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苗已开始出现青枯病、稻苗发黄不爱长现象,怎么防治?

这两天有不少农户朋友给我平台反馈说,这两天苗床已开始得青枯病了,稻苗发黄生长缓慢现象,青枯病危害严重,现在就给大家解答下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及稻苗发黄且生长缓慢的原因整理给大家:

稻苗已开始出现青枯病、稻苗发黄不爱长现象,怎么防治?

水稻苗床青枯病

水稻青枯病是水稻秧苗的杀手,在1-2天时间内就迅速大面积蔓延和死亡,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这几年来,针对水稻青枯病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走访,总结了青枯病的发病机理和预防治疗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总有效率在95%以上。

一、青枯病的发病机理

水稻青枯病,系由水稻生理失调失水所致。病害常在1-2天内突然大面积成片发生,这个症状和人一样,酷热天气,体内水分大量突发散失,导致生理失调。而秧苗本身弱小就会迅速死亡。

二、青枯病的成因

青枯病的成因不是病、不是菌、而是环境,总结起来主要三大要素。

1、低温冷害不扎根,老百姓常说:万病从脚开始,如果脚凉就会得百病。秧苗也是这样,春季天气寒冷,土壤分三层:冻土层(大地)低温层(苗床)高温层(大棚温度)稻苗需要在苗床土扎根,用一句土话说土冷的冰手冰脚弱小的秧苗又怎么能扎根。这样就会导致两极化。

低温冷害不生根,春天地气上升,地表温度过低秧苗根系弱小不扎根,秧苗养分、水分无法及时供应,棚内温度过高、湿气大,苗徒长。所以一见风秧苗叶片水分迅速蒸发根糸无法及时补充养份,导致秧苗死亡。

2、农药化肥残留。秧苗就象婴儿一样缺乏必要的抗体,化肥、农药残留对根系的杀伤力特别强,这个往往是农民朋友们忽略的一点。

3、对青枯病认识误区,许多农资经销商为了卖产品,误导农民青枯是由于土壤病菌过大引起来的,从而不能从根本认识并解决青枯问题。

青枯病并不可怕,只要了解青枯病的机理是可以预防的,大家切记青枯关键在防,绝对不是等有病在去治。

今年春季寒冷,大面积爆发青枯、立枯、希望农民朋友抓住一个“早”早预防。

老师提醒广大稻农朋友们:在土壤,调酸,杀菌消毒的前题下,利用生物菌剂(木美土里),进行抗逆,修复促生根,保壮苗!!

稻苗已开始出现青枯病、稻苗发黄不爱长现象,怎么防治?

水稻秧苗发黄、生长缓慢的原因:

水稻苗床期间极易出现稻苗黄化现象,发棵慢,不爱长、长势弱,不利于培育壮苗,给大田生产用秧乃至水稻产量的提高都带来严重的影响。现分析原因及对策如下:

1、基肥不足引起黄化。

秧苗三叶前生长主要靠胚乳,三叶后主要靠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然而,不少人认为育秧期稻苗小,不需要多少肥料,因而基肥施用不足,氮素缺乏成了导致幼苗黄化的主要原因。

对策:追施营养药。每100平方米可用硫酸铵2至3公斤兑水100倍液喷施,喷肥后洗苗,防止化肥烧苗,追肥前不能浇水,以免床土含水太多,肥水渗不进去,追肥一定要喷施均匀。也可用以色列进口诺普丰水稻专用叶面肥兑水800倍于早晨或下午叶面喷雾。

稻苗已开始出现青枯病、稻苗发黄不爱长现象,怎么防治?

2、化肥施用不匀引起黄化。

秧田面积小,不利于反复耙耱作业,化肥施用多为撒施,不均匀,易形成"罗圈秃"。幼苗刚发芽时,叶色深浅基本一致,到三叶期后开始分化,黄的黄、绿的绿,黄与绿明显呈现出来。随着苗龄的增大,黄化更为严重,植株不分蘖或分蘖少,叶片窄短,植株瘦小,自下而上叶片从叶尖开始干枯。

对策:用速效含氮、磷、钾三元复合肥,每公顷150-225公斤,撒于根际周围,原则是哪一片黄撒哪一片。同时,用诺普丰或爱优威喷施黄化秧苗。

3、pH值高引起黄化。

土壤酸碱度对水稻生长有直接的影响,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转化,特别是对磷和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影响较大。适于水稻生长的土壤酸碱度近于中性,秧苗喜偏酸性土壤,pH值高,影响秧苗对养分的吸收,使秧苗因营养不良而黄化。

对策:对于pH值高的土壤,要通过调酸降低pH值,每平方米施用硫酸锌或硫酸亚铁10-15克,将pH值调整到4.5-5.5,以抑制霉菌活性,缓解土壤中微量元素的不足,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每棚360平米用木美土里菌剂40公斤苗床拌土能够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菌数促进根系发达,盘根好,苗壮抗青枯立枯病显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