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1+3”項目:學生和大學教授一起做實驗

北京的“1+3”項目從2016年開始首次實施,當年有22所高中校參與招生,到2018年的時候,參加招生的高中校達到40所。其中有7所是參加市級統籌“1+3”招生,即這些學校面向全市部分地區初二學生招生,其他都是面向全區招收初二學生。經過三年的實踐,“1+3”項目的課程到底有什麼創新之處?課堂發生什麼變化?學生有什麼獲得感?我們陸續推出系列教育調查,關注“1+3”項目。今日推出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的稿件。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1+3”試驗班的高二學生徐天鴻,經常與大學教授一起做一些實驗,他對理科的學習興趣也越來越高了。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1+3”試驗班培養方向以理工特色為主,重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綜合素養和能力;是朝陽區一所充滿活力,特色發展的十二年一貫制區級示範校。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1+3”項目:學生和大學教授一起做實驗


舞臺上給教授們做答辯也不會膽怯了

高二學生劉澎從初中過來的時候成績不是特別好,動手實踐能力一般,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當時報考化大附中也是試一試的心態。但是入學的第一天是他感覺和普通走中考的同學最不同的一年。他們都在緊張的準備中考,1+3項目的學生們卻做了特別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去清華做機器人試驗,這件事對於他完成一個項目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從頭到尾的堅持意識有很大的改變。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1+3”項目:學生和大學教授一起做實驗


“初中的時候做實驗總是顧頭不顧尾,但是那次經歷之後我對完成一個項目有了系統的認識,”劉澎說:“在化大附中這三年的學習帶給我最大的就是自信,初中在班成績不是很好,所以有些內向不愛說話,但是現在我敢於表達了,站在舞臺上給教授們做演講和答辯也不會膽怯了。我的這些提升與學校的培養方式有很大關係,老師給我們滲透了很多人文方面的東西,特別是帶我們去了很多有人文底蘊的地方,比如康有為故居。這些文化的薰陶和積累對我語言表達提供了很大幫助。”

大學教授參與設計實驗室

現在高二的徐天鴻同學就是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的得到了很大進步。他當時偶然看到了化大附中1+3的招生項目,來了之後發現學校在實驗方面做的非常棒,很多學生都能夠投入到實驗當中,老師的講解也非常細緻,通過參觀這些課程自己一下就喜歡上了。

“學校的理化銜接做的非常好,老師講課方式也特別好,所以我理科的學習興趣也越來越高了,”徐天鴻說,學校會組織學生與大學教授一起做一些實驗,通過這些實驗提高了與人合作的能力,而且的表達能力也有很大進步。他參加了在山東舉辦的全國趣味物理競賽,當時的情況是時間緊任務重,但是完成的很好,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1+3”項目:學生和大學教授一起做實驗


學校辦學設施齊全,有能滿足學生參與設計、合作探究的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通用技術實驗室,其中的物理、化學實驗室由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參與設計,處於北京市領先水平。

除課程設置的獨特性之外,化大附中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也對“1+3”項目試驗班下了大功夫。化工大學教授主持參與附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教材開發,零距離指導教師、學生,教師、學生多次獲得國家、市、區級獎項;同時大學教授親自進行大學先修課程的授課,實現高中與大學課程的貫通。

提供訂單式個性化選擇

為了使“1+3”試驗班的學生能夠儘快融入學校學習和生活的節奏,學校分階段設置了課程。在初三階段側重銜接和適應,在完成國家必修課程的基礎上,注重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理科思維和興趣的激發,注重對學生實驗方法、動手能力的開發、培養,注重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人文素養的積累。高中階段在完成國家必修、選修課程的基礎上,提供多樣性和選擇性課程,為學生提供訂單式個性化選擇,通過生涯規劃,讓學生找到和隨時調整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領域,引導學生參加學科實踐、拓展,開發理科思維,指導學生理化實驗。


北京化工大學附屬中學“1+3”項目:學生和大學教授一起做實驗


在實驗課程方面,學校為學生提供高水平的物理、化學實驗室,具備開設基礎實驗、探究實驗的所有條件,市、區教委領導高度評價化大附中的理化實驗室建設處於北京市領先水平;在物質支持優勢方面,組織學生去哈佛大學、清華大學、化工大學等境內外著名高校遊學,參觀實驗室、聽專題講座、開展理化實驗、學習Steam課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