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宋词时该注意什么?

vivi95


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说了一些初学者如何填宋词的知识,被很多大神指出“填宋词”的说法不严谨。这里先谢过大家指正,因为实在没时间在评论区一一回复。

宋词只是词牌发展史中最辉煌的一个阶段。词牌始于唐,大兴于宋,按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代表了宋朝的文坛成就。但是词牌的创作研究不能囿于宋朝。

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填写词牌要注意什么?”

诗词的发展路径是差不多的。都是从民间音乐形式上升到高层文人之中,再脱离音乐成为吟诵体。只是诗出来得早,当诗的层次被高规格化之后,民间音乐也趋向复杂多样,就产生了适合宴乐的长短句,也就是“诗余”,经过晚唐温庭筠、韦庄,五代十国冯延巳、南唐二主,宋朝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周邦彦这些大家的不断开拓改进,才渐渐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而我们知道古体诗是不讲究平仄的,在中唐时期白居易、刘禹锡他们的诗词格式灵活起来,开始取代乐府诗成为民间演唱主流。词牌诞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唐则天皇帝手下的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已经开始了近体诗的格律规范。

所以词的诞生先天就打下了格律的印记,以此区别于同样句式长短不齐的古体诗。

但是,这个时候同时出现了律古,也就是合平仄格律的古体诗。这个和词牌就非常像了,而且当时词牌的各种格式并没有固定。个人以为,当时的这种律古,如果能有一首音乐匹配并流传出来,让大家模仿填词的话,就是一首词牌的诞生。

比如说韩翃的《章台柳》,就是他写了给老情人的一首古体诗:

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如果章台柳氏看了这个就忘了,这便是首古体诗,可章台柳同学看了怒不可遏,按照这个格式写了一封回信骂人: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同一种格式下出现了新填的词,这个就是个词牌了。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具体可以看我前面的文章。

当然这是在词牌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到了周邦彦完整地规范了各种词牌的格式之后,就很少出现这种事情了。随着音乐的散佚,词牌逐渐成为吟诵体,和诗一样渐渐脱离了音乐,只按照汉字的平仄声韵来合律了。音乐附着体的形式就交给了元曲,到现代成为歌词。

所以,词牌虽然格式上有点像古体诗,却是格律体。除了《词林正韵》的韵部比《平水韵》的近体诗用韵稍微宽松之外,字数,句式,每个字对应的平仄,比近体诗更加细致。也就是说,词牌是比近体诗更加严格的格律体。而且近体诗再怎么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句式,平仄只有仄起、平起两种大的规范,而词牌一千多种格式,因为原来匹配的音乐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并没有大的规律可循。只有通过记忆,不断地填写,达到一种熟手的境界。

至于其他问题,都得先搞清楚词牌格式再谈。虽然已经独立于音乐,不过由于在创作之初有些词牌的断句,用韵(比如仄声)都是配合音乐来的,所以有些词牌开阔大气,气势澎湃,如《水调歌头》、《满江红》之类的,你如果填得婉转悱恻,一个可能不合音律而听着难受,第二个容易被高手侧目。

又比如同样是来自《踏鹊枝》的变体,《蝶恋花》主要用来表达闺阁苦恋,而《卷珠帘》却主要用来表现少女怀春,羞羞答答的意思。

这个中差别,说来不大,却也是有的,大家需要注意。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问题:填宋词时该注意什么?

.....

前言

词不是宋朝才有的,所以说填宋词不太准确,直接说填词就好。填词相对与格律诗来说,押韵简单一些,对仗也没有那么严格,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一、词谱

我们学填词必须依照词谱,所有的词牌都可以说是格律词,千万不要以为字数对了就是填词。不像诗分古体和近体。

我们常用的词谱有《 钦定词谱》《白香词谱》《龙榆生词谱》等,因为《钦定词谱》是清朝官修的词谱,收集了800多词牌,2000多体,应用最广。

《老街诗词闲话31-怎么根据词牌写词?必读》

二、词押韵

词韵用词林正韵,词韵几乎是合并了邻韵的平水韵,所以说词韵宽,相对简单。

不换韵的词牌押韵,上声和去声是通押的。入声独用,平声独用。

词有换韵、有叶韵。即一首词里既有平声韵也有仄声韵,如韦《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上声韵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平声韵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入声韵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平声韵

《老街诗词闲话29-换韵与叶韵 虞美人与西江月押韵有什么区别?》

三、词对仗

词的对仗并不严格,同样一个词牌,不同诗人和作品对仗的位置经常不同,有的对仗有的不对仗。

另外,依照词谱填词时会发现,词的对仗不一定是平仄相反,而且可以有重复的字。如 《沁园春·雪》: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

《老街诗词闲话37-以《沁园春》为例说下词的对仗》

四、不同词牌的含义不同

有的词牌如《满江红》《水调歌头》等适合慷慨激昂之作。

《浣溪沙》《蝶恋花》和婉温润,适合言情写景。而《金缕曲》抒情则是抑郁之情。

填词时,抒发情感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词牌。

结语、诗词气象不同

诗言志,词言情,诗以雄壮为佳,词以婉转微妙,东坡一出,以诗的笔法写词,因此被李清照认为是“句读不葺之诗”。

叶嘉莹在评价苏轼的诗化之词时,也进行了区分,豪放词一定要避免铺张叫嚣,如果没有词的意蕴之美,也没有诗的感发力量,就是下下之作。详细请看《老街诗词闲话122-了解苏轼诗化词优劣之处 才算窥见填词入门之道》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 注意平仄

填词必须遵守平仄,这是词的格律基础。无论长调还是小令。

不过词牌不同,对平仄的宽严程度也不同。

一般来说,小令的平仄较为简单, 与近体诗相似。如《菩萨蛮》「赤橙黄绿青蓝紫」,平平仄仄平平仄,可以按近体诗「一三五不论」的规则,宽松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就是可平可仄。

但长调情况就比较复杂,有同样格律宽松的长调,如《念奴娇》。但也有十分严苛的长调,几乎一个平仄都不能乱改,比如《惜红衣》。


  • 注意韵部

其次就是要注意韵部。

词这个文体在宋代是兼具文学属性和音乐属性的,也就是说既可以赏读,又可以歌唱。既然歌唱,就要贴合唱者的嗓音和口音,所以押韵是比较灵活的,经常有按方言押韵的。比如姜夔的《淡黄柳》「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树若有情时,不必得,青青如此!」就把「树」和「此」混押,这来自于鄱阳方言。

还有一例,就是当年一个叫林外的文人,题了一首词在吹虹桥上,好事者录给宋高宗看,附会说是神仙吕洞宾的手笔。宋高宗过目之后,置之一笑,说,这是神仙手笔吗?明明是个福建秀才手笔。 众人不明就里,高宗解释说,这人把「扫」和「锁」通押,是福建的方言。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见,宋代的押韵是不按照韵书的。而是按照当时口语——大部分人依照官话押韵,按照方言口语押韵的随意情况也存在。

洞仙歌
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唯有江山不老。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不过清代以后,中古音发展到近古音,入声消失,音韵体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还各自按照方言押韵的话,就会出现,人与人之间难以交流,读彼此的诗歌都不押韵,读古人的诗歌也常常落韵。于是清人就将宋人最广泛的用韵规则整理成《词林正韵》,以后凡词创作,都按这个来。这就将地方与地方,今人与古人,统一在一个体系内。


  • 注意四声

四声作为进阶高手的专属,初学者可以先不用考虑。如果填词到了一定境界,平仄格律对你来说已经毫无束缚,就可以注意下四声了。

我们现在唱歌的时候,字音是可以随机应变的,一个字可以唱成各种音调。但古人唱词的时候,字音是不变的,这个字是什么音,就唱什么音。这样一来,对每个字的音调要求就很高,某句词的乐谱是降调,你用几个平音字结尾,就降不下去。

四声要求由此而起。但整个两宋三百多年,精通声律可以自由改变四声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词人都只能做到按谱填字亦步亦趋。一般来说,我们认可的大声律家有四位:柳永、周邦彦、姜夔、吴文英。


  • 注意断句

词有个别名叫长短句,顾名思义,特色就是长短不齐。

律诗整齐,断句是很容易的。而词的句子参差交错,很容易断错句子。

打个比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怅寥廓」叫「三字逗」,逗就是短暂的停顿,语气到这里必须有一个停顿,即使意思还没说完。

不能写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你说我的字数都对格律也对呀?但这样就把三字逗点没了,损害了词牌的特质,也是错误之一。


吴季玄


很多人都说喜欢填词,认为填词比写律诗容易,只要按照词牌要求的平仄,照猫画虎填上相应的字就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词有它的音乐属性,只有审了词牌才会知道这个词牌适合填什么内容(喜的、悲的或者是豪放的)。填词的优美感和音乐属性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共同字符,"领字"

我们来看什么叫填词的领字!”词中的领字,一开始称之为虚字。《词源》中有这样一段话:“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合用虚字呼唤。”到了清代,在词论著作中把这种虚字称为领字。《宋四家词选》中就称为“领字单句”用好领字可以更好的让词有生命!

词填的精彩不精彩,并不在于你掌握的华丽词儿多少。要自然流露,自然表达,自然的,就是最美的!也就是随性,所谓炼字,就是把这最自然最逼真最贴切的字找出来,用在我们的句子中。最贴合自己意的词字,才是最华丽的,不贴合自己意的,再耀眼的词也是累赘。 词的优美在于有雅,有俗,雅俗相融才是上品,这只是个人之间,说错了无怪!前几天为读宋词有感而吟诗一首:

读宋词有感

宋词美妙意缠绵,雅俗相融趣味添。

丽句章章多灿烂,佳辞阙阙浩云烟。

深情小令风和月,婉约长歌爱与怜。

感叹中华文化盛,还须吾辈继承传。


巴中向天啸


填宋词除了平仄音外,还有押韵等等。推荐自己填的第二首步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基调填词。谢谢。


【满江红. 江南往事】词林正韵:原创东都有湘。谨此献给08抗冰岁月/步韵柳永《满江红.暮雨初收》词牌原调曲格填词

浩首烟云,北风烈、冬妆纵虐。江南雨,顿悲秋意,几残寒觉。雪咏萧墙狰猛脸,雾途横此苍茫乐。野哭啸,牵染夜冰封,阑珊浊。

荒延里,成寂落。遥望白,伤拼搏。苦长城朝日、运筹帷幄。天义无情非理道,人间世有衷肠约。相遇来,萍水再清茶,而不陌。


东都有湘


上面两位总结的很棒,俺再补充一点,除了严格的词牌格律(平仄),韵部外,亦应注意所填词牌之内容,应付合词牌所表现的调子与节奏,如《长相思》适于怀旧,《踏莎行》适于雅情,《蝶恋花》适于爱情,《满江红》适于壮志,情感宜当激怀悲壮……等等不一而足!填词宜感情真挚,忌堆砌词藻,空洞无物。小调或中调一般或抒情,或描景,过渡自然;长调一般适于叙事传情或说理明志,起承转合有序,用典熟套,表现丰富。总而言之,好的一首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有作者的思想与灵魂在里面。词汇量的丰富,且灵感最为珍贵,源于生活与感悟,又有极大的艺术渲染力!


跳过不过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文学形式,到了宋朝,更是词的丰富多采的时代。

标准的词,必须具备三个特点:一是,全篇是固定的字数,二是,句是長短句,三是,句式的律化平仄。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点,却缺乏了第二点。古风具了第二点,都缺乏了一,三两点。依照这个标准,词和诗是有分别的。

写词必须按照曲调,也叫做词牌。词牌的种类很多,如《清平乐》,《忆秦娥》,《菩萨蛮》……等等。有一千多种,词牌并不是词的题目,仅仅只把它当作一个谱子来看,只是按照谱子的特定格式写出不同的歌词一样。

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最短的词,只有十六个字,十八个字,最长的是二百四十个字。分两段的词,上段叫做“上阕”,“前阕”或“上片”,下段叫做“下阕”,“后阕”或“下片”,词的下阕,最短的词是不分段的,较长的词才分段。

词必须押韵,词韵和诗韵设有多大的分别。依照《诗韵》来填词,不但唐,五代的词人是这样,直到宋以后都是这样。词的用韵,依韵脚来分类,可分为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平仄韵通叶,平仄韵错叶等五格词句的平仄和诗句的平仄,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问的地方,要理解词句的平仄,必须先理解诗句的平仄。

词的对仗,它可以同声相对,也就是能够以仄对仄,从平对平。总之,词句虽有律坳之分,但律句在词里用得最多,而拗句的变化是从律句的变化而来,它们之间有明显的不同。所以从律句去了解词句的平仄,十之八九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等事长


读了大家的见解,我也来说两句,供大家讨论与参考。

只要是填词,首先是要清楚自己填的题材思想,是否和词牌相呼应?这十分关键!举例:《满江红》词诗,你如填情意缠绵悱恻的内容,就形成了极大反差,表达的词意就无法达到词牌的意义。又例:《江城子》你却填了意气风发的激扬文字,这就和词牌要表达的意境截然相反。所以词牌和你要表达的思想一定要符合。

一潭清泓,

几株玉莲褪绿色。

愁尽秋雨,

半坡翠烟渐乏黄。

云绻云舒,

沐浴南国风。

问君途?

行万里路,

与鲲鹏同殊。

填写于壬辰年丁未月广东.东莞

请大家指正。


眞如長眉


填词不等于填宋词。词产生于宋朝之前,唐朝前就有,李白就填过《忆秦娥》、《菩萨蛮》等。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在唐宋时,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如同诗到了唐朝成了诗的顶峯一样,词到了宋朝也达到顶峯,故才有唐诗宋词一说,它们是中国诗词的优秀代表,但它们毕竟不是中国诗词的全部。如说填词该注意些什么?简言之,按照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和句式要求填词(此处的词作词语解)。


郭雄333


桃花流水贵鱼肥,轻薄桃花逐水流,巅狂柳絮随风舞!欣赏:看那桃花的江水贵就贵在养的那什么鱼都肥膘肥膘,口感即鲜又嫩,好美味。可惜那水性洋花的桃花花落随水而去,又加上那柳絮随风乱舞肆无忌惮,终于显出了夲来颜面,在我看来柳兄乱了心质,好生可惜矣!但愿不管在何时何地,看清夲质,认准方向,初心不改!好柳吾兄!点赞!,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