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不用擔心AI搶飯碗,3820萬個新工作將誕生

導讀:一直以來,當人們討論人工智能時,關注的重點往往是人工智能技術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而關於技術如何有助於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很少。其實,除了改變人類日常的衣食住行之外,在農業、水利、能源管理、經濟增長等方面,人工智能同樣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9年4月,微軟和普華永道聯合發佈《人工智能如何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報告。在報告中,普華永道將人工智能定義為“能夠感知環境,思考、學習並採取行動以響應所感知內容及目標的技術集合”。


普華永道:不用擔心AI搶飯碗,3820萬個新工作將誕生 | 寰球智野


普華永道主要聚焦於人工智能如何影響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四大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人工智能技術除了完成日常的自動化任務之外,還能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影響人類決策,甚至能主動採取措施應對突發狀況。

同時,人工智能也可以在環境治理中得到廣泛應用,甚至可以管理環境影響和氣候變化,從而推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應用的一些案例包括: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分佈式能源網、精準農業、環境監測和執法、預測天氣和災害等領域。

另外,雖然人們擔心人工智能將摧毀部分就業機會,但普華永道發佈的報告顯示,人工智能技術同樣可以在全球創造3820萬個全新的崗位,人們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而帶來的失業潮。

人工智能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水利、能源、交通四大領域,人工智能可以借力其在算法、視覺等領域的優勢發揮關鍵作用,提升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比如,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更好地監測和管理環境條件,來提升農作物產量以及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而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電網系統中,則可以更好地管理電力供應需求,並優化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提高電力部門的管理效率。

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通過人工智能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可以保證貨物以及駕駛員更加安全,並營造暢通無阻的交通環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實現更精準的交通預測、實時旅程規劃。


普華永道:不用擔心AI搶飯碗,3820萬個新工作將誕生 | 寰球智野


另外,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水資源的管理、監測層面,可以減少、甚至消除水資源的浪費,減少環境影響,幫助改善全球水資源危機。當然,人工智能還將在其它領域帶來顯著效果,例如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生態系統的保護、空氣汙染監測和預報,以及洪水和風暴等自然災害的預測能力。

人工智能提升環境資源利用率

無獨有偶,上個月,中國政府推出《推動汽車、家電、消費電子產品更新消費及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19-2020年)》徵求意見稿。意見稿中提到,鼓勵開發基於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家電組合產品,促進製造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讓賦能傳統設備智能化的第三方合作平臺的角色越加重要,例如全球化AI+IoT平臺塗鴉智能憑藉IoT OS級別的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可以快速實現一款產品的智能化升級,通過讓冰箱、電視、洗衣機、空調等家電產品變得更加智能化,從而提升產品的使用效率,減少資源浪費。

除了上文普華永道報告中關注的領域之外,人工智能在改善建築環境方面也發揮關鍵的作用。比如,在水泥的生產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與先進的傳感器結合,可以用於預測資產管理,以最大限度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運營和管理。而在鋼鐵的製作過程中,人工智能系統在流程和操作過程中經過試驗和測試,可以補足傳統控制方式的不足,提高效率的同時優化系統操作。

其實,人工智能對於環境中的溫室氣體減排同樣有一定影響,《人工智能如何實現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農業領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可在2030年實現高達1.6億噸二氧化碳減排量,這相當於2030年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的排放量總和。

人工智能需和物聯網 、機器人技術深度融合

“未來,人工智能將有很大的潛力成為經濟增長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 微軟首席環境官盧卡斯·喬帕和普華永道合夥人席琳·赫韋傑總結道。


普華永道:不用擔心AI搶飯碗,3820萬個新工作將誕生 | 寰球智野


但他們也補充說,實現這一結果的前提是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機器人等技術進行深度融合,如果只採用人工智能這一項技術,產業智能化升級的效率反而會降低。他們表示,“我們探索的解決方案不是人工智能獨立行事; 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多種互補技術彙集在一起,包括機器人,物聯網,分佈式能源,電動汽車等等。”

此外,由於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計算能力,這就需要大量的能源才能確保人工智能可以推動全球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北美,歐洲和東亞的發達經濟體從人工智能的應用中受益最多。而人工智能雖釋放了更多高技能崗位,但人類仍需不斷提升工作技能以免被淘汰。

“這一切都意味著我們需要超越技術本身,來思考人工智能對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廣泛影響。”喬帕和赫韋傑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