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如果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會怎樣?

用戶3479289246099


這是二戰的日經話題。


為了斷了各位的念想,看看二戰時期遠東蘇軍的配置


在只計算大口徑迫擊炮的技術上,遠東火炮配置常年保持在1萬門以上。人員常年在一百萬以上,這可是一百萬的蘇軍,另外還有作戰飛機3200架以上,坦克2500輛以上。

諾門罕戰役,雙方一共出動兵力也不過20萬,這對於100萬的蘇軍,算什麼?


對比一下馬來亞戰役


馬來亞戰役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在東南亞打的最好的戰役,整個戰役,日軍出動568架飛機,440們火炮,200輛坦克,這已經是日本拿的出手的最好的東西了。


這是日本97式坦克,57毫米短炮管,僅重15噸,正面裝甲僅為25MM,主武器是57MM九七式炮,這種坦克已經是日本在二戰期間算是很不錯的坦克了,像什麼89式坦克我都沒計算,這種坦克根本沒辦法和蘇聯最主流的T34較量,速度38公里每小時。


就是T34最早起的型號,也配備了76.2MM的主炮,傾斜式裝甲,日本坦克根本打不動T34,而T34對付日軍坦克不費吹灰之力,即便是最早期起的T34坦克也能輕鬆擊毀日軍主力坦克,而且T34坦克速度遠超過日軍坦克。


遠東地區的地形


俄羅斯遠東地區基礎設施極其落後,實際上一直到戰後蘇聯進行了大開發,但是到今天位置,絕大部分地方依然是泥巴路。如果放在二戰,只會更加難走。

這是遠東地區的道路


就這種泥巴地,即便是現在的越野車也非常難開,更不要說二戰期間的日軍。

二戰期間德軍遇到這種泥巴地也是一籌莫展,但是德軍進攻的還是蘇聯的歐洲地區,相對來說算是發展的好了,


而以日本二戰時期的運輸能力,在英帕爾戰役裡面,後勤一塌糊塗,而去遠東又有什麼好結果呢?即便是蘇軍一槍不發,集體後撤,由於食品和油料的壓力,日軍的後勤能輕鬆把日軍給拖垮。

從莫斯科拉個直線距離到遠東地區,打底就是5000公里以上的。


除非日本人瘋了才會打遠東地區的念頭


李建秋的世界


如果日本選擇北上進攻蘇聯,那就意味著日本放棄與美國作戰,而是選擇與德國一道從東、西夾擊蘇聯,這很可能成為壓死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發生不僅蘇聯懸了,整個反法西斯同盟都懸了。

首先說說美國總統羅斯福的觀點,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羅斯福就極力說服國會給予中國援助,當時美國國會大佬們基本看不起中國的,但羅斯福的觀點:中國很弱,但是非常頑強。他在演講中暗示法國是不應該投降的,法國的坦克數量和兵力上都遠超德國,但是法國不會打39天就投降了。而中國不一樣,中國裝備很差但堅持了好幾年將日本80%陸軍、20%的海軍和40%的空軍拖在了中國戰場拔不出來。假設中國投降了怎麼辦?羅斯福的觀點是,日本會整合中國的資源和建立工業,在資源上就不受制與美國了,在太平洋上就有與美國較量的龐大的資本;日本還會組建中日聯軍,會拿下西伯利亞,這樣蘇聯戰場就結束了,歐戰也就結束了;中日聯軍還會翻越喜馬拉雅山脈進攻印度,英國就完了。這樣美國會被趕出太平洋和大西洋。從羅斯福的觀點來說,只要整個西伯利亞被日本佔領,蘇聯是無法扛住兩面夾擊的!


日本在二戰時就有“北上”和“南下”戰略。“北上戰略”就是日本以東北為基地出兵西伯利亞,與盟友德國夾擊蘇聯,雙方在烏拉爾山脈會師。“南下戰略”則是海軍主張,佔領整個東南亞並向西進與德國在中東會師,這樣就要與英美作戰!

在1939年之前,日本陸軍是堅持“北上戰略”的,而日本海軍則是力挺南下戰略的,兩者僵持不下。在日軍內部,陸軍和海軍之間的關係簡直就是世仇。為了不去求海軍,陸軍在二戰時自己也造航母,造運輸艦,聽著都奇葩。

對於陸軍來說北上就沒有海軍什麼事了,全是陸軍的功勞,是陸軍的舞臺。對海軍來說陸軍風頭正勁,只要南下才有展示海軍的肌肉,雖然我們知道日本最終選擇了南下。但如果假設日本不去招惹美國而選擇在1941年與德國一道夾擊蘇聯會怎麼樣?(德國曾多次督促日本進攻蘇聯,與德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

想象都感到可怕,要知道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前,羅斯福早已經看清美國絕不可能置身事外,但是美國國內反戰聲浪極大,參戰是要美國全國人民說了才算的,總統向參展也不行。如果不是日本關鍵時刻偷襲珍珠港,美國軍事介入二戰可能性很小,起碼短時間內不會介入。我們今天提到的反法西斯同盟,其實就是在美國參戰後才組建的,那時候日本侵略戰爭與歐洲戰場根本就是不相干的兩碼事。美國參戰後不但參與了對日作戰,還對歐洲德國、意大利宣戰,還為同盟國提供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物資援助,特別是蘇聯最艱難的、都快頂不住的時候得到美國援助,避免了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倒的悲劇。美國整個二戰期間為蘇聯提供了110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僅卡車一項就支援蘇聯40多萬輛,還有飛機1.5萬架,火炮8000多門,各種軍用物資加起來超過1600萬噸。

客觀地講,美國不援助蘇聯戰略物資,蘇聯恐怕很難扛得住德國的軍工,朱可夫對美國的幫助給予很高的肯定!

日本選擇北上就代表日本暫時不會去挑釁美國,美國即使要參戰也都在1943年左右吧,也許這時候的蘇聯、中國、甚至英國已經不堪重負投降了,莫斯科沒有美國幫助連德國都抵擋不住,更何況是德日的夾擊,而且如果日蘇交戰,蘇軍在遠東地區還不一定能佔到便宜。

當時蘇聯防範遠東的僅僅也就70~100萬軍隊左右,而日軍的關東軍超過了150萬,在數量上以多打少,又有很多人會說,日本根本就不是蘇聯的對手,1939年的諾門罕被蘇聯給打怕了。但實際上蘇聯在諾門罕並非大勝,而是慘勝,甚至蘇聯的傷亡略大於日本軍隊,達到了2萬多人,而日軍總共傷亡1.9萬人。至於蘇聯宣傳的大勝實則只是戰爭的宣傳手段,日軍真正退兵的原因是後勤跟不上,包括在中國採取三光都是後勤不足的一種典型表現,這恐怕也是日本放棄進攻蘇聯的根本原因。

真是的諾門罕戰役蘇聯集結近千輛裝甲車,地面部隊卻是佔據著優勢,但是日軍經常伏在草叢中突襲蘇聯展開近距離肉搏,關東軍整體來說比蘇聯更頑強,因此地面互有勝負,但蘇聯佔據優勢。但是日本空軍卻強於蘇聯,掌控著制空權,直到蘇聯調來了自己的空軍王牌部隊才與日軍空軍打了個平手。

圖:諾門罕戰役中開赴前線的日軍

諾門罕戰役持續4個月,蘇聯紅軍最大的優勢居然是後勤補給,家門口作戰的日本後勤居然就跟不上。蘇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經受住了考驗,雖然後勤也很緊張,要知道蘇聯彈藥消耗高達3.1萬噸,遠比日本消耗得多,這些可都是千里迢迢運輸過來的。而反觀日本在家門口作戰,還是馬車運輸,而且參戰兵力也只有5萬左右,後勤補給嚴重不足,這恐怕是日軍後來放棄進攻蘇聯的主要原因。一旦大規模進攻蘇聯,後勤不足+冰天雪地會讓所有參戰日軍凍死、餓死在西伯利亞。

實事求是的講,二戰前期蘇聯的戰力非常弱,打一個芬蘭差點都搞不定,而日軍卻擁有強大的戰鬥力以及不怕死的精神。到了二戰最後幾天蘇聯向日本宣戰的時候,這時候日本老兵已經死得差不多了,蘇聯軍隊也今非昔比,此消彼漲這時候的蘇聯卻是有了碾壓日本的軍事實力!

若日本在1941年日本選擇與德國同時夾擊蘇聯,不去偷襲珍珠港,即使僅僅與蘇聯對峙打個平手,恐怕也會牽制蘇聯很大的精力,而德軍在歐洲的勢如破竹恐怕就不是蘇聯能夠抵擋的了,再加上失去美國援助,蘇聯恐怕很難事先二戰這種傳奇般的翻盤!


狼煙火燎


在德意日同盟中,最初的協議就是德國和日本夾擊蘇聯平分蘇聯。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德國與日本結成了軍事同盟,分別在歐洲和亞洲進行罪惡的侵略戰爭。說起日本在二戰中經歷過的戰鬥,除了中國以外,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東南亞和太平洋上的戰事了。可是許多網友都不知道,日本最初的侵略方向是北和西,也就是所謂的“大陸政策”。但是為什麼日本不和德國兩線夾擊蘇聯,而是急轉直下掉頭向南呢?其實日本人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

日本曾經企圖向北進軍 圖1

1、1939年日本曾嘗試過進攻蘇聯遠東地區,但是在諾門坎和朱可夫指揮的蘇聯軍隊打了一場很慘烈的消耗戰,損失巨大,被稱作日本陸軍有史以來最大的敗仗。日軍大本營認為日本陸軍的實力尚不足以對抗蘇聯。

正在檢修的日本坦克 圖2

2、如果把兵力向北調撥,勢必會從中國戰場上抽出一部分軍隊增員,因為蘇聯的領土實在是太大了。可如此一來,向中國西南方向進軍的日軍兵力就會不夠用,本來速戰速決的構想已經破滅,如果再次分出大量陸軍兵力並不利於在中國的戰事。

3、北上的大陸政策需要大量陸軍兵力,尤其是運輸、輜重能力,而這種能力在中國戰場已經被牽制的差不多了,日本無力在蘇聯的國土上進行大範圍的機動迂迴。並且繼續北上會讓龐大的海軍艦隊無用武之地,就算去打澳大利亞也需要陸軍兵力登陸作戰。

和蘇聯坦克相比,日本坦克明顯落後 圖3

4、日本需要固守主南亞的產油區,儘管產量有限,但當時日本已經被美國掐了油,如果把大量兵力都抽調去北方和蘇聯的優勢兵力作戰,那麼已經被趕出去的英國艦隊可能會趁機返回亞太(這只是日本軍部的擔憂,實際上英國當時已經失去了遠洋作戰的能力,因為他自己都自身難保了)

許多人都說日本人自知和蘇聯軍隊有差距,不過是圖嘴上過癮而已,諾門坎一戰雙方的損失基本差不多,而且日本還在個別戰鬥中有一些小優勢,遠非“被蘇聯打怕了、捱了一頓錘”這種杜撰誇張的形容。諾門坎一戰的最後結果是蘇聯和日本都自稱打贏了,又都因為其他地區的需要而撤兵。

諾門坎戰役中的蘇軍 圖4

次年,蘇德戰爭爆發,可見蘇聯撤回部隊集中對抗德國的戰略是正確的。而在中國,百團大戰勝利,日本自知無法短時間內政府中國,遂開始“治安強化運動”、鼓吹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施行殘暴的“三光”政策,均證明了中國戰場對日本兵力的牽制作用巨大。

客觀地講,日本沒有持續推行大陸政策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好就好在能夠讓蘇聯集中兵力對付納粹,自己卻鋌而走險去拍美國的虎屁股,加速了日本的戰敗進程。






服役期最長的二級士官


我是小林,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把蘇聯視為大敵,“反蘇反共”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終極目標”。


二戰爆發之前的1938年和1939年,日本軍隊在朝鮮和中國東北分別和蘇聯發生了兩次軍事衝突,即“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日本被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住,暫時不敢輕舉妄動。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事件”,受到“大清洗運動”影響的蘇軍,戰鬥力仍然讓日軍不敢小看)


二戰期間的日本軍隊有一次絕好的機會,可以和德國夾擊蘇聯,但是日軍高層沒有抓住這次機會。


這是怎麼回事?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日本和德國的結盟,以及日本的“南進”和“北進”戰略

1、日本和德國及意大利的結盟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國宣戰。東方的日本早在1931年9月18日就開始了對中國東北的入侵,在1937年7月7日更是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因為共同的敵人是英國、美國、蘇聯等國,德國、日本再加上意大利很快“抱成一團”。


1940年9月27日,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簽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三個法西斯國家組成軍事同盟。按照條約,三國要“攻守一致”“互相支援”。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閃電戰,進攻蘇聯。戰爭前期,蘇聯一敗再敗,軍隊和領土損失達到驚人的程度。德國人不傻,他們雖然取得了巨大的優勢,但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希望日本能遵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一起消滅蘇聯。要知道,希特勒是個強烈反蘇反共的人;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對共產主義也沒有什麼好感,一直希望消滅社會主義蘇聯。

(德國“閃電戰”襲擊蘇聯)

2、日本的“北進”戰略

在日本軍隊內部,北上攻蘇的言論也甚囂塵上,1941年7月,日本軍部發起“關東軍特別大演習”。目的是加強關東軍的軍事力量,將關東軍的作戰部隊擴充為16個師團(原本只有14個師團),此外還要調集大量預備隊和作戰物資,最終達到約30個師團。注意:日本的一個師團比起英美的一個師人數要多,英美的普通的師級單位通常是1萬多人,而日軍的師團通常人數是2萬多人。也就是說,日軍關東軍真的要和蘇聯“玩命”的話,可以出動60多萬人的部隊,加上後續部隊,100萬人都是沒問題的。唯一讓日本人擔心的是:消耗的物資可能是巨大的!

(日本關東軍戰鬥力很強悍,主要目標是北方的蘇聯)


當然,日本軍部的頭頭也不傻,他們不想和蘇聯“血拼”。日本軍方高層的計劃是:等蘇聯紅軍大量從遠東撤走,然後日軍利用優勢兵力,輕而易舉佔領蘇聯遠東地區。蘇聯紅軍也有百萬大軍駐紮在遠東,就是為了防止日本人趁火打劫。說白了,日本人想撿便宜。


歷史的發展是,蘇聯遠東部隊一直堅守陣地(直到莫斯科會戰前後,才開始逐步調離),這讓日本人感覺無機可乘。日本人鑑於1938年和1939年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蘇聯軍隊強悍的戰鬥力,始終沒有發動進攻,而是“嚴守”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


3、日本人的“南進”戰略

北方的蘇聯是大敵,南方的英美也是大敵。日本軍部頭頭們一直為南進”和“北進”爭吵不休。北方的蘇聯還不足以“一打就趴下”,南方卻出現大問題。


一直以來,日軍的戰略物資來自於東南亞的美英殖民地或者美國本土。但是日本軍方趁著法國被德國打敗,強行“收割”法屬越南,這一下子讓美國和英國發火了!美國和英國開始要求日本撤軍:撤出越南的日本軍隊,也要撤出在中國的大量軍隊(應該不包括日本關東軍和朝鮮軍)。日本軍方堅決不同意!


此時,南太平洋的局面也嚴峻起來。日本和美國英國的矛盾變得尖銳起來。

(日本人最終選擇南下太平洋作戰)


1941年7月26日,美國在菲律賓設立遠東軍司令部。


1941年25日到27日,美國、英國、荷蘭宣佈凍結日本在該國的資產。


8月1日,美國宣佈對日本全面實行石油禁運。


日本軍部頭頭們也不閒著,直接策劃入侵東南亞的計劃:英國美國不給我們日本物資,好,我們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在漫長的爭論中,日本內部的“南進”和“北進”的戰略爭論終於落下帷幕,日本開始選擇“南進”作戰,目標直指美國和英國。


蘇聯人終於鬆了一口氣。


二、如果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會怎樣?

假如1941年12月7日之前,日本北上和德國攻打蘇聯,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呢?


筆者覺得,日本人的軍事能力很難直接佔領蘇聯整個西伯利亞地區,日本的物資供應也會出現巨大的困難。但是他們仍然可以對蘇聯造成致命的威脅。


理由如下:

1、日軍關東軍全力北上,蘇聯遠東地區(尤其是靠近中國東北的邊疆區)會被日軍佔領,如海參崴等地區。這些地區被佔領,當然不能直接威脅莫斯科。但是請注意:二戰中美軍運送到蘇聯的物資,很多是從太平洋運到海參崴,再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輸到蘇德前線的。


如果蘇聯的海參崴地區真被日軍佔領,美國的很多物資是沒法運輸到蘇聯的。這對蘇聯軍隊的戰鬥造成不小的影響。


“在(美國)向蘇聯提供的總數17500000噸援助物資中,有將近400萬噸由北大西洋海路運到摩爾曼斯克與阿爾漢格爾斯克,有400萬噸由伊朗運抵蘇聯。雖然太平洋運輸線還需穿越廣漠的西伯利亞進行長距離的鐵路運輸,但最後證明它輸送的物資等於北大西洋通道和伊朗通道運輸量的總和。就是在日本對美宣戰以後,補給物質仍然源源不斷地輸入符拉迪沃斯託克,並沒有受到嚴重影響,因為蘇聯所有可以利用的貨船都駛入太平洋,大量的美國商船都改掛蘇聯的國旗。”


(見《蘇德戰爭1941-1945》[英]艾伯特·西頓)


2、日軍佔領蘇聯遠東地區後,可以扶持傀儡政權(如沙皇的殘餘力量),或者把中國東北的白俄組織起來,“以俄製俄”。這樣可以分化瓦解蘇聯的力量。


這一招很致命,因為蘇德前線蘇軍的壓力很大,後方人心難免不穩。這會造成斯大林政府對遠東地區的失控,甚至造成很多遠東蘇軍“倒戈”。


3、更狠的是,假如日軍不計成本,佔領蒙古,然後直接截斷蘇聯的西伯利亞鐵路。這樣,蘇聯會受到致命的打擊。蘇軍在遠東的兵源很難到達蘇德前線,那麼斯大林和希特勒“血拼”的時候,兵力不足的就可能是蘇聯了!


綜上可以看出,日本人真的選擇對蘇聯動武,那麼蘇聯的日子真的很難過。搞不好斯大林估計真的沒轍了!


當然,日本人最終選擇了南下攻打美國和英國,和蘇聯“友好中立”。日本人選擇“南進”,也是不得已,因為美國等國禁運石油等戰略物資給日本,日本的聯合艦隊只能成廢品,日軍的侵略戰爭也難以維持。

(日軍偷襲珍珠港)


攻打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看起來很大,但是提供的戰略物資真的太少了,不足以支撐日本的侵略戰爭。於是日本選擇了最大的冒險:和英美開戰!


小林品歷史


德國侵略蘇聯是在1941年6月22日,當時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叫“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軍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蘇聯人民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鬥爭,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1941年日軍主要戰略意圖均在亞太地區,除非在戰爭爆發開始日軍就將蘇聯作為主要攻打方向,否則1941年6月在德國侵略蘇聯時,日軍是沒有兵力調動夾攻蘇聯的,因為當時日軍整個兵力戰線拉得太廣太長,除佔領中國部分地域外。日本在東南亞方向,佔領區包括泰國、越南、馬來亞王國、蘇門答臘島、蘇拉威西島、爪哇島、菲律賓等東南亞島嶼,最重要的外部物資運輸航線為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中國海——臺灣海峽(巴士海峽)——東海——日本本土,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在此時日本兵力就已經出現捉襟見肘的情形了。

當然如果德國真的聯合日本夾擊蘇聯,除非蘇聯還是和德國侵略蘇聯一樣,完全沒有想到德國會侵略自己,否則以但是蘇聯完備的軍事力量,未必沒有一戰之力。蘇聯最初的慘敗最要在於輕敵,沒有絲毫準備去迎接這場戰爭。


消息一夏


二戰時如果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就意味著日本放棄南下的決定,轉而北上。因此,美國就不會參戰。此時蘇聯的情況將會變得很不妙。

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後,勢如破竹,一路推進到莫斯科城下,當時的蘇聯已經岌岌可危。要不是冬天的到來,僅德國就能夠將蘇聯拿下。不過冬天讓德國損失慘重,兩國因此陷入僵局。

歷史上日本南下的時間是1941年的12月,此時如果日本北上,對蘇聯來說將一場災難。因為1941年蘇聯能夠保住莫斯科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其將遠東地區的蘇聯軍隊及時調回歐洲。如果日本進攻,遠東地區的蘇軍將不能動彈,而蘇聯可能也不得不放棄莫斯科。

而美國方面由於沒有了參戰的藉口,不得不延遲加入同盟國。最後可能首先對美國襲擊的是德國軍隊。從1941年起,美國海軍就開始為前往英國的貨船提供護航。德國為了對英國保持封鎖,就一定會對船隊進行襲擊。等到美國參戰後,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到時候二戰的形勢很難看清。


老諸談史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我來談一下我的看法。

就算日本和德國夾擊蘇聯,也改變不了他失敗的命運,而且可能會死的更慘,下面我就來談一下我的看法。第一,如果日本和德國聯合夾擊蘇聯,那樣子日本必然需要從其他地方抽調兵力,那樣子兵力就會空虛,也就會給其他國家機會,而且還有個原因就是,日軍的主要兵力是在中國,而在中國戰場,會消耗他的大量兵力。第二,眾所周知,日本是個有野心的國家,德國和日本都想稱霸世界,他們的利益是一樣的,但是日本不可能甘心當德國的小弟,所以他們之間,利益有衝突,而日本只想獨自享受戰爭的果實,所以他們根本不會同時夾擊蘇聯,第三,如果真的夾擊蘇聯,那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也不可能同意的,那他必然會對日本或者德國宣戰,那樣子也會分散消耗他們的兵力,所以日本和德國就算同時夾擊蘇聯,那也不會改變結果,他們只會死的更慘。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我心明月4876


軸心國也不是沒有嘗試過讓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當時日本軍部大本營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分歧很大,陸軍主張“北上”進攻蘇聯,海軍主張“南下”奪取東南亞取得戰略資源。

進攻蘇聯的嘗試是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雙方參戰兵力大概20萬左右,蘇聯名將朱可夫擔任指揮官。這次戰役讓日軍看到了自己和蘇聯軍隊巨大的懸殊,這次戰役的失敗,導致與蘇聯對峙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時仍未下定決心與蘇聯開戰。只是在東北一線修築類似虎頭要塞的戰備工事。

所以在蘇德戰爭的關鍵時刻,斯大林才能把駐守遠東防範日本的幾十萬部隊調回蘇德前線,有力的推動了蘇德戰爭的勝利。

其實日本是一個沒有大戰略的國家,戰略資源短缺,士兵普遍配備步槍,因為衝鋒槍太費子彈,坦克的鋼板很薄,而且還是鉚接結構,不是焊接的。在東南亞,甚至能被美國的道奇卡車撞翻,所以日本軍隊放在歐洲,充其量只是一個輕型武裝部隊,和蘇聯,德國動輒動用幾千輛坦克庫爾斯克決戰,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身家和手筆,所以去了也不足為慮。

另外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的,勝利是必然的。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違背歷史潮流,必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所以日本即使和德國夾擊蘇聯,也扭轉不了局勢。





睡LANJIAO


這種方案只能是從一開始日本德國就達成協議,東西夾擊。但如果在戰爭途中或者後期的再考慮這個戰略就為時已晚了。然而哪怕是一開始,這種戰略也很難會被日本軍方考慮。

日本在戰爭初期的戰略計劃是構造“大東亞共榮圈”,也就是說日本的重心在於東亞,以及太平洋地區。日本的這個戰略方針也不難理解,日本本身是一個狹長的島國,國土面積比較小,匱乏的資源已經難以滿足自身的需求。

而東亞地區有地域遼闊,資源豐富的中國,還有東南亞、南亞一帶富庶而落後的國家,太平洋廣大海域的巨量資源,這一切無疑是擺在眼前的一塊肥肉,日本帝國主義豈能不垂涎三尺。

再一點,東亞地區人口稠密,歷史悠久,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只不過相對來說比較落後。日本帝國主意自身人口就很難維持社會生產,而東亞的廣大人口基數就能提供一個良好的補充。

反觀蘇聯這一塊,日本要是西進的話只能去佔領西伯利亞一帶的廣袤冰原,資源是有,但是可開發的難度太大。人口也十分稀少,難以從當地掠奪足夠的勞動力來供應自身需求,這明顯不符合日本帝國主義的自身需要。

日本如果從西伯利亞西進的話,交通運輸也是一個問題,就算修建交通設施也沒有像東亞地區那樣方便。再加上當地寒冷的氣候條件,頭疼的地理環境,這都是非常大的難題,想要克服難度很大。

東亞、南亞則不同,雖然新型交通設施不多,但是相對來說有一定的基礎,而且有便利的資源可以使用,交通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氣候條件也符合日本當地的氣候環境,不存在需要克服的問題。

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歐洲地區已經基本上被瓜分殆盡,剩下的只有存在於北歐、東歐這一塊的蘇聯東部。而蘇聯東部歷來是蘇聯的重心所在,所有的工業基礎、商業城市都位於這一塊,相對來說有著非常高的侵略價值。

德軍如果能夠一鼓作氣攻下蘇聯東部,那基本上已經是滅掉了蘇聯的政治經濟基礎;而日本就算能夠攻下整個西伯利亞也無濟於事,真正的核心腹地並不會有太大的損失。這就是德日兩國戰略價值的區別所在。

最後一點,德國在二戰時期引以為傲的是陸軍裝甲部隊,而日本也是強大的海軍力量。從這一點上看,日本進攻太平洋一帶的優勢更大,進攻西伯利亞的話相當於是大材小用,以短擊長,只要日本軍部不傻,估計是不會這樣乾的。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德日兩國不東西夾擊,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優勢所在以及自身利益的需求,可能還有其他的因素存在,但這是最根本的,戰爭的核心就在於獲得更多的利益罷了。


古史餘韻


日本在洛門坎戰爭中已經吃了蘇聯人的虧,對於進攻蘇聯沒有十足把握。

當德國全面進攻蘇聯時日本也沒有配合德國夾擊蘇聯,有許多的原因。

日本在沒有拿下中國之前,沒有這麼多的兵員在蘇聯作戰,如果拿下西伯利亞地區,沒有多大價值,冬天酷寒,孤軍深入,給養困難。

因為西伯利亞地區沒有公路,鐵路只有一條,人員稀少,城市貧瘠。

在這裡用兵簡直就是誤入絕地。如果長驅直入,直取蘇聯繁華地段,漫長的補給線無法保障後勤運輸。

而且在中國的日本部隊也要大部分抽調到西伯利亞地區來,從整個戰略來講是敗筆,不可取,日本人也不會這樣做。

日本急需拿下中國,只要取得中國,就可以用中國大量的人力訓練中國軍隊,使其有戰鬥力,利用中國的物力大規模進攻蘇聯。

成吉思汗第二次西征的夢想就會實現。

在這之前,日本還需要大量的戰爭物質,南下東南亞地區可以獲得,而海洋運兵運輸給養,非常方便,日本開始了進攻東南亞的戰爭。

確實在日本所想之內,東南亞地區的拿下,大量的物質源源不斷的運往日本。就是這樣日本也感到兵員不足是個致命的弱點。

大量徵集臺灣兵員參加太平洋戰爭。

而中國的滿洲國軍隊不能調動,是由於有抗日聯軍存在,和金日成的朝鮮抗日聯軍存在,還有在蘇聯境內的中國,朝鮮的抗日聯軍,滿洲國軍隊只能作為治安部隊,而不能使用於戰爭,更不能抽調到戰場。

在關內的汪精衛的部隊,也沒有戰鬥力,用於作戰會潰敗的一塌糊塗,影響整個戰局成敗,也只能作為治安部隊維持治安。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根本不能配合德國進攻蘇聯。

日本的作戰部隊不足,作戰資源缺乏,是日本致命的弱點,這個弱點導致後來的日本全面的失敗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