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於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以下這3句話希望家長們能夠謹記。

1、用心做父母與孩子同成長

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單靠教師和學校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須重視家庭教育,必須提升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

做父母的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學會循序漸進,因勢利導。

父母們要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與孩子相處,學會溝通,或許這樣會有不同的效果。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2、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見到孩子也就見到了自己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父母以身作則的品德教育,是孩子健全人格塑造的重要環節,父母的修養,就是孩子的教養。

教育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想要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3、孩子能否成才,決定權在父母身上

有研究顯示:一個人能不能取得成就,只有20%取決於學校、社會等的影響,而80%取決於父母的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人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董卿曾說,“你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只要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就可以了。”

董卿無時無刻都想著把身上優秀的品質傳給孩子,而這種不斷自我成長的品質,就是她能給孩子最大的財富。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其實董卿能有今天的成績,也取決於父母對她的教育。

她的父母都畢業於復旦大學,兩個人也非常熱愛閱讀,所以讓她養成了熱愛讀書的習慣。

她的詩詞修養從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培養了,所以如今的她能給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才女。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都有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從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過程來看,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最早、最長、影響最深的。

優秀孩子的背後,是父母成功的教育,想要孩子成才,先去做合格的父母。

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焦點訪談》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奧數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蹟。他家裡極窮,考取了重點中學,卻沒有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學還沒有工作呢,更何況你能不能考上大學還不知道。

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裡唯一的一頭驢賣了。孩子在中學裡是唯一一位連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這樣來說孩子全靠自己了吧?

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但她卻讓自己的孩子在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夠做到呢?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老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有意或無意培養出來的。其實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是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

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製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

當務之急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關於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的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來適應。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閒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閒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願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後、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盪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於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實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有道理的孩子並不一定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裡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的最差的。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至於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父母們不願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主人公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這種“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裡。

讓孩子養成大胸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德國人不僅踢足球非常了得!人家的媽媽也堪稱一流!德國人的嚴謹有目共睹,如此強大的民族,從何而來?

答案是:教育。

對德國媽媽來說: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規矩大於寵愛,身教重於言教!

十條行為準則

鐵規則1:不要多幫孩子做,而是多讓孩子做

鐵規則2:孩子有十個缺點,父母要為其中五個負責

鐵規則3:教養孩子,父母必須以身作則

鐵規則4:告訴孩子:跌倒了,自己站起來

鐵規則5:不要在孩子心裡埋下暴力的種子

鐵規則6:學習如何爭辯,是成長的第一步

鐵規則7:學習愛與被愛是一種可貴的能力

鐵規則8:讓孩子在碰撞中成長,而不是在呵護中長大

鐵規則9:不以自己的經驗,取代孩子的感受

鐵規則10:教育孩子:社會沒有絕對公平,只有規則與秩序

讓父母受益終身的『規則教育』,看懂這篇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