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的陪孩子玩玩具?

蒋献凯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很多家长觉得,玩和学习是对立的,玩就等于浪费时间。但其实,对6岁前的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玩。

玩耍让孩子更聪明

比如玩积木能锻炼孩子的手部灵活性和平衡能力,帮他学习物理、数学、建筑等概念。玩过家家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玩水、玩沙子能丰富孩子的感官体验,使情绪得到放松,提升认知能力。

科学家还专门做过实验,发现和大人教比起来,自由玩耍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韧性,更能靠不断地尝试和探索去解决问题。所以玩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会玩的孩子才更聪明。

3个陪玩方法,让孩子受益更多

回到题主的问题,怎样科学地陪孩子玩玩具呢?

其实从小样妈这几年带小样玩的经验,还有在中科院学习的儿童心理学课程来看,在陪孩子玩的时候,我们不要做的事(干涉、打扰、批评),多于应该做的事。只要能避开误区,不给孩子帮倒忙,孩子就能边玩边学,发展的很好。

下面给大家分享3点心得。

1、不要批评孩子玩得不对

曾经有一个朋友和我聊起她陪孩子玩的经历。她诉苦说,明明是女儿玩的不对,她好心提醒,结果女儿每次都要发脾气,现在都找爸爸玩,不找她玩了。

遇到这样的事情,妈妈们会很委屈,但错并不在孩子,是我们对儿童的发展特点太不了解了。

比如让1岁的宝宝看书,他一定会咬书多过看书,没办法耐心听我们一页页地讲过去。因为他还处在用嘴探索世界的阶段,注意力也比较容易被书本身吸引,没办法理解书是用来读的。

又比如我经常会和身边的家长分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个观点。他发现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阶段性发展的。

对于3、4岁的孩子,他们没办法理解守恒的概念,同样的5颗纽扣,一排放的紧凑些,一排放的分散些,孩子就会固执地认为分散的那堆纽扣多。这是由他的年龄和发展特点决定的,不是我们解释、讲道理,就能让孩子立刻明白的。

也许对妈妈们来说,要像我一样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儿童发展的理论有点太难了。那么至少我们可以做到不轻易批评孩子的游戏方式。

看到孩子明明不会成功,还坚持用错误的方式尝试,我们应该为他的坚持不懈鼓掌。看到孩子专心的样子,我们应该保持安静,不去打扰。

孩子玩玩具,做游戏,本来就没什么对错,不抱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只要他们乐在其中,对玩有兴趣,就一定能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技能、培养品质。我们静静地做个旁观者就好了。

2、让孩子玩得丰富

孩子玩的时候我们不去打扰,不去批评,并不表示我们大人不重要。我们还是可以默默地做一些事,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比如给孩子提供种类丰富的玩具和游戏。“丰富”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多孩子尽管拥有很多昂贵的玩具,却大多是同质的,男孩只玩汽车,女孩只玩娃娃。

如果孩子玩得太单一,大脑就没办法获得丰富的刺激,能力的提升也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要多给孩子呈现不同的玩具,带他做不同的游戏。

积木、乐高这类搭建型玩具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空间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橡皮泥、沙子、画笔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过家家游戏能提升孩子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运动类游戏能提升孩子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发育。

这些玩具和游戏对孩子的益处不同,只有玩得丰富,孩子才能全面发展。

3、适当的引导,让游戏更高级

虽然前面提到,我们不要批评、干涉孩子玩,但不可否认,成人的知识、经验更丰富,思维更开阔、多元,如果在玩的时候我们能适当地给孩子做引导和延伸,孩子的进步也会更加迅速。

例如,在孩子玩得无聊的时候,我们可以启发他发现玩具的新玩法。孩子用橡皮泥做食物,我们可以引入餐厅的情境,扮演客人请他帮忙点菜、做菜。

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把游戏和生活做结合。比如把喜欢的食物、动物作为捏橡皮泥的主题;玩过积木后,引导孩子发现身边和积木形状相同的物体;观察花草树木后,把它们收集起来,融入到游戏中。

只要我们有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又善于发掘能让游戏变得有趣、有深度的点,孩子就会喜欢和我们玩。

我是小样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和早教游戏,喜欢就关注我吧。


妈妈没时间


时刻记住:这是孩子的主场,家长是陪玩。

何为陪?

关注他,观察他,鼓励他,帮助他,洞察他的需求。

每个孩子都想成为家庭的关注点,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对培养自信心很有帮助。他低头专注玩一种游戏时,家长切勿发呆,玩手机,要关注他的心理变化,观察他的思维方式,在他受挫或不耐烦时给予鼓励,在他无法完成任务时伸出援手给他安全感。

陪玩,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能让你更了解你的宝贝。


有念so


以下是我认为的与孩子们玩玩具的最佳方式。


· 跟随孩子,要确保游戏安全,不要让它失去控制。

· 与孩子一起玩,但不要接管,让孩子改变游戏。

· 听但不要告诉他该怎么做。

· 谈论孩子正在做什么并鼓励,例如。“看起来外星人想要统治世界。人们会做什么?”

· 留出足够的时间。

· 允许进行实验和错误。

· 不要与年幼的孩子竞争; 这样他们会不想想和你玩。

· 欣赏并鼓励孩子的努力,例如。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


惠姐育儿


放下手机,认真配合孩子,及时给予孩子正面反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