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房价之谜~

上海目前的新房定价,都要遵循政府的指导价,不能高,但也不能低。比如比较有特点的大虹桥范围内新房,不管是不是地王盘,均价基本都在5.8万/平之内,不能高出这个范围。

不过也有个别区域的定价没有遵循上述的指导定价,因此价格比较混乱,比如上海北部区域 - 宝山

1

在聊宝山区域的房价前,势必要进行一番土地分析。

我们把2016年至今,宝山区的所有含宅土地做下统计,能够发现,宝山区的土地价格非常混乱。

宝山房价之谜~

2016年顾村出现两个地王,一个是信达地王,楼板价3.6万/平,即如今将要入市的信达泰禾上城院子;一个是建发+中粮+首开地王,楼板价5.3万/平,就是即将入市的央玺。

时间推移到2018以及2019年初,同样在顾村板块,大华和上实分别拿下6幅含宅土地,最高楼板价3万/平出头最低楼板价2.1万/平

两年多的时间,土地价格不升反降,那么在这些地王上面建造的商品房价格将何去何从?

除了顾村区域,宝山北部的罗泾、罗店两个板块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17年初世茂拿下罗泾宅地,楼板价2.34万/平,该幅土地再往北就要出上海了,而更靠近市区以及更靠近7号线美兰湖站的罗泾板块,最高楼板价2万/平多一点,试问罗泾的新房如何卖?

2

房价虽然不能用土地成本来衡量,但其售价多少都会受到土地影响,这点毋庸置疑。其实开发商在新房的定价上,也都会参考当时的土地成本,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央玺至今都没有开盘的原因,本质上就是与政府“磨价格”。

宝山区目前在售的新房(公寓,别墅除外)项目大概有10个左右,另有4个即将入市,如下图:

宝山房价之谜~

首先来看,在售盘中,所有新房价格均未破6万,可以说,6万是宝山区新房的“顶”,未来能否破6,要看地王盘了。

宝山区的定价混乱,其实就是地王盘从中搅局,又或者说,某些盘的定价略偏低

比如区位最好、靠近中环的大华碧云天,售价5.5万/平;如果该区域属于市区中的任意一区,想必售价都不会如此。

再比如宝山区的“亲儿子”淞宝区域的上海长滩,售价5.5万/平,宝山区的“天之骄子”,售价也不是很高。

因此这样的盘一入市,总能得到热销。

再看搅局盘雍和府,它就是2017年世茂以2.34万/平的楼板价拿下的罗泾地王盘。

去年开盘时,售价3.8万/平,再看区域,属于宝山最北端,地段上已经没有太多优势。与其同区域的另三盘云麓之城、招商主城、万科启宸,虽然地段也不算理想,但相比雍和府已经好过许多,三盘的售价分别是3.8万/平、3.5万/平、3.6万/平。

售价与雍和府持平或略低,那么购房者为何还要舍近求远来买雍和府?

其结果就是雍和府的去化异常艰难,期间还推出过买房送车、买房送首付等优惠措施。

宝山房价之谜~

去年雍和府买房送宝马资料图

若再从大范围来看,罗泾、罗店板块的这几盘售价也与更靠近市区的顾村新房相差无几

去年,顾村板块开盘的两个新房项目金地天地云墅以及中国铁建青秀城,售价都在3.8-3.9万/平,显然,相同的价格下,地段好的更占优势。

因此,顾村两盘入市后,基本售完,而罗泾、罗店板块的新房就要比顾村这两盘去化要相对缓慢一些,如果你是宝山区域的准购房者,你会如何选?

如果上面的例子不具代表性,那么央玺,这个“王中王”一定具有代表性,它的出现,为宝山区域的房价蒙上一层纱,至今扑朔迷离。

论地段,央玺比不过大华碧云天、上海长滩;同一地段中,比央玺更贴近市区的中环国际公寓均价也只有5.6万/平,那么央玺要卖多少价格?

前不久,流传过央玺即将入市的消息,按照总价来看,单价确实6字头。

宝山房价之谜~

如此,这个厦门国企在上海宝山踩的这个坑,不知道宝山要如何来填平。

如果真的要破6万,央玺只剩产品溢价一条路,这条路走好了,就是从此在上海滩扬名,但面对早已阅尽千帆的购房者,显然不会这么简单。

同时,对于地段更优质的项目,他们的价格体系又会不会因此产生变化?

3

不仅仅是上述两个例子,杨行有着上海1号线的支撑,房价也还在4字头,比如万业紫辰苑,再比如万科去年拿的地万科四季都会也即将开门迎客了,楼板价也只有2.1万/平,售价4万也不是不可能,那么宝山北面的罗店、罗泾新房又将如何卖?

一位上海土地研究方面的业内人士称:“客户对宝山的认可度基本是大场、顾村、杨行等板块,对罗店、罗泾板块的认可度并不高,但是这儿的地价已经涨上来了,再传导到房价,所以这里的几个盘去化比较困难,只能保本或低价出售,这种情况在上海不少远郊地区都或多或少有这种现象

。”

同时她有补充道:“至于央玺、信达地王,都是受到土拍政策调整影响比较大的项目,只能暗亏吃进,目前外部配套短期内没有大的进展,项目只能依靠产品来拉高溢价,但面对越来越精明的购房者,如果没有真正好的产品,恐怕也很难被市场轻易接受;或许等到前面的这些低价房售卖完成后,再由后入市的项目决定市场价格。”

可以看出,宝山区的房价体系出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同地段房价价差可能很大,一个是不同地段价格又趋近相同。

当然,政府与房企都有各自的考量,但能拿到多少价格和能卖到多少价格是两码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