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山川網:伴隨著國家發改委4月份《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的發佈,中國城市進一步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的意向,已經十分明顯: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這份報告在剛推出的時候,我們也進行過相關的介紹與解讀。大家共同的觀點,接下來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的“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是受此文件影響最大的城市群體。

而最受年輕人關注的新一線城市,事實上多數都集中在報告中提到的“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Ⅰ型大城市”區間(部分級別還要更高),也就是接下來會全面放寬落戶條件,但是卻不會像上面的Ⅱ型大城市一樣不設置任何門檻。

那麼,這些城市的落戶門檻,究竟是什麼呢?


全國主要城市人口政策門檻回顧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在過去的兩到三年時間裡,全國多座城市密集出臺了大量落戶新政。部分熱門城市,甚至平均每過幾個月,就會更新一次落戶政策,進一步加碼人口吸引力度。我們不妨現在看看這些城市的落戶的門檻要求——

南京:研究生以上學歷,年齡不限;本科學歷,40週歲以下;新政有效期延長至2020年2月29日。

成都:45週歲以下的本科學習或國外學歷,符合條件的技能型人才可落戶。

杭州:專科以上,在杭工作並繳納社保可落戶(原政策為本科45週歲以下,專科35週歲以下)。

西安:本科(含)以上學歷,年齡不限;本科(不含)以下學歷,年齡放寬到45歲(含)以下。

蘭州:中專以上學歷或相應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國內在校的大中專院校學生,均可落戶。

由於已經出臺人才落戶新政的城市較多,所以我這裡不再一一列舉,大家可以看看下圖中這份由21財經整理的不完全列表(部分城市政策變化較快,僅供參考):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圖片來源丨21數據新聞研究室


縱觀幾十座城市,尤其是熱門城市的落戶新政。我們能夠發現的其設定門檻的最大共性有兩點——其一是學歷,其二是年齡。而且,兩種門檻往往組合使用,比如研究生學歷不限年齡,本科學歷截至多少歲,專科學歷截至多少歲。

為什麼城市的落戶政策要以學歷為門檻,而且現階段大家眼中的熱門城市,普遍喜歡用本科學歷來作為重要的“人才”與“人口”的分界線呢?

今天,我們不妨就來一起看看當下中國各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情況。瞭解一下,中國大學以上學歷人口的佔比。


2017年中國各省受教育情況抽樣調查數據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在國家統計局官網公開的《中國統計年鑑2018》中,有對2017年中國分地區受教育程度人口的相關統計。統計通過抽樣調查的方式,共計對全國內地的31個省級行政區的1063758個樣本,進行了受教育程度的抽樣調查,抽樣比為0.824‰。

應該說,這是目前市面上能夠找到的最官方,時效性最強的一份中國分區域受教育程度數據。經過重新整理,我將各教育階段的人數換算成了百分比,由此更加方便大家瞭解。

在1063758個樣本(6歲及以上)中,未上過學人口比例為5.3%,小學學歷人口比例為25.2%,初中學歷人口比例為38.1%,高中學歷人口比例為13.1%,中職學歷人口比例為4.4%,大學專科學歷人口比例為7.4%,大學本科學歷人口比例為5.9%,研究生學歷人口比例為0.6%。

在不久之前網絡上曾經有過一段關於中國本科以上人口比例的大討論。這份數據,事實上正好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答案——截至2017年,中國整體的本科率僅有5.9%;如果算上研究生,這一比例可以進一步上升到6.5%。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可能有朋友會發現,為什麼在國家統計局推出的這份年鑑中,學歷的最高一階就是到研究生,而沒有進一步再統計博士生的數量的。

原因其實並不難理解,相比全國和各省整體人口體量,博士生的佔比非常之低,屬於絕對意義上的小概率樣本。

這一點,我們從上表中的各省研究生佔比情況也可以看出端倪。除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研究生佔比超過了1%外,其餘各省研究生存量佔比都還在千分之幾的區間。

而相比研究生,博士生的數量還要進一步大打折扣,所以最終的統計中就並未再對博士生進行統計。


各省專科、本科、研究生佔比情況對比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對於統計局的這份年鑑數據,我想多數人最為關心的,還是中國和各主要省份大學學歷以上人口的佔比情況。

畢竟打開各家的招聘網站,隨意一刷,絕大多數的企業招聘學歷要求,動輒就要本科以上。一些行業中的頭部企業,更是把985/211的“學歷歧視”直接寫到了招聘信息之中。這似乎也給了很多年輕人一種錯覺——中國的大學教育,是不是已經普及到如此的地步了呢?

一方面,我們要看到中國的高考錄取率的確是在連年上升。對於廣大的95後和00後而言,大學教育的確扮演角色越來越趨向於全民素質教育。

但另一方面,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的是:每年參加高考的學生總量和中國全國的人口總量。換句話說,雖然現在上大學越來越容易了,但是曾經那批因為種種原因,沒能進入大學,如今已是中年、老年的國人,才是當下中國人口中的大多數。

為了方便大家查看數據,我將上文中的完整表格的分類,進一步壓縮至小學以下、中學、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合併結果如下——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如果我們再將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和研究生三檔合併為“大學以上”檔,大家或許能夠對各省整體的受高等教育情況加深瞭解。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從全國情況看,截至2017年,全國人口中大學以上學歷佔比,也還僅有13.9%。而同期小學以下學歷人口占比超過30%,中學學歷人口占比也超過55%。

中國的大學教育,顯然任重道遠。而且由於目前中國大學教育過度集中於統考模式,對於社會人口的再教育情況還十分初級,遠不能與存量的大學教育需求相匹配。

而分區域來看,全國七大行政區的大學以上(專/本/研究生)人口占比情況分別是:華北18.6%,東北15.32%,華東14.7%,華中11.6%,華南12.16%,西南10.39%,西北15.39%。

大家可以發現,大學以上人口占比情況,與各區域當下階段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並沒有呈現出絕對的正相關情況。

華北地區的大學學歷以上人口占比情況十分突出,首先是坐擁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的華北,在教育資源和就業資源上都優勢明顯,所以無論是本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還是對全國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度上,都表現十分突出。

東北、西北雖然現階段在經濟表現上略顯不足,但是作為建國初期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兩大區域在高校教育資源上事實上比不少南方地區均存在一定優勢。尤其是西北地區部分地廣人稀的省份,在高考難度上要明顯低於東部地區的高考大省。

與之相反的,顯然就是華中、華南和西南板塊。雖然近些年來,三地分別以武漢/長沙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在區域經濟發展上表現突出。但是相較於當地的人口體量,無論是高校數量還是質量,事實上都還存在一些明顯的供不應求。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對於現階段中國各區域高等教育情況影響最大的幾個因素:

首先是高校資源,由於中國長期實行教育資源與居民戶籍相綁定的制度,這就造成了教育資源大市大省的區域居民受高等教育發展情況明顯較為突出和領先。

其次當然就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大學生畢業之後就是就業,如果大學所在地無法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畢業生還是會轉向其他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進而提升對應地區的高學歷人口比例。

其三,區域的人口總量事實上也高度影響區域受高等教育人口的佔比。比如西北省份的教育水平顯然未必就會領先中部省份多少,但是由於西北省份的地廣人稀,使得當地的大學錄取比就要明顯高於中部地區。


中國各省大學人口占比排名情況

截至2017年,中國整體大學學歷以上(專科/本科/研究生)人口占比為13.9%,本科學歷以上(本科/研究生)人口占比為6.5%。

但是,就和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樣,各省的具體情況,同樣也是差別巨大的。

我們就以全國整體大學學歷以上人口占比13.9%作為參考值,同期全國在此之上的省級行政區共計15個,在此之下的省級行政區則有16個,基本上是對半開的。

雖然全國大學學歷人口占比均值還僅有13.9%,但是同期坐擁中國最突出教育資源的京、滬、津三大直轄市,各自的大學學歷以上人口占比卻分別達到了47.6%、34.0%和28.9%。讓我們不得不感慨,身為教育資源傾斜區居民的滿滿幸福感。

而緊隨三大之下市之後的,並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經濟最發達省份粵、蘇、浙。而是中國北方邊疆省份內蒙古和新疆,龐大的省域面積,同比並不算太多的人口體量,再加之少數民族政策扶持,都使得兩省在大學學歷人口的擁有比例上頗為突出。

而人口稠密的東中部省份如山東、四川、河南,則紛紛在之大學學歷人口占比數據上劣勢明顯。

時間原因,這裡不再逐一介紹所有省份。具體表格如下,大家可以從表格數據中直觀看到差別。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通過以上的討論,事實上我們可以得出幾個比較有價值的結論:

其一,中國各省各市正在實行的各類落戶新政,未來只會越來越開放,而並不會開倒車。

原因首先是中國的戶籍制度作為特殊時代下的特殊產物,已經明顯落後於當下經濟階段的需求,全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是大勢所趨;其次是結合目前中國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的大背景,大量的規模以上城市對於人口的渴望十分突出。

所以大家大可不必認為目前各大中城市正在實行的落戶政策是“投機政策”,開放之後就會迅速停止。恰恰相反,不少已經出臺落戶政策的城市,無法達到預期的落戶效果,恐怕才是各地接下來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其二,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階段全面從勞動密集型轉向知識密集型,區域受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明顯落後於全國均值的省份,事實上應該有足夠的警醒了。

廣西,經濟發展水平與所處區位明顯不匹配的省份;江西,經濟發展水平與省域人口總量明顯不匹配的省份。相比中國西北、西南地區的諸多省份,廣西、江西事實上目前經濟發展狀態是需要深刻做反省的。

結合上表中中國各省的大學學歷人口占比,廣西與江西兩省的情況應該說也頗顯嚴峻(經濟發展並非西藏定位,這裡可以跳過)。兩省的大學以上學歷人口占比分別為7.7%和8.4%,本科以上學歷人口占比更是低至了2.7%和3.0%,兩項數據均只有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為什麼窮?因為思想不夠開放。

為什麼思想不夠開放?因為教育水平落後。

這恐怕才是中國很多經濟落後地區的病根所在。

因為各種各樣不同的原因,大學學歷以上人口占比低於全國均值的經濟大省大市,數量很多,其中就包括重慶、山東、湖南、四川、安徽、河南等近些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

要特別提醒以上省份,尤其是省份的代表型城市,靠清楚看到自己現階段人才方面的短板。下雨天,沒傘的孩子要努力奔跑。要不然,這個差距未來還會越拉越大。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在本文結束之前,我想再多和大家多聊一個話題:為什麼在已經出臺人口落戶新政的國內主要城市中,石家莊的落戶政策是最為寬鬆的?

在2019年3月18日,石家莊市公安局研究出臺了 《關於全面放開我市城鎮落戶限制的實施意見》,取消在城區、城鎮落戶“穩定住所、穩定就業”遷入條件限制,在石家莊市全面放開城區、城鎮落戶,群眾僅憑居民身份證、戶口簿就可向落戶地派出所申請戶口遷入市區、縣(市)城區和建制鎮,配偶、子女、雙方父母戶口可一併隨遷。

作為東部省份省會城市,石家莊在經濟發展與城市資源上的短板有多明顯,在先前的《石家莊終推“零門檻”落戶:在京津冀城市群,石家莊到底有多難?》一文中我曾進行過介紹。而今天我想講的是,石家莊為什麼在開放落戶政策這件事情上,這麼徹底。

首先當然是石家莊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的處境十分艱難,與兩大直轄市北京、天津爭,並不現實;同時連帶著整個冀北地區,基本都不在石家莊的輻射範圍。

其次是受限於歷史發展和產業結構,石家莊雖然在全市常住人口上名列全國城市前茅(2018年1095.16萬人),但是在城區常住人口情況上卻劣勢明顯(2017年約282.17萬人)。石家莊,迫切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大城區人口規模和提升城鎮化水平。

石家莊不是網絡上最受年輕人的新一線城市,甚至按照目前的經濟體量連強二線城市的門檻也還有些勉強,這就決定了石家莊沒辦法在落戶政策上正面與南京、杭州、武漢、成都等城市正面對標。

而一直拖到2019年春季落戶新政才姍姍來遲的石家莊,更是在政策時間上完整錯失了全國人才爭奪戰的第一個黃金參戰期。以上,都是共同把石家莊推向了“全面開放落戶”的先決條件。

但除此之外,石家莊之所以沒有像其他城市一樣設定落戶人口的學歷門檻,還和石家莊想要吸引落戶的目標人群高度相關。相比一眾新一線城市作為區域經濟強市,輻射範圍較大。石家莊的吸引力,主要集中在本市郊區和少數冀南地區城市,對於外省人口幾乎不具備吸引力。

而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18》中對於河北省人口受教育情況的抽樣調查顯示:2017年河北省大學以上(含專科/本科/研究生)人口占比10%,明顯低於同期全國13.9%的均值;本科以上(含本科/研究生)人口占比更是低至3.9%,大幅落後於全國6.5%的同期均值,位於全國省級行政區的最低區間。

換而言之,並不是石家莊不想吸引更多的大學生落戶,而是依照石家莊自身的實際情況,出臺政策的滯後和目標群體的受教育平均程度,再設定落戶學歷門檻,無異於使石家莊走上“無人可落”的程度。

最後,附上相較完整版的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2018》關於各省人口受教育情況抽樣調查的相關數據,方便大家進行查閱。


中國31省份,大學(專/本/研究生)學歷人口占比排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