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多肉植物在國內目前已經火了很長時間了,幾年前多肉可以說是小眾,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玩轉”多肉呢,那麼如何才算真正對這門小學問入了門?作為一個肉齡十年的肉友,還是有很多感觸的,不妨看看下文。

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一、入門

怎樣算入門?這倒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入門這個詞,是無法量化的。養了二十盆算不算入門?養了三十個品種算不算入門?養了一年經歷過春夏秋冬算不算入門?

我的答案是,入門,就看你是養肉,還是買肉。有花友對多肉們鍥而不捨,表現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這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花友級別的評判,一眼看過去的狀態不代表養得好,因為一時的狀態是可以買的。狀態的保持是買不到的。自己養出來的狀態才是水準,買來的狀態就是錢砸出來的。

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二、養肉

有句話叫“萬物生長靠陽光”。我認為這句話裡的陽光是個集合名詞,其含義並不僅僅是陽光,還包括土壤、空氣、水分等環境因素。植物如果長得好,一定是生長在他們覺得最舒適的環境裡。大棚裡的植物為什麼長得好?因為大棚裡的環境好:日照時間長、溼度高、空氣流通、土壤也有專門的配方。

我們養肉,無非是儘量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給植物,日照和空氣流通,該澆水的時候澆水,該保溫的時候保溫。

如果發現自己家裡沒有合適的自然環境,那最好還是放棄養肉。

養肉,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良好的環境。生長,是植物自己的事。提供的環境好了,植物自然會出狀態回報,環境有問題,長殘了是必須的。

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三、澆水

在我看來澆水是最考驗所謂“養功”的事。因為配好土、上完盆,沒啥特殊情況至少一年內總不需要再挖出來,剩下能做的並且能反覆做的事就是澆水。剛入坑的朋友很容易澆水太多把肉澇死,因為手賤。

很多花友會問,怎樣澆水?我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我們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得到植物習性的特徵,大概瞭解該植物喜歡水多還是水少。然後再根據自己養殖的環境,總結出一套屬於自己的養殖經驗,這才是真正有用的。別人的經驗,只在別人的環境下適用,最多有參考價值。如果完全照搬,那也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如何澆水這樣的問題,其實是幾乎不可能回答的。這跟養殖的環境有關,也就是跟多重因素有關。比如用的盆是什麼材質,其透氣性和保水性如何;當地氣溫如何;當地日照情況如何;溼度如何;用的啥泥土,透氣性保水性如何等等。就算能精確提供以上參數,還牽涉到養殖的小環境,主人澆水的習慣,大家對不同詞彙的定義。

所以我覺得確切地講,不該問如何澆水,而是問某種植物對水的需求大概是怎樣的。而回答的人,也當儘量把環境因素講清楚,而不是說一些“這個我每天澆,長得特別好”之類的害人的話。得到答案的人,切忌不經思考就照搬。要考慮自己的養殖環境和對方有什麼不同,然後怎樣將對方的養殖經驗通過變通,變成適合自己的經驗。

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四、目的

有的人養肉,是讓肉舒服,多肉舒服了以後出狀態來回報。有的人養多肉,是讓自己舒服,自己開心,多肉怎麼辦不是那麼重要。

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玩法,關鍵是要清楚自己的目的。我相信要讓自己舒服的人,養不好可以再買;而要讓多肉舒服的人,要學習的東西就很多。

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五、普貨與貴貨

這個本來就沒啥明確界定,對土豪而言,世界上就不存在貴貨。多肉的好壞,不在價格貴賤。只要能養好,普貨一樣美麗。

六、帶苗

俗話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播種是一樣的道理:要發芽容易,把苗帶大難。而且苗的養護在不同階段還會有一定差別,不同物種在特殊時期也會有特別關注(比如生石花蛻皮不能澆水)。

苗要變成成株,只有家裡的條件,就算能長成,狀態也不如買來的。所以選擇買成株或半成株,然後提供儘量好的環境,讓多肉出狀態。這也是一種玩法。

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七、買肉

相信很多花友跟我一樣,最初都是在花鳥市場或者網購買肉,這二者各有千秋,大家根據自己情況會有不同判斷。大棚我也去過,相對而言價格比批發市場貴,但是品相要比批發市場好很多。批發市場適合買普貨,而大棚適合買貴貨。這是我的經驗,可能各地市場情況不同。

資深肉友入坑多肉10年的肺腑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