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這幾條幹貨請牢記!

“話風”折射一個幹部思想境界、知識積累、工作歷練、人生感悟,尤其是年輕幹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的綜合素質、個人形象和工作水平。

那麼,年輕幹部如何改進“話風”?今天,小編推薦一篇佳作,讀完定有很大啟發。



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這幾條幹貨請牢記!



我在基層做過組織部長,與年輕幹部接觸較多。通常,瞭解一個年輕幹部,主要是三個方面:察其言,觀其行,聽反映,即除了考察工作實績、傾聽外界評價外,聽他說話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年輕幹部說話,不囿於傳統思維和表達的模式,活潑、直率、謙遜、新語迭出,體現出能擺正位置、善於思考、思路明快、觀點新穎的語言風格,大家比較願意聽。

但有的年輕幹部說話不分對象、不看場合、不顧時間,聽似正確,實則空泛。有的事先不做調查、不做功課,故而無從說起,即便硬著頭皮說上幾句,也像隔日蔬菜,乾癟軟澀。當然口無遮攔、胡亂說話的是極個別的。

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呢?我以為應該在這幾個方面多下功夫。

分清場合,看準對象

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這幾條幹貨請牢記!

比如參加會議,就要注意區分場合,要緊扣主題說,不要處處都講些可以“百搭”的大道理

大型會議講話注重突出氣勢,句式工整,時間略長無妨;小型會議或座談會發言則凸顯個人主張,言簡意賅。工作彙報論據充分,數據翔實,找出問題、拿出辦法;工作佈置要有重點、有思路。

需注意的是,口頭髮言和書面講話語氣迥然不同,口頭髮言要求語言生動,更接地氣,切忌晦澀難懂。孔子就非常強調說話要注意對象、場合、身份。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就是要根據對象選擇說話方式。

我在基層工作時遇到一位大學時學哲學的省級機關年輕處長調研環衛工作,他在講話時,言語中常常使用哲學詞彙,談農村衛生工作重要性要從幾個維度看,說抓工作時強調要處理好幾個關係等,說的都對,但卻讓滿座村長支書們聽得雲裡霧裡、面面相覷。

這就是沒有根據聽眾身份來變通說話方式,沒有在講“大道理”和說“通俗話”之間依據聽眾作出正確選擇,沒有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所以難以達到滿意的溝通效果。


事前調研,多做功課

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這幾條幹貨請牢記!

年輕幹部閱歷少,如果講話前再不事先了解情況,不是說些外行話,就是說些官話套話空話,自然就會“說不上去、說不下去,說不進去”,個別時候還會“被頂了回去”。

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所以,

年輕幹部一定要深入基層,多坐農家凳,實際瞭解情況,包括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至少要看看材料,熟悉相關情況,然後梳理歸納。這才是你的思想,才是活的東西。

這樣講話才能有的放矢,避免了要麼無話可說,要麼信口開河、信馬由韁、不著邊際。

否則,任你口吐蓮花,滔滔不絕,其效果都是眼藥水往腿上抹。如果經過精心準備,使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做了一個既簡明又系統的發言,或是發言中有三兩個能讓人記住的金句,或是引用了幾句朗朗上口的群眾語言,能給人以新信息新知識新思想,就會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年輕幹部參加會議或向上級彙報工作前,一定要認真準備。


當好翻譯,通俗實在

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這幾條幹貨請牢記!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落實政策不能“上下一般粗”,即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不要一出口都是文件語言,都是中央領導的口氣,而要結合實際、深入淺出地加以宣傳貫徹

我的一位老領導說過一句話,我至今記得。他說,宣傳部門的同志,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要把中央和上級精神宣傳送達到基層,這就要當好“翻譯”,將文件語言轉化為群眾語言,把“普通話”轉為“地方話”,讓基層黨員幹部和群眾聽得懂、聽得進、記得住。我深以為是。

宣傳部門是這樣,我們年輕幹部說話何嘗不應如此。在踐行黨的宗旨,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推進上級佈置的工作時,要先做好“翻譯”工作,不能只當“複印機”

要擯棄書生氣、文件腔,多說地方話、家常話、實在話,善用小故事詮釋大道理,少說正確的套話、漂亮的空話,更別說違心的假話。

要學會從群眾角度、用群眾思維來解讀政策,以樸實穩重的方式跟基層溝通,以通俗直白的語言與群眾交流,以深入淺出的表達和大家互動,找到上級精神與群眾需求的結合點。

少一些文縐縐的長句,多一些大眾化的短語,這實際上是一種責任,是我們黨為民本色的體現。

須知,能與基層黨員群眾打成一片的年輕幹部,無一是靠所謂的高深理論支撐門面、華麗辭藻彰顯水平而實現的,那些帶露水、沾泥土、冒熱氣的通俗話實在話,更能叩開群眾的心扉,拉近與基層的距離。


杜絕官腔,絕不妄言

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這幾條幹貨請牢記!

最近我到基層調研年輕幹部工作,座談會上發現一些年輕幹部相互稱呼時都帶上官銜,什麼“張鎮長、李局、劉科”等,我當即指出,此風不可長。

年輕幹部之間為什麼不能稱“小張、小李”,為什麼不能稱“同志”,而非得時時處處把官銜掛在嘴上?這說明要消除我們一些年輕幹部內心深處的官本位意識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與群眾打交道要平等交流,注意傾聽,回應要言之有據、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度。群眾提出問題,以“研究研究”“大概、也許、再說”之類話語搪塞,這就是耍官腔,是典型的官僚主義作風,年輕幹部絕不能沾染。

同時,要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工作導向,真心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事既然承諾了,就要像南京老百姓常說的“石門坎上擂鼓,實打實”,說過了,就必須兌現。

對一時難以處理的問題,要說明情況,創造條件儘快解決,千萬不要學“豬八戒腳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說時信誓旦旦,胸脯拍得咚咚響,頭一轉腳底抹油。

做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事,以後誰還相信你?往小裡說這會降低你個人的可信任度,往大里說就是玷汙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損害了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是為基層黨員群眾所深惡痛絕的。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8期,原標題為《年輕幹部如何改進“話風”》

年輕幹部應該怎樣說話?這幾條幹貨請牢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