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只是想唤醒一段已经沉睡多年的历史,只是想重现那些轮廓已经模糊了的身影。在民国扬州浩如烟海的史料里,曾经有过那样的一群人,曾经有那样的一些往事......

——题记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震惊世界的武昌起义爆发,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消息传遍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前后不到六十天时间,真可谓推枯拉朽。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在苏州,江苏巡抚程德全,以其军政一把手的地位,既为保住自己的爵位,也为保境安民,经过一阵观望周旋之后,最终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除下自已头上的顶戴花翎、脱去朝服补子,搬掉巡抚衝门的三块瓦檐,宜布苏州脱离满清朝庭,“光复”成功。程德全是江苏政坛上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人,他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变成中华民国江苏都督府都督。

辛亥革命后,江苏政局群雄纷起。全省出现了三个军政府,即:苏州、上海、清江;还有两个军政分府,即:扬州和常州,再加上黄兴管辖的南京留守府。江苏成为都督最多的一个省。有宁军都督、苏军都督、泊军都督、镇军都督、扬军都督、江北都督等等。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那么,古城扬州是如何“光复”的呢?

当时,清朝在扬州的统治机构已处于崩溃的边缘。两淮盐运使增厚、扬州知府嵩峋都是满族人,他们恐惧于革命风暴,随时准备逃命。扬州所属江都、甘泉两县的官员,也在安排后路。那时,扬州有少数旅外的学生,受革命影响,回到扬州准备起事。然而,他们不是发动群众,而是求助于绅商,而乡绅和巨商们则另有打算。

扬州是淮盐集散地,也是盐商的聚居区。封建性的盐商在扬州势力很大,恶霸、豪绅多半同盐商相勾结。天下大乱之时,盐商们当然不想扬州大乱,不想丢掉他们的豪宅、钱庄、当铺。革命洪流席卷而来,使他们惶惶不安。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当时,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扬州来之后,盐商周扶九、萧云谱和豪钟方尔咸、周树年等人,加紧活动。他们紧锣密鼓地策划,想让扬州也走“和平光复”的路子,维持旧次序,使他们的利益不受损害。

当一江之隔的镇江光复后,他们便成立了自卫团,团长由商会会长周树年担任。自卫团将扬州分为二十四个区,每户各出一人,持灯笼一盏,在夜间巡理。方尔咸等又向旗人游说,要他们交出政权,以防止地方“民变”。

知府嵩峋见大势已去,无奈表示同意。而两淮盐运使增厚则不肯交权,他在衙门内架起大炮,以加威助。方尔咸等一面向满清官员游说,一面与已经光复的镇江联系,请求发兵帮助光复扬州。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正当方尔咸等人四出活动之时,一个叫孙天生的人,突然以革命党人的身份出现在扬州。这使方尔咸、周树年等人大为震惊。

这孙天生,原是扬州的一个工匠。因反抗清政府亡命上海,与革命党人接上关系。到扬州后,他立即利用江湖会党关系,暗中与驻扎在南门外静慧寺的旧式绿营军中一个叫李培祖的营长取得联系,鼓动土兵起义。

就在苏州光复后两天,1911年11月7日(阴历九月十七)晚8时,孙天生策马驰入静慧寺兵营驻地,发动定字营四十多名官兵起义。孙天生披着白色洋绸,骑着高头大马,由起义士兵簇拥进人扬州城。

原来气势不凡的两淮盐运使增厚,听说革命党人进了扬州城,慌忙换上便装,越墙跑走。扬州知府则慌忙躲进北门外的天宁寺,并将官印抛入瘦西湖,几天后又跑到百里之外的高邮城。

仅仅几个小时,清朝的扬州地方政权就土崩瓦解了。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孙天生一进城,就下令打开盐运使署的库银,将银钱分给军人和贫民;大清银行也被打开,散银满地,平民百姓纷纷拿取。同时,又下令打开江都、甘泉两县的监狱,释放囚犯。

第二天一早,扬州城大街小巷全挂起了大小不ー的白旗。奉孙天生之命,这些旗帜上还书写了“大汉黄帝纪元元年”的字样,表示对革命党的欢迎。孙天生以扬州军政府都督的名义发布告示,宣布三年不纳粮,诸捐杂税全免,还禁止商人抬高米价、肉价。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由于没有知识界的人参加孙天生领导的革命,所以写告示的是个做古董买卖的小商人。新都督孙天生身缠白绸,骑马巡街,一时间到也威风凛凛。

当晚,孙天生在盐运使署传见方尔咸等绅商代表。传见后,方尔咸等一出院署,立即齐集商会,通宵密议,商量对策。孙天生的行动打乱了豪绅与盐商的部署,他们一面假意同意与孙天生商谈合作之事,一面散布孙天生是“冒充革命党”的流言。

同时,由商会会长周树年出面,邀请在镇江的军阀徐宝山带兵来扬州。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这徐宝山,是江苏镇江人。本是盐枭头目,受清朝招安为军队管带,后升任清巡防帮统。武昌起义爆发后,徐宝山受他的亲威、革命党人李竟成的策动,率部响应革命,参与了光复镇江之役。扬州绅商与徐宝山素有往来,请他来帮助“光复”扬州,也算名正言顺。

而此时的徐宝山,也很想乘革命之机捞个地盘称雄一方。周树年的邀请正合他意。扬州有些地主和商人不信任徐宝山,责问周树年说:“孙天生是假革命,徐宝山是否真革命?”但是,周树年和其他巨绅豪富觉得孙天生比徐老虎更可怕一些,宁愿承认后者是“真革命”。

徐宝山带着一百多人的敢死队从镇江渡江而来,从南门钞关登岸,迅速进入扬州城。前后杀死起义军民七十余人。方尔咸、周树年等绅商头目见到“救命菩萨”来了,便在市中心的教场摆接风酒席。

这天,正当绅商们给徐宝山接风之时,恰巧一支小分队拥着孙天生巡街到了教场。当听到方尔咸等人大声诬蔑孙天生是“假革命党”、“冒充革命党”时,孙天生当众愤怒揭露方尔咸、周树年一伙人的两面派嘴脸,揭露他们造谣中伤的阴谋诡计。

徐宝山得知缠白绸、骑大马的就是孙天生时,随即下令开枪。孙天生因寡不敌众,急忙退走。第二天,徐宝山下令关闭城门,搜捕孙天生。孙天生因人告密,被徐宝山捉住。孙天生被捕后,一些随从土兵也就闻风而散了。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11月10日,徐宝山得到镇江都督林述庆承认,宣布成立扬州军政分府,属镇江都督管据。徐宝山成为扬州军政分府的都督,周树年等人筹饷供养他。徐宝山奇取革命果实之后,本想立即将孙天生杀掉。方尔咸等人深知孙天生在扬州得民心,如果在扬州杀掉他,民众会不服。于是便努力动说徐宝山,不能当着扬州人的面杀死孙天生,于是徐宝山只杀了定字营兵变的管带李培祖。

徐宝山逮捕孙天生后,将他押往泰州。想利用他去收复泰州一带的清兵和武器,却遭到孙天生的拒绝。于是,就在从秦州回扬州的路上,将孙天生偷偷杀害了。孙天生被杀时只有二十多岁。

有一首民谣,可以证明扬州人对孙天生的怀念:

“扬州城,新旧十二门。

九月十八日,来了一个孙天生。

敲鼓三更进衙门,库银元宝四下分,

放走监牢众犯人,宣统江山坐不成。”

徐宝山“光复“场州之后,于11月10日下午召集各界在扬州城内的淮南盐运总局开会。宣布设立扬州军政分府,徐宝山为军政长;成立江北民政署,推举李石泉为民政长;成立淮盐科,由方尔咸负责;整理关卡,提高湾头、邵伯关卡的厘金,以增加税收;规定市面上流通币制为龙洋、鹰洋等银币及铜钱和铜元;成立扬州第二军军部,徐宝山兼任军长。

扬州”光复”不久,革命党组织江浙联军攻打南京,徐宝山和李竟成率两千余人攻打浦口,以绝张勋后路。张勋从浦口溃败时,险些落入徐宝山之手。由于徐宝山在攻克南京城的战斗中有功,孙中山、黄兴接见了包括他在内的有功之臣。

此后,徐宝山又“光复”了仪征、泰州、东台、兴化、盐城等地,一时极有声望。民国政府一成立后,孙中山、黄兴联合签名任命徐宝山为国民命军北伐第二军军长,军部设在扬州盐运司衙门(老市政府)。

身兼扬州军政分府军政长和北伐第二军军长的徐宝山,积极拥护孙中山大总统。然而,当1912年春,南北议和,袁世凯窃取政权之后,徐宝山旋即见风使舵,改换门庭,积极投靠袁世凯。他致电袁世凯,说:“军政府与军政分府之设,原为一时之计......谨请率先取消扬州军政分府,以为统一倡。”

徐宝山将辛亥革命的果实拱手相让,这使得袁世凯对他大为赏识。为了笼络人心,袁世凯派心腹携巨款收买革命党人和地方实力人士,遭到拒绝。唯独徐宝山收下25万元贿款。为了表示效忠,徐宝山又将儿子徐尚志送给袁世凯当贴身卫士。实际上袁世凯阴谋称帝的狼子野心日渐暴露,宋教仁被刺后,更激起一批革命党和地方要人的愤怒,纷纷讨伐世凯。孙中山、黄兴决定进行二次革命。

清末民初扬州往事寻踪(6):辛亥革命,扬州历经闹剧般“光复”

此时的徐宝山,闻讯又致电袁世凯:“百万男儿,不难立呼即至。紧要时,当与张勋联为一气。”徐宝山竟然和张勋联手、阻止国民军北上讨衰。袁世凯见到徐宝山的效忠电,特地召徐宝山进京,面授机宜,并加封他为镇淮南军参谋长。

徐宝山和张勋,一个重兵把守江准;一个坐镇徐州等咽喉之地,使得国民军北上讨袁阻力大增。黄兴曾派人劝说徐宝山,要他认清革命形势,加入同盟会。徐宝山根本不予理睬,反而遣责说:“大总统乃一国之君,我等当应听大总统之命令,岂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

鉴于徐宝山执迷不悟,死心塌地追随袁世凯,竭力阻止革命党北上讨袁,革命党决定清除这个心腹之患。陈其美、黄复生等人利用徐宝山酷爱古董的机会,设计花瓶炸弹,将48岁的徐宝山炸死在扬州引市街徐府内。

徐宝山之死,让袁世凯甚为震惊,他命令严拿凶手。同时,又将徐宝山的职务由其弟徐宝珍继任,仍然驻在扬州。

辛亥革命期间,扬州发生的这一场“光复”闹剧,其实与全国各地一样,辛亥革命并没有使这座运河古城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