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腳醫生”到“主任醫師” 一家三代從醫見證醫學進步

2019-05-09 10:00 | 浙中新報

从“赤脚医生”到“主任医师” 一家三代从医见证医学进步

今年“五一”小長假,在義烏城西街道七一村,76歲的何燊忙著給一名慕名而來的腹外疝(小腸氣)患者開藥,兒子何江和媳婦則在院子裡給村民義診。此時,明媚的陽光灑落在每個角落,每處場景都像是一幅畫。

送走病人,何燊開始和記者閒聊起來。他說,自己走這條路,都是受母親張金英的薰陶。

張金英:主動當赤腳醫生,揹著藥箱登門問診

張金英是義烏農村最早的一批衛生技術人員,不僅肩負著城西街道七一村村民的看病任務,還要負責當時東河鄉鄰近村落的“接生婆”工作。

“她是1922年出生的,前年離世,享年95歲。可以說,七一村及臨近各村現年40歲到60歲的村民,都是她接生的。”說起母親,何燊倍感自豪,母親不僅脾氣好、態度好、技能好,而且從醫50多年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堪稱“醫學奇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義烏醫療條件差,各鄉衛生所條件更差,農村醫療室的條件就更不要說了。”何燊至今還清楚記得,那時村裡有個人患闌尾炎急需手術,可當時義烏醫療條件最好的“義烏人民醫院”卻沒人敢開刀。“現在,義烏所有的鎮(街)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有醫生能做這個手術了。”

何燊介紹,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義烏開始推行赤腳醫生制度,略懂醫術的張金英主動請纓,到當時的義烏城陽醫院接受短期培訓後,成了東河鄉七一村的赤腳醫生。“當赤腳醫生很辛苦,白天要參加生產隊勞動,夜晚還要挑燈自學醫學知識。由於貧窮落後,當時醫療設備十分簡陋,除了一個藥箱,幾片普通的藥片、一支針筒、一瓶消毒藥水、一把剪刀、一個鑷子、幾塊紗布,別的就少得可憐。”

“我母親是個非常實在的人,在當地人緣極好,服務態度特別好。她常揹著一個印有紅十字的藥箱,挨家挨戶走訪群眾,村民們都很敬重她,認為她是村裡的大知識分子,是救命恩人。”何燊回憶說,母親是個稱職的赤腳醫生,不管深夜還是風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來叫,她就會赴診。自己治得了就一心一意盡力治,治不了就建議送醫院治,有時還親自陪同前往。

何燊:從醫50年,還奮戰在治病救人第一線

1964年,何燊從義烏中學畢業後考入浙江醫科大學(現為浙江大學醫學院)。“在醫科大學學了5年,畢業後被派到部隊醫院鍛鍊了17個月,然後被分配到磐安縣大盤區衛生院當外科醫生。村裡人都知道我在磐安上班,會動手術,而當時義烏醫院能動手術的醫生幾乎沒有,所以經常有義烏人來磐安找我看病、動手術。”何燊說,1976年,他從磐安調到東陽(縣)人民醫院後,找他看病的義烏人就更多了。

“東陽人民醫院的外科就是我主要參與並見證著發展起來的,當時義烏、磐安的很多外科手術,都請我來主刀。”2004年,何燊退休後被東陽人民醫院返聘,一直任普外科主任至今,在民間享有“何一刀”之美譽。因技術過硬,服務態度好,何燊曾被衛生部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87年)。

“母親生前常常囑咐我,給人看病是個良心買賣,可別坑人,能讓人少花錢的就少花錢,治不了的別給耽誤了。”何燊說,受母親影響,他從小就立志做一名有德、有志、有愛心、不坑人、不害人、不忽悠人、不糊弄人的好醫生。從醫50年來,他看病的原則是,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小針就不打吊針。從接診開始一直負責到病人出院,已經成了他的習慣。為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為更多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76歲的他依然奮戰在治病救人第一線。

“我雖長期在東陽工作,但對義烏醫學的發展很清楚。自改革開放以來,義烏的醫學發展真的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尤其是近幾年來的跨越式發展,讓義烏醫學成了浙中地區各縣(市、區)的標杆。”何燊最擅長的是醫治肝膽類疾病和肝膽外科手術,他說,以前經常受邀回義烏各大醫院當專家、做“主刀”,現在義烏各大醫院出類拔萃的肝膽外科手術醫生已大有人在。“作為一名義烏人,我很為家鄉醫學的快速進步感到興奮與自豪。”

何江:再難的手術也不用跑杭州上海大醫院了

“現在,義烏各醫療單位發展很快,潛力巨大,醫療體制改革力度也大,全國各地很多好醫生都喜歡往義烏跑。”何江接過父親何燊的話茬,對義烏醫學的發展和成就讚不絕口。

何江畢業於溫州醫學院(現為溫州醫科大學),1994年參加工作,2012年評為主任醫師。2016年3月,他和妻子(主任技師)從東陽市人民醫院派遣至義烏天祥東方醫院工作。“我剛大學畢業那幾年,義烏各大醫院還開展不了疑難複雜的大手術,病人要往杭州、上海的大醫院跑。現在別說一般的手術,就連最難做的心肺大手術,義烏已有5家醫院能開展了。”何江舉例說,像其所在的天祥東方醫院,目前已有19個專家工作室(骨科還有院士工作室),全國各地名醫會聚,再難的手術也能在義烏完成。“哪怕是風險極高的手術,就算醫院專家一時還把控不住,我們也可以把全國最好的醫生請過來,在義烏動手術。”

談及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何江說,在父親的悉心培養下,他不僅傳承了治病方法,更傳承了醫生精神。“父親常常說一句話:醫生,就是8小時工作制,24小時責任制。現在,我把這句話保持得很好,無論何時,我的病人出問題,我就要在身邊。”

如今,何江已成長為天祥醫療東方醫院普外科主任、肝膽外科主任,是浙江省醫學會ERCP學組委員,義烏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委員,溫州醫科大學兼職教授。從醫20多年,何江一直工作在臨床醫療一線,目前領導著天祥東方醫院最大的普外科和肝膽外科,還是該院東十二外科病區的病區主任。在何江及其團隊的努力下,膽石病這一義烏區域高發的病症有了更精準、更專業的治療方式,其技術水平得到國內同行的廣泛認可。去年9月,天祥東方醫院成為中國膽石病防治專科醫聯體(聯盟)會員單位,何江被聘為中國膽石病防治專科醫聯體(聯盟)第一屆專家委員會委員。

【採訪手記】

義烏需要更多有溫度的名醫

古人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古人還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醫生,自古是一個偉大而崇高的職業。

在義烏,或許還有不少像何江一家的醫生家庭,他們用幾代人的付出,推動著義烏醫療事業發展。從奶奶到爸爸再到他,何江一家三代從醫,他們身上映襯了時代更迭,而在發展變遷之中,唯“醫者仁心”不變。

“當醫生,有汗水,有誤解,有委屈,也有欣慰,但沒有哪個職業能夠如同醫生一般,救人於生死之間。”正如何江所說,醫生每天面對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一個人沒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加重要。治好一個病人,挽救一家子,當醫生雖辛苦但特有成就感,醫生的職業是神聖而光榮的。

期待義烏能出現更多像何江一家幾代人從醫的“醫療世家”,期待更多像何江一家這樣有溫度的名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