友而不是家人,房间很乱,贴满了各种海报,看重独立的生活方式,同龄人穿什么他就穿什么,无论多么粗俗。总喜欢戴着耳机,喜欢玩游戏,喜欢上网,开始早恋。

而另一组家长,她们提交的梦想中的孩子,把他们的描述综合一下是这样的:

梦想中的十几岁孩子,在学校很受欢迎,老师很喜欢他,他信守承诺,自愿帮助他人,喜欢和父母交谈,会主动的告诉父母学校发生的事情,只吃健康的食物,不喜欢看电视,有节制的玩游戏或者上网,学习成绩出色,是个优等生,能够考上重点中学,能够拿到各种竞赛的好名次;喜欢运动,球打的很棒,才艺卓越,是父母的骄傲。自我管控的能力和时间规划能力,能够将自己的零花钱存起来,尊重每个人尤其是兄弟姐妹,有主见,懂得体贴父母等等。

好,现在毫无疑问,父母们都认为这种梦想中的十几岁孩子是好孩子。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北大弑母案的孩子,他在学校完美之极,学习成绩优异,多次得到老师的认可。待人谦和有礼,干净卫生,几乎各方面都是趋于完美的。他的同学说,就算我相信我自己会弑母,我都不会相信他会弑母。

我们眼中的好孩子从小就是完美的。被作为榜样的孩子,难道没有缺点吗?没有情绪吗?没有生气愤怒想砸东西想自私想偷懒吗?没有想给父母耍赖想旷课逃学去打球吗?没有想叛逆想放松想彰显自己的个性吗?他们都有,但是他们一直被卡在“好孩子”的壳里,他们生活在别人的一片赞扬声中,从学会伪装到习惯伪装,再到善于伪装,他们就是伪装的高手。

但是,即使是伪装,他们的内心的情感冲动是不会少的,只是这个世界几乎没有空间,没有机会让别人看到他的另一面,除了完美的这一面。所以隐藏自己是他们从小就在做的事情。就像他善于学习一样善于隐藏。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家长绝对不知道,这样的孩子最终可能会成为取悦他人的人,他们的潜意识永远在寻求别人的赞同和认可。他们的父母会把他们作为榜样告诉自己的弟弟妹妹,为什么你不能像你的哥哥或者姐姐一样,同时他也会被其他的父母作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他们做为榜样的经历,会让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得到别人赞扬的时候,才能有自己的价值。

于是她们永远甚至是长大,都难以有自己的目标,他们很听话,但是他们的内心装的永远都是别人的想法,别人的认同和赞美对他们的人生价值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个世界给建造的“好孩子”的躯壳里面,他为了不让大家失望,他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可是这些努力就是为了不让大家失望,但这些努力是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没有判断力,这是孩子长大后潜伏的危机。

所以你看到有多少当年学习很棒,很听话,很乖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有非常卓越的才能和非常大的魄力,去创造一个新生活,有担当,不害怕,有勇气,敢冒险,这样的例子多吗?他们大多很平凡,因为他们一直都生活在一个壳里,她们从未想过去打破这个壳,长大也是。当然我们对任何事情的总结都只是一个大的概率。也许你的身边恰恰就有一个反例,这不奇怪。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那对这种好孩子来说,因为他们一直都很配合父母,所以她们的个性化过程可能会出现的比较晚,有时候会把大学一年的时光都荒废在参加各种派对上,而不是用在学习上,因为这个时候没有来自父母的压力。

很多这种十几岁的孩子,在自己犯下第一个大错误之后,就会崩溃。比如有一个孩子,各方面表现很好,一直以来都是班干部,也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就那么一次,学校竞选宣传队长,她没有被选上,为此接受不了,一方面觉得自己不可能不被别人认可啊,另一方面,觉得面子挂不住,一个月不去学校上学,最后父母不得不带着他千里迢迢来找我。所以这种十几岁孩子,当她们发现自己不是那个唯一特别的学生时,她们没有能力面对竞争。

可是人生有太多的时候,你都不会是最特别的那一个,比如当这些在高中时期很优秀的孩子,到了大学就变了,因为大学里大家都是同样优秀才考进来的,你不是那个最优秀的,或者最特别的,所以这种孩子往往无法处理这种压力,有一些孩子甚至会自杀,或者有些孩子会沉迷与网络,来逃避现实。因为他认为自己无法保持出类拔萃。但是从小大的习惯又让她转不过这个弯,他无法和自己的现状和解,坦然的接受身边的人有可能都比自己优秀,甚至家庭家庭条件也比自己好,长得漂亮等等,除了学习之外的很多他不如别人的因素都在折磨他的内心,他的内心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来融化这样的冲突,可能就会有一些副作用出来。

北大弑母案:我们要培养“好孩子”,但不要培养“这样的好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