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01

前幾天跟幾個朋友一起吃飯聊天,說起晚上要早點回家,要給孩子讀睡前故事。結果被姐妹們“群攻”太落後了,她們早就用電子產品輕鬆解決了,既省了買書的錢又省了大人的時間。於是熱心給我推薦各種故事機產品、手機app。

後來又問了身邊的幾位媽媽,她們也是很少自己給孩子讀故事了,偶爾想讀了讀一次。大部分都是用手機app解決。

我們家也有一個故事機,的確智能,海量資源。英語啟蒙,繪本故事,科學知識,故事,國學,兒歌什麼都可以聽。孩子也經常會去聽。但是我們給兒子讀故事這件事也一直在堅持。幾乎每天都會讀,只是有時候讀的時間長一些,有時候讀的時間短一些。二三十分鐘到一兩個小時不能。看情況看時間。

這幾年親子閱讀也受關注,引起了越來越多家庭的重視,大家都知道給孩子培養閱讀習慣非常重要,而且最好是從小開始,從聽故事開始,從磨耳朵開始。

所以各種智能的故事機,各種讀故事的app受到了家長的青睞,很多家長會選擇電子產品來給孩子讀故事。好處顯而易見:

省時:省去了家長給孩子讀故事的時間

省力:省去了家長消耗的體力

省錢:省去了買童書的錢

選擇的空間更大,故事更多

更方便

對於給孩子讀故事這件事兒,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認知:讀故事嘛,誰讀都一樣,電子產品讀的還更好聽呢。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02

親子閱讀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閱讀本身,電子產品不能代替父母的聲音。

如果你真的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堅持讀書給孩子聽,堅持個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你就會發現,這件事情帶給你的驚喜,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的積極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這件事情本身。從這些方面來看,電子產品根本無法替代。

讓孩子擁有豐富的語言體驗,不僅能更好的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更能滋養孩子的心靈。

語言能力是一種模仿的能力,要想讓孩子能夠說的好,最重要的就是讓他聽到過很多豐富優美的語言和詞彙。有持續不斷的好的輸入才會有好的輸出。

聽故事就是特別有意義的輸入,因為那些讀給孩子聽的故事裡,就有世界上最豐富優美的語言,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經過了作者的精雕細琢。

而父母讀給孩子聽的故事,是溫暖的語言,是有情感的語言,是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愛的語言。不僅是磨耳朵,更能滋養孩子的心靈。讓孩子擁有更為豐富的語言體驗。這是電子產品的機械語言所不能替代的。

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中這樣寫到:

人類的語言,特別是帶有情感的溫暖話語,會促進嬰兒心智的健全發展。

從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等聽到的語言,無法促進孩子的心靈成長,因為這些都是機械的語言。

用自己的聲音念圖畫書給他們聽,這樣才能使孩子擁有豐富的詞彙,成為內心充實的人。

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幫助我們和孩子之間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現在家庭教育中的很多問題,讓父母覺得教育很難。其實大部分的根源在於關係。而良好的關係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不斷的增加彼此的情感儲蓄。

親子閱讀就是很好的方式,圖畫書作為媒介,為我們和孩子之間提供了心靈相通的場所。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更多的愛,更多的安全感。情感賬戶的儲蓄自然會越來越多,親子關係自然會好。

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能夠激發孩子內心對閱讀的渴望和熱情,更有利於閱讀習慣的培養。

我們給孩子讀故事聽,我們重視親子閱讀,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讓他聽故事。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給孩子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喜歡上書,喜歡上閱讀,把這件事情堅持下去。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在遇到快樂的事情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如果某一行為可以使大腦釋放出多巴胺,想要做這一行為的迴路就會得到鍛鍊,從而使人對某一行為成癮,併產生依賴。掌管該行為的物質正是多巴胺。

而爸爸媽媽陪在孩子身邊讀故事給孩子聽,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非常愉快的體驗。孩子就會把書和快樂聯結在一起,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孩子產生對閱讀的渴望。慢慢的,孩子就會自己拿起書去讀,去看,養成習慣。

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激發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的身上有一種特別寶貴的品質就是想象力,它和好奇心、創造力緊密相連。不管是對於個人成就還是科技進步而言,它都非常重要。而親子共讀圖畫書,對於培養和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很有意義。

我們很多人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給孩子讀繪本故事的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孩子的腦洞大開。各種問題各種腦補畫面,讓我們驚歎,想象力太豐富了。

《如何給孩子讀繪本》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真正的繪本體驗,是孩子在聽別人讀繪本的時候,自己進行的再創造。孩子在用耳朵聽文章、用眼睛看圖的同時,也在拼命地運用想象力去描繪故事中的世界。

這也是聽電子產品沒有的體驗。

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互動,讓彼此擁有更幸福的體驗

聽電子產品讀故事,就只能聽。可是親子閱讀不一樣。想一想,每天晚上睡前,孩子靠在媽媽的肩膀上,或者坐在媽媽的懷裡,或者躺在媽媽的身邊,聽著媽媽讀故事。和媽媽一起感受故事情節里人物的喜怒哀樂,一起開懷大笑,一起傷心難過。還可以和媽媽一起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體驗同樣的事情卻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該是多麼幸福的時光。不管是對於孩子,還是對於父母。

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03

電子產品可以讀故事給孩子聽,但親子閱讀不應被代勞。給父母的2個建議

1、如果父母不能每天陪在孩子身邊,爺爺奶奶又不能讀故事,可以用電子產品給孩子聽故事。因為聽故事,比起看電視、玩手機要好很多。用有趣的故事填滿孩子的時間,也會減少孩子電視上癮或遊戲上癮的風險。

比如說我兒子放寒暑假去爺爺奶奶家,沒人讀故事了,也沒有很多書,就會覺得無聊,就會去看電視,就想要玩奶奶的手機,玩電腦遊戲。後來,我就給我婆婆手機上下載了幾個app,很多故事。結果,兒子回去以後就開始用奶奶的手機聽故事,每天睡前聽,早上起床聽,無聊的時候也會聽。原來都用電視和電腦解決的,變成了故事。

2、如果父母每天都能回家,都能見到孩子,堅持親子閱讀。不要把很忙很累作為自己偷懶的藉口。有句話不是說,時間就像海綿,擠擠總會有。關鍵是你覺得這件事情是否重要。如果你覺得不重要,你就會沒時間,你就會拿時間去玩遊戲,去刷手機。

每天不用花多長時間,貴在堅持。哪怕每天只讀給而是分鐘,堅持下去也會收穫很多。而且最好固定一個時間段,這樣孩子就會有期待,大人也更容易安排自己的時間。比如說晚上睡覺前就挺好。孩子注意力更容易集中,父母也回家了可以陪孩子了,故事時刻就會變成彼此的幸福時光。時間久了就會發現,給孩子讀故事,對我們自己也是一種放鬆。

孩子的故事誰來讀?電子產品播放和父母閱讀大不同,這個懶偷不得

最後,分享松居直在《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中的一段話:

唸書給孩子們聽,就好像和孩子們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共同分享一段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即使經過幾十年,我們仍然以自己的方式,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珍藏在內心深處。

我常常在想,我給孩子讀了那麼多書,即使他沒有因此而愛上閱讀又有什麼關係。一起讀書的時光裡留下的喜悅和溫暖,不就是最寶貴的東西嘛。不管他將來去做到哪裡,不管他長多大,當我們回憶起這些時刻,一定會有一種幸福感湧上心頭,就是最好的意義。

所以,我會堅持讀下去,只要孩子喜歡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