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債經營到純鹼、粘膠行業領軍企業

——唐山三友集團做實做強做優的路徑解析

从负债经营到纯碱、粘胶行业领军企业

三友集團文化廣場。

1998年成立的唐山三友集團,是一家以基礎化工化纖原材料為主業的國有企業。20多年來,三友集團既不盲目跟風,也不貪大求全,一步一個腳印,專注自己熟悉的產業和相關領域,完全靠自身積累和發展,資產總額、利潤分別增長了11倍、93倍,從“小門小戶”做到了純鹼、粘膠行業領軍。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利潤超20億元,實現了高質量發展良好開局。

“做實體經濟,就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路遙知馬力,我們不是做十年八年,而是做百年企業,就像做人一樣,日久見人心。”這就是唐山三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麼志義的實業情懷。

改革興企、產業為本,這是一條自立自強的艱苦創業之路——

“一撇一捺做人,兩橫一豎幹事。”麼志義始終認為,“創業就是闖業,要有一種精神,沒有精神不行,要有一種勁頭,敢於和困難較勁,敢於和自己較勁。”

1998年,唐山三友集團成立之初,作為核心企業之一的鹼業公司,應收賬款高達6.8億元,賬面資金僅有36萬元,純鹼產品售價下滑到歷史最低谷。而另一家核心企業化纖公司,所有家當就是一條剛剛建成的年產2萬噸粘膠短纖維生產線。集團資產負債率高達72.23%。

一面是負債經營的困頓局面,一面是幾千口人要養家吃飯,如何頂起三友的一片天?“萬事成敗靠自己!”經過兩個月密集走訪調研、座談討論,憑著多年積累的企業管理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麼志義帶領班子迅速拿出了一套科學系統的改革方案。對內,深化勞動、人事、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激發內生動力;對外,實施債轉股,解決生存問題;推進股票上市,解決發展問題。

思路清則方向明。在改革大潮中誕生的三友,註定要在深化改革中迎來新生。

1999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三友集團被列入國家經貿委確定的520家國家重點企業,並通過了第二批債轉股企業審核。

2000年6月,三友集團與中國東方、華融、長城、信達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簽署了債轉股協議,債權轉股權總金額13.2748億元。集團資產負債率從72.23%降到43.35%,每年可減少財務費用8700多萬元,大大增強了生存發展能力。

改革紅利,讓企業如魚得水。積極推進輔業改制、剝離企業辦社會,進一步精幹壯大主業,成立三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積極爭取上市。2003年6月,三友化工在滬市成功上市,首次募集資金6億元。

然而,當初在確定募集資金投向時曾出現過兩難選擇:一種意見是上甲醇項目,因為當時甲醇利潤很高;一種意見是上氯鹼項目,因為氯鹼能與現有的純鹼、化纖(粘膠)形成上下游產業鏈。

“如果決策失誤,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面對不同意見,麼志義請來行業專家反覆論證,從長遠發展角度充分考量,果斷決定:“棄甲醇,上氯鹼。”

2003年,隨著年產10萬噸燒鹼、10萬噸PVC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兩鹼一化”(純鹼、氯鹼、化纖)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初步成型。由於氯鹼公司生產的燒鹼產品是化纖公司的原料,而其生產PVC過程中產生的廢電石渣漿又可以用於純鹼生產,因此,氯鹼被稱為“兩鹼一化”循環經濟的中軸。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定是科學睿智的決策者。在麼志義身上,穩紮穩打作風與開拓創新精神並存。

如果說2003年“上氯鹼”,是循環經濟的奠基之作,那麼,2007年開始建設的年產6萬噸有機硅項目,則是從無機化工向有機化工、從基礎化工向精細化工延伸的關鍵一招。

有機硅新材料屬戰略性新興產業,下游產品豐富、應用廣泛,具有較高附加值。而且氯鹼公司生產的氯化氫產品是有機硅的生產原料之一,有利於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通過實施一系列改擴建工程,目前,三友集團已形成了20萬噸有機硅單體產能,成為北方最大的有機硅生產基地。

產業報國,矢志不渝。如今,作為全國循環經濟工作先進單位,三友集團的“兩鹼一化”循環經濟產業鏈串聯起了9大類150多個品種的產品,每年循環經濟創效7億元。

在三友集團的輻射帶動下,區域協同發展效益顯現。截至目前,曹妃甸區南堡開發區範圍內已建立了“氯氣—四氯化鈦—海綿鈦、燒鹼—粘膠短纖維、氯氣—三氯氫硅—氣相白炭黑、氯氣—有機硅—有機硅下游系列產品”等多條產業鏈,構築了較為完善的海洋化工產業體系。

環保優先,綠色發展,這是一條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艱辛探索之路——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環保優先、綠色發展,是三友集團持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壓艙石”和“指南針”。

三友集團將環保當作“產業”而非“包袱”,通過不斷地資金投入和連續地設施改造,促進廢物多級利用的良性循環,各項環保技術走在了行業前列。國內首創利用海水淡化後的排廢濃海水生產純鹼新工藝,就是一個大手筆。

眾所周知,純鹼是有著百年曆史的傳統產業,生產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原鹽和水。面對日益嚴峻的資源制約和環境承載壓力,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純鹼產業作為海洋化工的重要一環,能否從源頭上找到突破口?三友集團置身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格局下,能否在產業合作上做出新文章?早在2006年,麼志義就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並組建了海水深度利用攻關小組,一邊做好技術儲備,一邊尋求合作項目。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9年,曹妃甸首鋼京唐公司海水淡化一期項目剛剛投產,就遇到了“排廢”的煩惱。由於海水淡化後產生大量含鹽和雜質較高的濃海水,如果直接排海會造成汙染,必須經過工藝處理後達標排放。

而對於三友集團來說,每生產1噸純鹼要消耗原鹽1.5噸左右,且生產過程中還需要將原鹽製成精鹽水。如果將海水淡化後的濃海水直接引入純鹼生產系統,不僅能吃“鹽”,還能補“水”。

兩家一拍即合。2011年底,一條50公里的管線連通了三友和首鋼京唐,濃海水源源不斷地送到純鹼生產現場,每年可節約原鹽60萬噸,節水1000萬立方米。此舉被業內稱為:海水資源梯級利用有了新路徑,純鹼產業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新礦藏。

除此之外,2015年投產的鹼渣製備脫硫劑項目,也為純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鹼渣找到了好歸宿。“我們用廢鹼渣製成的液體鹼渣脫硫劑,在內部熱電廠鍋爐煙氣脫硫上已經成功應用。這項工藝實現了廢鹼渣與鍋爐煙氣的雙向治理,脫硫效率達到98%以上,並且每年可減少幹鹼渣排放7.7萬噸。”三友純鹼公司研發部負責人介紹說。

在三友化纖公司,筆者瞭解到,研發人員針對低濃度、大風量的廢氣治理進行技術攻關,培養出了一種能夠有效消化廢氣的生物菌。這一廢氣生化處理新技術包涵了3項專利,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列入了2018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指導性計劃項目。

在三友氯鹼公司,筆者看到,鹽水源源不斷地被電解分離。這裡以前曾是耗電大戶,可實施“零極距改造”後,用電負荷大大降低,每年節電量相當於12萬千瓦電廠1個多月的運行效果。

在三友硅業公司,該公司的高含氫硅油、高沸硅油等新產品所用的原料,都是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副產物。據瞭解,以前這些副產物只能“貼錢”交給有處理資質的企業進行處理,而現在“變廢為寶”,每月增效上百萬元。

堅持把“保環保”作為底線,做“美麗化工”的忠實踐行者。“十三五”規劃以來,三友集團累計投入20多億元,實施了鹼渣綜合利用等120多個重點項目,努力實現發展零汙染、生產零排放、能源零浪費的目標,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科技強企、實業強國,這是一條自主創新奮發拼搏的艱難突圍之路——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蓬勃發展的中國企業”展區,一張充滿藝術氣息的照片裡,雪白的纖維如瀑布般落下生產線,一位藍衣工人正在生產線上工作。

圖片說明為:唐山三友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粘膠生產核心設備,2018年化纖總產能達到80萬噸,實現20年化纖產能增長39倍的飛躍。

故事,要從1998年講起。為提升我國粘膠短纖維生產及裝備技術水平,一條從奧地利蘭精集團全套引進的年產2萬噸粘膠短纖維生產線在三友集團落戶了。當時,國產最大的粘膠短纖維生產線僅為5000噸,與國際先進水平相距甚遠。然而,這套“洋設備”,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神奇”。

“一方面,外方技術封鎖嚴重。就拿DCS控制系統來說,我們想調整一個閥門的開度,都必須請外方來指導。另一方面,進口備品備件根本用不起,一個小小的墊片,就要6萬元人民幣。”

回想20年前,麼志義十分感慨:落後就要捱打。這條2萬噸生產線,僅進口設備及技術費用就花了4億元,想要生存就必須把核心技術牢牢抓在自己手裡。“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自主創新的道路,先爬、再走、然後跑”,下定了決心,20多名生產技術人員組成攻堅隊,向“洋設備”發起了挑戰。

20年磨一劍,從關鍵備件國產化到整機國產化,再到整條生產線的國產化、大型化、智能化,三友集團成功建設了11條大型生產線,產能由2萬噸增長到了80萬噸。2018年投產的兩條年產10萬噸粘膠短纖維生產線,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生產線。

在大幅提升核心技術裝備的同時,高端產品研發也從未止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我國粘膠行業剛剛起步,只能生產普通粘膠產品的時候,國外已經出現了第二代粘膠纖維——莫代爾纖維,國內許多企業進行攻關,卻始終難以突破。

2003年,有了一定技術儲備後,三友也向莫代爾纖維發起了挑戰。然而誰也沒想到,研發團隊“一個猛子紮下去”就是7年。“當初莫代爾纖維立項時,我們還沒有能力建設自己的試驗線,只能在保定一家企業租了一條試驗線。試驗過程中,不斷湧現出的新問題新瓶頸,讓我們飽嘗了失敗的痛苦,好多次感覺快扛不住了。每當這個時候,麼總就鼓勵大家,放開手腳,不怕失敗,不要有包袱。”回想往事,研發人員刻骨銘心。

2010年,三友莫代爾纖維研發成功,一舉打破國際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隨後,又陸續開發出竹代爾纖維、石墨烯纖維等40多種高端化、差別化產品。今年3月份,第三代再生纖維素纖維——萊賽爾纖維又成功下線了。經過20年不懈追趕,三友終於站在了與世界一流“並跑”的軌道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者的腳步總是與時代同行。

截至目前,三友集團已擁有國家專利325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133項;自主研發的76項新產品填補國內、省內空白;先後參與或主導了22項國標及行標的制定,有力推進了行業技術進步。

今天,站在三友看三友,麼志義喜歡用三個“不”來總結20年的創業發展歷程——不平凡、不簡單、不容易。

站在世界看三友,他說自己心中也有一個夢想——打造百年老店、建設世界一流企業,讓三友事業代代相傳。(文/馮冬玲 圖/陳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