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菜吗?有哪些?

菜城生活


我是一个80末的孩子,现在回想小时候,情怀是最大的回忆。

记得没上学时,奶香小馒头(现在的旺仔小馒头)是自己改善生活补充营养的“补品”,再配合AD钙奶。到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我大伯做的〈榆钱窝窝头〉和〈蒸杨树绒〉。因为大伯一生未娶,他把所有爱都给了我,所以像〈桔子汁〉啊,各种零食、玩具啊,我不比有钱家的同龄孩子少什么。

上幼儿园后,每天早上妈妈会为我冲维维豆奶粉,有时候自己还会偷着干吃一包,中间会变换着〈冲鸡蛋〉,冬天早上还偶尔有〈烤地瓜〉吃。

由于家庭原因,加上大伯在我上小学后就走了,所以我也学会了自己做饭,很多时候晚饭都是我做好了等着父母干完活回来吃。〈煎韭菜茄盒〉、〈青椒土豆片〉、〈酱油炖土豆〉、〈炒腐竹〉,难得几次的改善生活则是会〈酱油炒肉食鸡〉,到把鸡吃没了后,剩下的汤子虽然油很大,可我们一家人都会用馒头蘸着吃了。曾经有一次,妈妈〈炖茄子〉,里面有两个茄子把,我问妈妈为啥不削皮,而且还有把子,妈妈回答说:茄子皮有营养,茄子把是“素鸡腿”,炖烂后,啃着吃,就像鸡腿一样美味。现在再吃炖茄子把时,虽然没有肉味,但是那种啃着吃的感觉,还是很满足的,别有风味。当时炒菜用的油都是〈卫生油〉,很多年前国家都已经取缔〈卫生油〉了,所以很多菜也做不出小时候的那种味道了。

村西头有一家做〈油条、麻花〉的人家。每当下午他会推着小推车,车上放一个大波箩,穿梭与村子的大街小巷叫卖,我家算是在小路尽头了,但是他都能停在门口叫卖,而且会多停留会,后来那人娶了比我家更靠里的邻居家的大女儿,可能是因为他那时候已经有了计划,总之因为〈油条麻花〉这种美食作为媒介,促成了一段美好姻缘。

再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又爱上了另一种美食——〈酱猪头肉、酱猪肝〉。在印象中,妈妈从来没有买回来吃过,都是会在姥爷过生日时才会去市场那家推着小铁车的老板那去买,然后我去了姥爷家后,我会逮住〈猪头肉〉猛吃一顿,到现在来说,我也很喜欢吃,但是那家干了三十几年的老板,已经不再市场叫卖了,好像只有在固定时间点固定地方,卖完就走了。

回顾曾经,非要说出是什么菜让自己念念不忘的话,真无法下定论,想想来看,忘不掉的还是情怀。现在社会,吃什么都能买到,随时都能吃到,甚至能吃到腻,而小时候吃的那些,很多一两个月也就吃一次两次的,也有物以希为贵的成份在里面吧。总是,我是幸运的,可以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给我留着,到老了以后,可以讲给自己的孙子孙女们听。



昕容李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冬天吃一顿大白菜炖粉皮,那可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别看就这么两样普通食材,却楞是吃成了人间美味,个中滋味是现在人所体会不到的。到现在回想起来,还似饶有余味,断难忘怀。

那是大集体时期,物资极度匮乏,人民生活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记得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很小的菜园,种菜都是种粗菜,如大萝卜等,细菜都舍不得种。大白菜就成了稀罕菜。每家每户种得白菜平常日舍不得吃,收下来后,去除老傍子,然后晒去外表水分,用绳子拴着根部,吊在屋里的炕头上。留下过年的,其余计划着吃。所以说,那时的白菜是一种奢侈品。

再说粉皮,它是用地瓜干加工而成。那时我记得农民口粮一般人均五百多斤,地瓜五折一计算,瓜干是主粮。要是吃粉皮,得拿瓜干换,四五斤换一斤。可想而知,吃粉皮有多大的代价。

正是因为这两种食材的短缺,物以稀为贵,才成了那时的一道美味。多少年来一直萦绕心头,虽年年都要尝试一下,可就是再也没有吃出那时的味道来!


簑笠翁程友云


我们那个年代,全家六口人,一个工厂口粮父亲的,五个农村户口,母亲和我们兄弟四个。红薯,高梁,土豆,南瓜,苞谷。到现在我看见红薯都怕。可是家里传承的手艺做的玉米粒是我唯一的渴望,因为加工时间长,手法繁琐。一个月只做一两次顶多两三块猪皮来炖一锅。不是我们喜欢吃,而是只要我们家做,隔壁邻居会拿着他们家米饭和馒头和我们换。平时只有过年才能吃的大米饭…呵呵呵!现在想吃什么肉都有,但是手法工艺都是原来传承的!











三亲山


在珠江三角洲,家家都会给孩子做“剁肉饼”,就是肉糜,用猪肉剁碎,冬菇马蹄剁肉饼,鱿鱼剁肉饼,梅菜肉饼,江珧柱剁肉饼,虾米剁肉饼……。

小时候这些都是奶奶和外婆为孙辈们做的拿手好菜,纯手工,老人家手力不够,剁出来的肉不像机器绞得那么细烂,反倒成了小小一粒粒,或连相不断的,肉糜再经过摔打,有点像现在说的切肉干蒸和切肉云吞,吃起来更有嚼劲,够爽口。现在服务多元化,市场卖猪肉的都帮忙用绞肉机搞定,反而没有小时候奶奶和外婆做的那种感觉。想念天上的奶奶和外婆了。


小明47049


与其说让我想念一道小时候的菜,不如说是一道念念不忘的菜让我想起小时候。

这道菜是一串回忆,这道菜是一抹乡愁

这就是我念念不忘的——面筋汤

面筋汤浓稠爽口,既当菜又当汤。是一道极具特色的小地区小范围流传的汤,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本地区的年轻人都很少会做了,至于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人,那更是知之者甚少!

在母亲那一辈人以及之前,我们那里,晚饭最丰盛的就是能熬一大锅面筋汤供一大家子人享用,面筋汤既浓稠又好喝既当菜又是汤,表面看来类似于河南地区的胡辣汤,但是比胡辣汤温和营养,丰盛,却因范围流传小,加之耗时费工夫,需要工业取代不了的手工活便没推广开来,并像一门老手艺一样逐渐面临失传。

面筋汤好喝,也费功夫,所谓面筋,不是现在工业化下的被切的一块一块带气孔的面筋,这种面筋没有软滑嚼劲,面筋汤的面筋是巧妇们用手和面粉在水里一点一点‘洗’出来的,我们叫做洗面筋,这是做面筋汤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我至今不会烧面筋汤就是败在这洗面筋上,而奶奶和妈妈就洗的出来,且特别好吃,因为小时候的记忆多已模糊,只记得妈妈拿一个小锅或者小盆,和好面,然后泡在水里,开始用手不断的揉捏,不知为什么在我手里会变成一锅面糊糊,而在妈妈手里,的确是逐渐的变成了带有筋的面团,且不散,好多面才能洗出一点精华——面筋(这种机器面筋取代不了的手工味道,费时费工夫,或许就是它在工业化的快步伐时代逐渐消失的原因)

面筋洗出来了,接下来就是烧汤,可以烧素汤,只有海带丝和鸡蛋就可以,也可以烧荤汤,这个要加上鳝鱼丝和鸡丝,当然,能喝上鳝鱼鸡丝面筋汤,真是小时候直到现在也无法取代的心中美味

用家里的烧柴禾大祸烧才是那个味道!烧开一大锅水,放入已煮熟撕好的鳝鱼丝鸡丝还有海带丝,然后烧开,面筋汤第二个关键也是它独特的地方就是,打面筋,我们所谓的打面筋,不是把洗好的面筋切成块放进锅里,而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用手扯着面筋一头,另一头放在滚开的锅里,像在河水里漂洗床单一样,把面筋逐渐扯开扯匀扯薄,然后不断来回在锅里打动着,滚开的水会扯走那被撕扯的逐渐变薄的面筋,就这样一整张逐渐打到锅里,越到最后接近滚水越考验打面筋的技术,母亲的绝活,没人能学的来!这也大概就是面筋汤最让人回味的地方。

终于烧开,一锅美味的面筋汤浓稠适中,因为只有农闲时妈妈才有时间弄上这一锅热汤,我们倍加珍惜,有一次小小的我喝了四碗汤把大人吓得让姐姐带我出去慢走散步别撑破肚皮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口齿留香的美味,那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还有家人的爱与关怀,都化作一碗浓汤——面筋汤,永远也忘不掉!


我和文字有个约定


说到小时候的菜,我想跟你们聊聊我的小时候。

我生长在农村,村里大部分小孩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对于我爷爷奶奶那一辈来说,能吃饱的饭那就好饭,小的时候我很挑食,以至于我现在都很瘦,我爷爷性格很温和,经常会帮着我奶奶做饭,那个时候也都很穷,一个星期才会吃上一次肉,而且还是那种剔除了大部分肉,只剩粘在鸡骨头上的那种很少的肉,我们俗称为“鸡架”,就那样几乎都是骨头的“鸡架”来说,算是一个星期来的一次荤了吧,加入冬瓜,土豆一起炖熟,一道美味的冬瓜炖鸡就出锅了,这也算是我经常奢望的一道菜了吧,最后几乎都是吃饭连汤都不剩,我奶奶经常说精华都在汤里,让我试着泡馒头吃,我试了一次之后,真的很美味,鸡的香味全在汤里,掰一片馒头蘸着剩汤,一口下去,感觉真的比牛肉还好吃,大大的满足感,每次到最后蘸着汤都能吃两个馒头,有时候还嫌汤不够喝的,所以下次奶奶就会多放点水炖,为了能多点汤汁。

小时候吃的东西不多,但每一顿饭,每一道菜都吃进了心坎里,那也是很快乐的,现在我还想念着那道“冬瓜炖鸡架”。


小飞的青漂生活


要说起小时候,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家中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做出很多好吃的饭菜。比如红烧带鱼,红烧丸子,炖鸡等等。其中有一道赛螃蟹的菜,它的鲜香至今都让我念念不忘。

父亲最擅长做这道赛螃蟹,猪肉末用葱,姜,酱油,香油调好。再磕几个鸡蛋进去,拌匀以后上锅蒸。随着锅中冒出的热气越来越多,香味渐渐的弥漫了整个的屋子,十几分钟后就可以出锅了。

碗端出来,用小刀切成方块儿,倒扣过来,夹一块儿蘸醋吃,太鲜了。这道菜软嫩滑爽,不是螃蟹胜似螃蟹,鲜而不腻,百吃不厌。

后来随着生活越来越好,家中的菜品越来越丰富了,这道菜渐渐的被淡忘了,很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是每当想起这道菜时,它的鲜香就好像刚品尝过一样,令人陶醉。每道菜中都有家的味道,岁月的味道。


然然爱美食


怎不记得?那可是妈妈的味道啊!我已在悟空问答答的有好多种了,今天再给各位推荐两道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菜:油炸饼干和豆面烀的洋槐花渣豆腐,永远吃不够,记忆中妈妈的味道!走起~

一、油炸饼干

食材:青食饼干一包,面粉,鸡蛋两个,花椒大茴材料面,食盐,花生油

做法:1.和面糊:盆中放一勺食盐用一点温水化开,加适量面粉,加适量水和糊,再打入两个鸡蛋,加花椒大茴材料面用筷子搅拌均匀即可

3.锅内倒油,电磁炉开火

4.取一包青食饼干买最便宜的那种,把饼干一掰两半儿,然后放到面糊里裹一下

5.待油温七成热后开炸:用筷子把饼干一片片的夹到锅里,然后翻动一下,炸的中间多翻几次,炸至金黄即可完成

油炸饼干,咬一口嗯⊙∀⊙!吃起来又甜又香又脆,真的好好吃奥!上大学的儿子五一回来我给他炸了几锅,他高兴极了,儿子和我一样好这口。记得小的时候妈妈每次炸耦盒炸土豆,都会让我去买包饼干炸炸吃,我是70后,那时的饼干造的太粗糙了,能喝油炸出来贼好吃。

二、洋槐花渣豆腐


五月槐花香!槐花开的季节我就上山摘啊!摘好多储存起来,鲜的,晒干的都有。我随我妈,从小俺就爱吃妈妈烀的洋槐花渣豆腐,用煎饼卷上一包,哎呦喂!人间美味吆!真香,比肉肉好吃几倍呢!分享一下俺的神做法:

1.摘来的槐花用热水焯一下,冷却后用手掿,挤出水分放到锅里

2..用铲子把槐花铺平,上面倒三四铲子豆面儿,然后加水没过

3.开火~中火烧开拿掉锅盖,这时豆面泡泡鼓起来了,用铲子弄下先别翻动,以免豆面粘锅糊锅,大约烀六七分钟左右吧再翻动~加适量食盐拌匀即可完成

4.烀好的槐花渣豆腐凉一凉,另起锅倒三勺花生油,油热后倒切好的葱花姜末,爆香后倒入槐花渣豆腐,翻炒两分钟,OK!出锅

槐花渣豆腐,尝一下~悠悠槐花香真清香,浓浓豆末香真是棒!哎吆!喷香喷香喷喷香~悟空,你也快来尝一尝~




云湖依恋1


我是90年出生,我们上面哥姐共5个,小时候我爸妈为了让我们营养跟得上也为了长个,家里会养几只鸡,放假时候我们聚齐了就会杀鸡,炖鸡吃可香了,我们会去村头用麦子换几斤馒头,炖的鸡,吃肉加喝汤就着馒头,可香了,现在想想就流口水,还有冬瓜粉条炖肉,吃着真是香,现在怎么也做不出以前的味道了,我妈说她忘记怎么做了,我感觉并不全对,现在主张吃野菜回归田园了,再也没有人想着吃荤了


偏爱厨房的女人


临近过年的时候,我妈都要组织我们开个家庭会议,主题就是年三十晚上吃什么,每个孩子可以点一道菜,妈妈主厨,记忆里最好吃的就是酸菜排骨了,但是现在再怎么吃都没小时候的味道了,也难为妈妈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能给我们做出十几个菜了,总之,小时候的快乐和年味随着长大都没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