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五跟進”持續推進產業扶貧

(通訊員 嚴豔)

近年來,武都區緊盯整區脫貧摘帽目標,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產業佈局,不斷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全力推行產業扶貧“五跟進”發展模式,積極引導貧困群眾依靠發展產業實現增收。

一是擴大規模化發展,扶貧資金跟著貧困戶走。武都區精準實施到戶產業項目,在不改變項目資金用途的前提下,按照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的要求,2018年度整合到戶產業扶持資金2.62億元,2019年度安排到戶產業發展資金4107.6萬元,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截至目前,全區種植產業面積達到220餘萬畝,其中花椒種植面積穩定在100萬畝、油橄欖面積47萬畝、中藥材面積20.26萬畝、核桃面積56.98萬畝,葡萄、桃、櫻桃等林果產業3.32萬畝。全區特色產業基本實現適生區全覆蓋和貧困戶全覆蓋,對接“一戶一策”產業發展計劃,確保每戶都有一個致富產業,實現了“家家有主業、戶戶能增收”。

二是加快組織化進程,貧困群眾跟著合作社走。武都區積極引導貧困戶與合作社簽訂協議,採取流轉土地、吸納生產資料、扶貧貸款入股等方式,讓貧困戶直接參與到產業發展的各環節,實現分紅增收、多渠道增收。截至目前,全區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4822個,輻射帶動農戶81919戶,貧困村有帶貧能力的合作社625個,借鑑“宕昌模式”創建股份制合作聯合社7個,合併重組合作社36個,帶動貧困戶18818戶,實現了貧困村合作社全覆蓋、貧困戶入社率全覆蓋。通過“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的帶貧模式,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4830元,充分發揮了合作社在助推產業扶貧中的紐帶橋樑作用。

三是堅持科學化發展,合作社跟著扶貧車間走。武都區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助推扶貧”的思路,凝聚政府、市場、企業、群眾多方合力,藉助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已有產業基礎,通過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創新以“企業+車間+貧困戶”、“企業+訂單+貧困戶”的發展模式,鼓勵引導各類經濟組織興辦居家式、廠房式、合作社式、“互聯網+”式“扶貧車間”,使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讓貧困群眾“足不出戶、就地致富”,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運營“扶貧車間”18家,吸納貧困戶就業660人,貧困群眾人均增收1500元。

四是推進集約化發展,扶貧車間跟著龍頭企業走。武都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市場、人才、信息、技術等優勢,不斷延伸產業鏈條,堅持全產業鏈開發,著力打造優勢品牌,推進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抓好產銷對接,積極引進並培育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幫建扶貧車間,為脫貧攻堅增添“新引擎”。截至目前,全區已發展和引進龍頭企業41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5家,帶動貧困村數150個、合作社389個、貧困戶11247戶。同時組建了武都區豐農富民公司,注入統籌入股分紅到戶資金,採取“五級委託”的方式進行入股分紅,貧困戶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五是側重市場化效應,龍頭企業跟著市場走。武都區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市場營銷體系,主動順應市場需求,持之以恆做好“獨一份”、“特別特”的油橄欖、花椒等農業特色產業和崖蜜、中藥材、小雜糧等短平快產業。目前,全區油橄欖總面積達47萬畝,建成了大灣溝、將軍石高標準國有示範園,國家級龍頭企業祥宇油橄欖榮獲以色列“2018年特拉橄欖油大賽”金獎,省級龍頭企業田園油橄欖榮獲國際橄欖油最高獎項—馬里奧·索利納斯獎;花椒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建成萬畝花椒基地8處,千畝花椒示範基地108個,產量、上市量決定著全國花椒市場的供求關係和價格導向。同時,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建成綜合農產品交易中心1個、“區電商扶貧服務中心”1處、網貨展銷平臺1處、供應分銷平臺8處,網店1887家,線上入駐“1688網店”73家,共帶動貧困群眾5387戶22625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