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將進酒》中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大嘴巴安東尼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將進酒》是李白詩詞中的極品作之一,內容大氣磅礴,如雷貫耳。作者借酒述懷,字字斬金截鐵,句句蕩氣迴腸。我很喜歡這首詩,但又很難說出最喜歡哪一句。因為喜歡某一句則意味著對其它句的認可度降低,實屬不忍。

這首詩寫成於李白賜金還鄉(客氣的說法)離開官場之後,當時心中難免孤憤,不久後與好友岑勳、元丹丘相會飲酒作樂時,其灑脫的真性再無官場上的約束而盡情奔放,豪飲狂歌,留下了這首驚世之作《將進酒》。詩中多有傳世名句,常使後人為之擊節。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句中即有對自己才幹的高度自信與肯定,又包涵著官場職位不在於一時的得失的自我釋懷,更有使盡千金而不為金錢所使的豪邁氣概,足以秒殺凡夫俗子。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該句中重飲者以至到了輕聖賢的地步,可謂是李白的一大創舉,當然也只有詩人能這樣。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大志者,作不了聖賢才願長醉不醒。詩人心境堪比陳王曹植(曹操之子),曹植的詩作《名都篇》有“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之句。曹植政治前途曾經輝煌一片大好,但最終的才名和地位卻僅僅止步在詩酒之上。而這種才名,不正是權力場失意中獲取的嗎?說聖賢寂寞其實還是詩人自己的寂寞。


如果說非要說對心靈震撼最深之句,我認為應是最後的"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這一句了。昂貴的五花馬,價值千金的貂皮裘且不說,甚至能將兒子拿出換灑喝,這種視有物為無物,這種無情與冷血,這種誇張與狂野,其它詩中真還難再有!心中的萬古愁難消,又有誰知曉。


湘水微波


感覺每一句都很喜歡啊。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如果說要我挑最喜歡的一句的話。

我就選: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實話說這句話真的很傷感。

看《我的團長我的團》的時候,獸醫就唸過這句詩。

再配上笑林廣記裡那個故事,讓人懷疑人生。

初從文,三年不中,後習武,校場發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學醫,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煩啦說這寫的是他們每一個人。

有時候我覺得寫的也是我。

然後我再想起李白這一句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我就想哭。

想大聲哭一場。

所以滿腔的壯志凌雲,不過是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

當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已不再年輕的時候,我會生出一種恐懼。

為什麼人會悲白髮?

因為怕老?因為怕死?因為想做的事還沒有去做,想得到的東西求而不得?

所以朝如青絲暮成雪根本就不是什麼誇張,有一天你發現你老了的時候,你並不是覺得你是逐漸變老的,而是在那一瞬間,你突然就老了。

特別是,還一無所有。

笑林廣記裡那個不是笑話,是個真實的寫照,有多少人把自己活成這個笑話。

李白自己也像個笑話。

但李白就是李白,他背過身,把煩惱全丟進酒杯裡一飲而盡。

古龍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珍貴的液體,這種液體就是酒。因為只有酒才能使人忘記一些不該去想的事,而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去想一些他們不該去想的事。

有時候我覺得他們很像。

一樣嗜酒如命,一樣的痛苦,又一樣的樂觀。

李白在悲白髮之後,便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在拔劍四顧心茫然之後,還認為天生我材必有用。

這就是人為什麼那麼痛苦,還要活下去。

古龍說,生命本就是一片空白,本就要許許多多有價值的事去充實它,其中若是缺少了友情,剩下的還有多少?

所以李白招呼著岑夫子,元丹丘,同銷萬古之愁。

----------丸----------


祁門小謝


《將進酒》通篇名句,還真是難以取捨。不過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感覺李白喝醉了酒一樣,語句天上一句,地上一句,詩詞最根本的意象構建毫無連貫。其實這正是詩人的寫作風格。

我們來分析一下李白這首千古風流《將進酒》,然後再看名句。

《將進酒》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這首詩作於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的時候,他在長安當了兩年翰林應召,只是為玄宗和貴妃作詩玩樂,離他自己原來希望的“扶搖直上九萬里”天差地遠,終於“天子呼來不上船”,最終失望地離開了政權中心。這個時候,他對自己浪費了的年華是感到悲憤的,而且四十多歲的人了,一旦離開,是否還有機會東山再起?這種愁苦的焦慮其實在這首看起來狂放不羈的勸酒詩裡表露無遺。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起句恢弘大氣又構思奇特,讓人一下子就進入那種奇特浪漫的想象,黃河水像從天上落下來一樣,直奔入海不復回。重點在哪?天上墜水,奔流,水速極快。不復回,沒有辦法回頭。那麼接下來怎麼寫?至少該接著寫黃河,或者滄海,或者其他有關聯的東西吧?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詩仙從來不走尋常路,直接寫到屋子裡鏡子前對著白髮傷悲的作者了。這可不就是天上一腳,地上一腳麼?但是真的是這樣麼?其實內裡的邏輯關係強著呢。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指時間飛速逝去,從不停留,第二句的字眼在哪?“悲白髮”。我因為傷感時光飛速流逝而悲傷啊,頭髮早上還是黑的,晚上就白了。

所以,李白實際上是用那種完全的不同的意境交織起來互相解說,表明詩歌主旨:“悲白髮”。如此嚴謹的寫作章法,你以為他真的是喝醉了酒順口而成?他的章法不僅僅在於這兩句有嚴密的邏輯關係,而在於整篇詩歌的謀篇佈局。既然已經點明瞭主題,下面那些看上去不搭界的詩句其實沒有一句跑題的。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正因為“悲白髮”,所以就及時行樂吧。但是虛度時光真的是詩人所想嗎?我們知道李白從來是個熱衷功名的人,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我還會回來的。我的千金之材,絕不會被埋沒。這四句,前兩句無比沉淪,後兩句又相當勵志。還是前言不搭後語的寫法啊,可是仍然邏輯嚴密地正反來加強“悲白髮”主題的感嘆。

“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詳細描寫喝酒的場面,一邊喝,一邊唱著《將進酒》,塑造一個極其熱鬧的畫面,然後突然又清醒一下:“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這些東西都不值當,喝死算了。為什麼?“悲白髮”啊。

熱鬧場合中的悲傷致命啊,怎麼辦呢?自己想辦法寬解:“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功名如浮雲,喝酒的倒是流芳百世。你看那曹植,喝得那個痛快啊。可惜這些話,不過自我安慰罷了,依舊透著悲傷。

在沉思中回到現實:“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取對君酌”。酒喝光了?那怎麼行?酤酒去,別囉嗦。

結局最為震撼:“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大家一直以來都把關注點放在詩人皮草,寶馬換酒的豪氣上,有沒有發現他為什麼這麼豪氣?與爾同銷萬古愁!“萬古愁”是什麼“愁”?就是“悲白髮”。再重重地點出主題。

現在大家還覺得這首詩是醉後亂語麼?整篇詩歌下來九不搭八,實際從一開始的點題“悲白髮”,直到最後的結束,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條主線。李白是怕老嗎?他是怕從這次離開皇城,建功立業的機會就難得了,又心有不甘,“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在悲觀感嘆年華易老和強行勵志之間左右搖擺。

詩解讀完了,個人最喜歡的還是這四句: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尊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時代不一樣了,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拼搏在底層的眾生其實和千年前的詩人沒有什麼區別。有志得意滿,滿心希望的時候,也有懷才不遇,人生不順的時候,這些人生的起落都是從來不會在你的生命中缺席,這個時候我們能怎麼辦?自哀自怨,怨天尤人?

不如敞開心胸,大醉一場。生命如順水行舟,一旦錯過,再也不能上岸,抓住現有的幸福,且自開懷痛飲,得意之時須盡歡:“人生得意須盡歡”,失意之時也要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為何?

要對自己充滿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

不要吝嗇身外之物:“千金散盡還復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梧桐樹邊羽


李白的《將進酒》中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麼?

先把原詩寫出來吧: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

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須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

詩篇一氣呵成,太多太多的美句,但最喜歡的兩句便是——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兩句道出李白高度的自信,可謂財大氣粗,豪情萬丈。

之所以如此,原因就在於——

李白供奉翰林三年,因性情豪放不羈,恃才傲物,朝廷近侍得罪很多,最後被唐明皇以“非廊廟器”為名,而“賜金放還”。

所謂“賜金放還”,即唐明皇為彌補內心深處對李白的歉疚,特意製作金牌,從金錢方面給予厚厚的補償。金牌題字為——

“敕賜李白為天下無憂學士,逍遙落拓秀才,逢坊吃酒,遇庫支錢,府給千貫,縣給五百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有失敬者,以違詔論”。

正是唐明皇的金錢補償,給了政治理想破滅的李白以極大的經濟安慰,使得他變得財大氣粗,所以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萬丈的高度自信。

就連下面“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主人何須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等都是一樣,他之所以牛皮哄哄地要喝個天翻地覆,就在於唐明皇的御賜金牌:“府給千貫,縣給五百貫”——國庫的錢他到哪兒都可以支取使用啊!!

也許有人會說:御賜金牌屬於小說之類,不太可信。

然而,細細體味,“賜金放還”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誰能給出比小說更加合理的解說?!

謝謝悟空,開心快樂!


傻吃悶睡871


看此提問無須多加思索,當然就是那句千古流傳蕩氣迴腸的一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哦。思緒一下子回到五十年前下鄉插隊歲月,在繁重的體力勞動與匱乏的文化環境中,(尤其在一批批上調支工中吾均落選的打擊下)本人還未被完全擊垮還尚存最後的精神支柱,詩仙李白的這句名詩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儘管當時前景渺茫跌入人生低谷,但就是千百次地在心底堅定默誦這句名言,讓我在漫漫霧煙中看見一絲閃亮的晨曦微光。真應了那句格言一一"老天不負苦心人″,在下鄉已達五年時轉機終於到來,我竟然被推薦上了省內一所有名的大學。記得在過了大隊推薦、公社批准、縣裡審查等關口之後,還須參加全地區統一組織的"文化考查″(就是文革後期張鐵生反潮流那一年夏秋),倉促複習緊急上陣的我,就是憑靠還有老三屆較紮實的文化課底子,竟在那次在縣城舉行的入學統考中,取得了全縣總分第二名的突出成績,為之後較順利地進入山東某重點大學,打下良好基礎。這幸運之神的極罕見寶貴的光顧時機,終於被我遇見並緊緊抓住了。感謝上蒼!感謝李白君的豪言!


阿生701


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世譽為“詩仙”。杜甫對李白的詩稱讚道:“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余光中在《尋李白》中寫道:“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首《將進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家喻戶曉,有人對這首詩點評道:“ 太白此歌,最為豪放,才氣千古無雙。”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後,重新踏上了雲遊山河的漫漫旅途。一日,李白、岑夫子和元丹丘,三人登高飲宴,李白借酒興詩,寫下了這首千古佳作。

在首詩中,我最喜歡這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為什麼?首先這兩句詩豪邁大氣,極富感染力,將黃河寫得波瀾壯闊,黃河源遠流長,一瀉千里,勢不可擋。其次這兩句詩寫出了人生易逝,生命的渺小脆弱,令人回味無窮,歲月無多人易老。


閱讀與思維


將進酒,李白。全詩豪情奔放,以詩會友,酒助詩興,寫出這首幹古絕唱。

開篇便是,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幹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鈡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自古聖賢皆寂寞,維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干姿歡謔。

主人何為言銭少,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幹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消萬古愁。

全詩讀來令人振奮,正可謂: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如此豪情,試問幹古還有何人,

詩仙亦酒仙,幹古詩酒苐一人。


平安2015838969440


誠邀,在回答樓主的問題前,請允許我先簡單地介紹一下這首詩,李白的《將(qiāng)進酒》真的是一首大氣磅礴的詩作,全詩大開大闔,氣勢如虹,汪洋恣意,具有震古爍今的氣勢與力量。整首詩充滿李白豪邁的詩情和噴薄奔湧的感情,真李白真性情寫照的一首詩。

《將進酒》本是漢樂府的曲調,就是宴飲聚會時的勸酒歌,李白在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長安放還之後,約自己的好朋友岑元勳(岑夫子)、丹丘生歡宴豪飲。李白酒醉微醺之時,豪氣萬千,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詩作。請允許我將全詩引用一下。

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我最喜歡的一句就是開篇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因為這句開篇詩句基調有一種勢不可擋的豪邁與磅礴之氣,讀來有氣勢千里的豪情。“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水來勢不可擋;“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水滾滾流向大海,勢不可回。李白用“天上來”和“不復回”兩個一漲一消的詞語將黃河的雄奇壯觀景象淋漓盡致地展現到了眼前,讓讀詩的人也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激越情懷,這一句開篇詩以一種雄奇的高度統領全詩,也為後文的人生短暫,盡情的享受生命的歡樂定下了基調。

我喜歡這句開篇詩句,也喜歡整首詩,《將進酒》是李白所有詩作中的高峰之作,代表之作,人生得意之筆。


一縷英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其實整首詩我都很喜歡,其中又最鍾情於這幾句,君不見,那黃河水滔滔不絕一路奔向大海,再不會往回流,時間逝去不會重來;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人生由青春到暮年不過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生命是何等的短暫。詩人“以黃河之水一去不復返喻人生易逝”,“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既然生命這麼短暫而脆弱,那麼我們活在世上還計較那麼多幹什麼,就應該及時行樂,不要讓生活擁有太多煩憂,就應當像驢子那樣充滿美麗的幻想,心平氣和的接受生活給予的絕望,所以就又有了: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卻又看出詩人的豪情萬丈的情懷,對未來抱有很大的幻想。這兩句又給絕望中的人以希望,只要我們抱著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還怕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嗎?錢財乃身外之物,相信自己有本事用完還可以再掙回來,而生命流逝卻不會再回來,所以快樂生活,極積工作。

整首詩又可以看出只要擁有一個樂觀極積

的靈魂總是有辦法對付身邊的萬般不如意的。



西天的雲彩4


我最喜歡《將進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一句,但是,我喜歡的原因可能和大家都不太一樣。

“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可謂是老少皆知,常常用來激勵在生活中失意的人,催人奮進。但我的觀點卻和主流大相徑庭,我認為這句話原意應該為“天生我財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出自李白的《將進酒》,整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整首詩的風格實事求是的說,就是飲酒作樂,表達作者在酒席上的歡愉之情,甚至有及時行樂的情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句說出韶華易逝的無奈與惋惜之情,下句直接又寫“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寫出人生苦短,何不及時行樂,享受當下的快樂和滿足。詩中“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富貴和對美酒的喜愛。很明顯這就是一首宴酣之餘的詩歌,通俗的講就是喝美了,寫了一首讚美美酒的詩,和我們現在同學聚會,曬一曬美食、茅臺酒沒啥區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字面意思就是“老天既然生下我,我就必然是有用處的,千金花完了也可以再賺回來”,如果這麼翻譯,單句看並沒啥問題,如果把這句話放到上下文中感覺很突兀,這句話前面說的都是光陰易逝,後面所講都是縱情飲酒,不需吝嗇錢財。中間突然夾了一句“我很有才華,我賺錢很會賺錢的”與文章風格嚴重不符。我的理解是句中的”材“同”財“,意思是:”我的錢本就該買酒作樂,千金散盡也無需擔心。因為千金易得,但我們此時美好的時光卻一去不返“,這樣翻譯能和整首詩的風格完美契合。


”材“ 通“財”,財物。廣闢土地,著稅偽材。——《墨子·公孟》;知務本禁末之為多材也。——《荀子·君道》;材伎之士。——《荀子·王制》。這就是我大膽猜想的依據之一。其二,不少文人有意無意會借歷史上的名人之言來表達自己的主張,這樣的事屢見不鮮,他們特別擅長牽強附會,讓自己的意志由古人之口說出,這樣既尊重了古人,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有些人為了勸誡後人積極樂觀,也可能不顧全詩意境,斷章取義。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希望大家能批評指正,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