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前CEO邹胜龙:看透了互联网,也终于“得偿所愿”

2017年,44岁的邹胜龙正式卸任迅雷CEO的职务,由王川出任迅雷董事长兼CEO。

如今,邹胜龙如同隐居了一般,并没有再在公众面前发声,曾经手握4亿用户的迅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也"退居二线"。

事实上,早在2012年时,邹胜龙就曾这样回顾自己的创业生涯:

"创业的时候,我的愿望是到了35岁的时候退休,然后去周游世界;

真到了35岁的时候,才发现退休根本就是奢望,于是又给自己规划40岁时退休。

如今40岁又到来了,相反,我已经两鬓斑白,未老先衰,于是我又给自己定了个45岁的门槛。"

如此说来,邹胜龙也算是得偿所愿了吧。

迅雷前CEO邹胜龙:看透了互联网,也终于“得偿所愿”

1

1988年,15岁的邹胜龙随父母来到深圳,当时,邹胜龙的父亲邹德俊刚刚成为深圳泰克新技术开发公司的总经理。

4年后,邹父带着8项发明成果赴往巴黎参加第83届国际发明展,并荣获世界发明大奖和国际发明金奖。这一年,邹胜龙也将通过交换生计划留学。

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多年的邹胜龙一开始读的是经济学,但邹胜龙却觉得经济学相当无趣,于是又转读计算机科学。

迅雷前CEO邹胜龙:看透了互联网,也终于“得偿所愿”

孤身在美国留学期间,邹胜龙头两年基本上属于半工半读状态,每周一小半的时间都在打工的餐馆度过。

1996年,23岁的邹胜龙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后选择继续进修,并在1997年年底时获得了杜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的学位。

也正是在杜克大学进修期间,邹胜龙结实了日后迅雷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另一位技术天才——程浩。

毕业之后的邹胜龙在美国一家软件公司担任工程师,后来又去了硅谷,并结识了日后圈内的许多朋友,譬如不久后便成立百度的李彦宏、创办空中网的杨宁等等。

本来想拿个绿卡,在美国安安稳稳做个工程师了此一生的邹胜龙,眼见得身边朋友一个个回国创业还屡屡成功之后,终于也被激起了一番斗志。

在历经多次创业,又屡屡失败后,2002年年底,29岁的邹胜龙与27岁的程浩终于打造出了一款成功的下载软件——迅雷。

2

2003年,30岁的邹胜龙与28岁的程浩将迅雷带回国内,成立了"三代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不过很快又因为推广因素,将名字改成了"迅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因为当时国内下载软件市场一片空白,再加上产品的卓越体验,国内的下载软件市场很快就被迅雷抢占。

就在迅雷改名的那一年,"迅雷5"发布,也正是这一年,迅雷正式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在用户量破亿的同时,迅雷也成为了仅次于腾讯QQ的家用装机软件。

至今为止,在PC端下载软件当中,迅雷占据市场份额50%以上,是独一号的霸主,甚至可以说迅雷已经达成了实质性的垄断。

2007年时,迅雷的用户量已经突破了4亿大关,当时有分析师将迅雷的估值定为30亿美元。

迅雷前CEO邹胜龙:看透了互联网,也终于“得偿所愿”

然而,直到2014迅雷上市,其巅峰市值也不过十亿左右。

在邹胜龙"退居二线"的那一年,迅雷的市值甚至不足三亿。

如今,迅雷的市值也不过2.4亿左右。

与其曾经辉煌的4亿用户量相比,迅雷目前的处境可以说极为尴尬。

3

身为迅雷CEO的邹胜龙其实很清楚市场的发展方向,早在2009年时,邹胜龙就曾经在演讲中提到:

"在这么互联网成长、快速发展背景后边,是什么真正驱动互联网发展?

我想有三项东西,一个是互联网在线视频、还有网络上网络游戏、以及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真正推动中国互联网高速成长。"

迅雷前CEO邹胜龙:看透了互联网,也终于“得偿所愿”

而在那次演讲中,邹胜龙着重提及了互联网在线视频,众所周知,网络游戏一直都是腾讯的主要盈利,尽管近几年所占比重下降,但依然高于三分之一,而电子商务更不必说,即便已经有了巨头阿里,但诸如拼多多等平台依旧能后趁势崛起。

尽管手握4亿用户,但迅雷在视频行业的发展并不顺利,恰恰相反,过多的广告、以损害用户体验为手段的营销模式都使迅雷的用户产生了反感。

更关键的问题是,邹胜龙并没有"坚持"下去,在接连几次业务都未成功扩展的情况下,邹胜龙又将目光投向了即将来到的大数据时代——是的,手握4亿用户的迅雷,毫无疑问拥有在大数据、云计算方面掺一脚的资格。

当邹胜龙决心进军大数据的时候,爱奇艺、优酷土豆、bilibili等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却步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再然后,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浪潮中,短视频快手、抖音的兴起。

而至今为止,迅雷的云计算业务也并未发展起来。

有网友这样评价迅雷:

"迅雷真的是一家十分神奇的公司,他几乎完美的错过了互联网浪潮里每一班车,什么都想做,可是什么都慢一步或快一步,什么都没做好。"

迅雷前CEO邹胜龙:看透了互联网,也终于“得偿所愿”

2012年时,迅雷公司的墙上有一块KT板,上面写着关于关于迅雷这家公司的未来愿景:

"10亿下载终端——1千万付费用户——100亿收益,用科技、文化打造中国最大的数字发行网络。"

五年前,为自己订下"45岁门槛"的邹胜龙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竟会在五年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