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前面我們講了英國史和法國史,還有後期要講的荷蘭史、北歐史、西班牙史等等歐洲國家的歷史脈絡。大家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管你這片土地上以前生活著凱爾特人還是高盧人,最後都避免不了被日耳曼民族入侵併佔領的命運。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那日耳曼人到底是哪來的?沒錯,就是今天我們講的——德國史。

今天的歐洲,特別西歐和中歐國家的人,大部分是日耳曼人後裔,但各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印象裡,各自有各自的叫法,比如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法國的法蘭克,唯獨把“日耳曼”一詞專門留給德國用。其中的原因2分鐘你就明白。

我們先來看一下我畫的這張地圖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原先日耳曼人生活著萊茵河以北的歐洲,南邊我們都知道是羅馬文明,隨著人口的增加,有一天日耳曼人突然想往南走走,隨即佔據了萊茵河下游以及波西米亞山北面的廣大平原地區,就像是我們漢朝的時候北邊的匈奴一樣,佔地不少,遊牧民族,南北鄰居,文明程度,天差地別。但跟我們的歷史又正好相反,我們大漢時期是獨尊儒術的,不主動去辦人家,修個長城擋一擋。而日耳曼和羅馬的關係正好反過來,北邊太冷,只是擴展一下生存空間,絕對不敢惹大羅馬,可羅馬是四處出擊,無限擴大。也就是說,從那個時候,中西方文化差異就已經能看出來了。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到了凱撒時代,羅馬對日耳曼各個部族動手了。直接把萊茵河靠近羅馬這邊的所有日耳曼人全部趕到河那邊去,然後準備渡河繼續,一股子不滅你誓不罷休的姿態。日耳曼各部族實在受不了了,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他們終於不再各自為戰,選出來統一的領導——赫爾曼。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在統一的領導下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在今天的德國薩克森州大獲全勝,赫爾曼也就成為被公認的第一位德意志民族英雄。

但是別忘了,他們是遊牧民族,是出不來像樣的城市文明的,軍事上你可以人多勢眾,但是文化上還得是人家羅馬帝國。自從羅馬對日耳曼從攻勢轉為守勢。就開始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之間的這片土地上修建防禦工事。而且順著這條線建造了很多城市,形成了今天歐洲中部城市帶的雛形,比如科隆、美因茲、特里爾等城市就是那個時期出現的。

從此雙方進入了兩百年的和平期。就在這個和平期,日耳曼內部發生了很多變遷,當然,不符合精簡原則的事件我一律不浪費大家時間,只說這兩百年間最大的一個變化——日耳曼內部開始分裂出了很多的部落聯盟,其中很有實力的也就是現在都還響噹噹的那幾個:法蘭克人、盎格魯人、撒克遜人、哥特人、維京人、勃艮第人、汪達爾人。這幾個部落都做到了能獨擋一面,後來還都找到了各自的歸宿,且在自己打下的江山上建起了一個個強大帝國,發展至今依然是影像世界的國家。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成功要麼有動力要麼有壓力,你生活的那個地帶如果是富庶且安定的,那打死你也不會走出家門的,就像今天的那些難民一樣,家鄉實在待不下去了,不走也得走了。那又是誰給了日耳曼人動力和壓力?

別以為大航海東西方才聯繫起來,早就有因果關係了,只是沒正式碰過面而已。羅馬和大漢王朝是同一時期,大漢把匈奴打的夠嗆,匈奴待不下去去哪了?去了西邊。去西邊後結果把日耳曼人打的夠嗆。日耳曼人待不下去去哪了?它再往西就是海了,往南吧。這一往南不要緊,把堂堂一個羅馬帝國給覆滅了。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原先龐大的羅馬帝國被日耳曼各個部落民族分別佔領了,上邊提到的那幾個主要日耳曼分支裡,最後一個汪達爾人跟其他的不一樣,它出名不是因為後來建立像樣的王國,而是因為它去的地方叫羅馬城,實行的還是“三光政策”,燒殺擄掠把整個古羅馬的首都文明付之一炬。也就成了名聲最爛的日耳曼分支。

就像我們歷史上歷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一樣,由於文化的先進性,進來就被同化了。日耳曼人也是這個宿命,最終被羅馬文明同化了,並且開始信仰基督教。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日耳曼分支之一的法蘭克人在法國史中已經講過,替代羅馬成為歐洲之主,但被一分為三。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其中東法蘭克王國就是今天德國的雛形。範圍包括了今天的德國中西部、荷蘭、瑞士、奧地利等地區。

當時的東法蘭克王國是由許多公國組成的,其中的薩克森公爵首先奪取政權,創建了奧托王朝。真正意義上形成德國這個國家,是從這兒開始的。

奧托王朝的第二代統治者——奧托一世,征戰四方、打擊割據,還跟教會拉好關係,最終被封為皇帝,從此,原先的東法蘭克王國開始稱為:羅馬帝國。由此看出整個歐洲當時對羅馬的正統性是多麼的認可,後來羅馬帝國這四個字都滿足不了胃口了,於是在前面加了“神聖”兩個字。但畢竟從宏觀的角度看,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和民族都不具備原先的羅馬帝國的款式,於是史學界給他加了個限定詞“德意志民族”,於是,那個時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別忘了,從東法蘭克到神聖羅馬,教會勢力可是出了力的。於是那個時期的權利和利益實際上是有皇帝和教會共同享受的,無論是管理還是稅收。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鬥爭便在所難免。講一個事你就知道鬥爭到什麼程度。皇帝位傳到海音希裡四世的時候,教會的稅收讓皇權實在看不下去了,皇權要求任免主教人選,教皇不同意,說你手是不是伸太長了?海音希裡還就硬著頭皮把事兒給辦了,教皇還就拿出了殺手鐧,把海因希裡皇帝的教籍給開除了。海因希裡慫了,親自跑羅馬去給教皇懺悔認錯。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就這樣雙方拉鋸了幾百年,在此期間,那些原先的割據勢力,也就是那些公國們發現,哎!教會還真行,既然皇權我鬥不過你,那我們也拉攏教會唄。教會這邊呢?既然你皇帝一直處於這麼一種不服的狀態,那我就拉攏你手底下這些公國唄,雙方一拍即合。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其他的歐洲國家基本處於統一狀態,唯獨德國,直到二戰前都處於分裂狀態的原因。

所以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名義上這是一個大帝國,可裡面的每個公國都是獨立的,誰做皇帝要從這些公國裡面選一個,因此這些國王和公爵又叫“選帝侯”,選帝侯們和皇帝的地位和權力都是平等的,皇帝這個職位只比其他國王多一個代表權和審判權而已。(英國史中我們提過,英國的漢諾威王朝就是德國的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一世創立的。)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當然後來也出現了比較強勢的皇帝,他就是選帝侯之一的奧地利國王,哈布斯堡家族即統治著奧地利,又一直擔任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雖然期間各選帝侯爭奪不斷,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時間跨度是從1438年一直延續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覆滅。哈布斯堡在歐洲不僅影響這一個帝國,正是由於這個家族的分裂才有了今天的荷蘭、西班牙等國。德意志奧地利這塊僅僅是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其中一個序列而已。(關於哈布斯堡家族,後期我會單獨寫一篇。)

這個名義上統一,實際上分裂的帝國,最嚴重的時候分裂成了365個邦國,(這個個數很巧、很好記)另外還有一千多個小騎士國。雖然分裂的如此厲害,但時機到了,就會有帶頭大哥出現。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

帶頭大哥出現了,如果只出現一個,那倒還好些,德國很快就能步入統一。但現實是一次性出現了兩個,這就導致了後來一系列的戰爭,且直到今天的德國也一直的處於不完全統一的狀態,因為奧地利分出去了。

帶頭大哥出現了,而且一出現就是倆,他們分別是來自東北的選手——普魯士和來自西南的選手——奧地利,奧地利前面我們說過了,在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下,還霸佔著皇帝之位三百多年,一直是德意志諸侯中的龍頭老大。普魯士呢?普魯士原先是波蘭的一個公國,後來被德意志的勃蘭登堡邦國佔領了,從此一個波蘭的小公國和一個德意志的小邦國連片組成了普魯士王國,正式成了德意志的諸侯國之一。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這個王國又有幸遇到兩任國王特別能幹,經濟、軍事都得到了大發展,普魯士實現了華麗轉身,成了德意志北部最牛X的王國。於是奧地利和普魯士這兩名種子選手的對壘,造就了從17世紀到19世紀200多年的德意志歷史。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當普魯士強大以後,在利益爭奪上,小國都不構成威脅以後,就難免要直面奧地利。倆家最後終於因為爭奪西里西亞這個地方大打出手,結果沒想到,普魯士贏了,從此普魯士一下從歐洲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一躍進入歐洲大陸一流國家行列。當然普魯士向來會做外交,它選擇繼續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寶座,奧地利也就識相的完全退出西里西亞。這麼一來,兩位帶頭大哥形成了微妙的勢均力等。天平一旦兩邊一樣沉,德意志居然穩定了一段時間。

這種一直穩定持續到了一個旁邊強人的出現,就是上一篇法國史講到的——拿破崙。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拿破崙的到來,直接終結了神聖羅馬帝國,南邊的奧地利全部被佔領,哈布斯堡家族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當時其他的德意志112個邦國也都落入拿破崙手中,北邊的普魯士也被打的找不著北,但是它外交能力強啊,於是趕緊合約,我們說過普魯士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原先德意志的那一半歸了拿破崙,原先波蘭的那一半就成了偏安一隅的普魯士,就好像被打回了原形,一夜回到解放前。

後來拿破崙打俄國的時候,忘了穿秋褲,凍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往回跑,本來被打的俄國調頭開始追,路過普魯士的時候,腦補一下那個場景:一個肌肉男暴揍一百多個小國,打到最後來到一個俄國大胖子面前,凍得實在沒力氣了,想趕緊回家,大胖子就開始追打,那一路上分列馬路兩旁的被打的鼻青臉腫的小國們還不趕緊加入到追打的行列?普魯士當然是選擇一起追擊拿破崙。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整個歐洲聯合起來打敗拿破崙以後,大家在維也納坐下來開了個會,來決定歐洲的新格局,其中德意志範圍內的39個國家組成了德意志同盟,其中包括一個帝國——奧地利;五個王國——普魯士、漢諾威、薩克森、符騰堡、巴伐利亞,以及其他小國和自由城市。

就這樣歐洲相對安定下來以後,各國都慢慢把注意力開始轉向經濟發展。而德意志同盟裡面卻沒有這個發展經濟的條件,因為小國林立,三步一個關、五步一個卡,各種跨國稅收不可能有發達的自由貿易,國家統一勢在必行,可是由誰來統一,怎麼樣的統一方式等等這些都是問題。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解決問題的人登場了!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高瞻遠矚的任命俾斯麥做首相,而俾斯麥又高瞻遠矚的一切為了德意志的統一而奮鬥。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俾斯麥的原則只有一個——鐵血!鐵就是健身,自身先強大起來。血就是健完了身濺你一身,不服就打丫的。這個原則看似簡單粗暴,卻能讓一切障礙垮掉,看似沒什麼彎彎繞,卻在統一過程中最有實效。就好比一個人,明明知道要想實現某個目標,最應該堅持的原則就是勤奮,卻總覺得勤奮太累,還是想點技巧比較好,彎彎繞就來了,還把這些技巧當智慧。

俾斯麥先是團結整個德意志,叫上南邊的一哥奧地利,一起把普魯士自己的鄰敵丹麥給幹趴下了。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然後回過頭來開始和奧地利決戰,普魯士贏了。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奧地利從此選擇了退而求其次的道路,那就是退出德意志。就好比在一個大家庭裡,為了爭奪大家長的權力,大哥和二哥打了起來,結果二哥贏了,大哥選擇離家出走,連姓都改了,這個家從此由二哥掌管。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德意志是德意志,奧地利是奧地利。

法國史我們說過,拿破崙的侄子拿破崙三世一心想著繼承他叔叔的志向,傳統大國英、俄、奧、意又不敢打,想先打北邊小國普魯士,結果被俾斯麥揍到退位。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俾斯麥一路鐵血到巴黎,並在巴黎宣佈成立德意志帝國,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成為德意志皇帝。以前那個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算德國史上的第一帝國,俾斯麥建立的這個算是第二帝國,後面希特勒建立的就是第三帝國。(是不是瞬間秒懂?)

德意志雖然沒能實現大統一,選擇了撇開奧地利後的北德意志小統一,但由於小國主要分佈在北邊,所以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仍然是十分明顯的,第二帝國有三個非常厲害的優勢:一、法國的戰敗賠款作為啟動資金。二、法國割地洛林的鐵礦作為資源。三、統一的國內市場作為引擎。三大優勢一起發力,德國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華麗變身為強大的工業國。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當德國突然能與歐洲幾個老牌工業國實力比肩的時候,問題也就來了。

此時的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有六個,英、法、俄、德、奧匈帝國、意大利。而你能輕鬆說出以前歷史課本上的那些殖民地,分別屬於英、法、俄中的哪個國家的,但你很難想出哪塊殖民地是屬於德、奧、意的,原因只有一個,英法俄入行早!

現在能力都差不多的時候,後起之秀就該發聲了: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奧匈的王儲在英法俄罩著的塞內加爾被殺,這就是你在教科書上學過的一戰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德奧意憋了好久的火終於找到了爆發點,於是英法俄組成協約國、德奧意組成同盟國,一戰爆發。

關於一戰我肯定要單獨寫一篇,在德國史中不佔用篇幅,只提一下一戰的過程梗概:

閃電戰不是二戰的專利,一戰開始時德國就開始用,而且很有效,急速西進。

當碰到英法主力的時候,僵持住了,絞肉機開始運轉,雙方硬鋼,死了好多人。

俄國突然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了戰爭,對於德奧意來說,東線無戰事,媽媽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兩頭捱打了。這時候是不是看著這哥仨有點勝利的希望?

美國參戰,德奧意戰敗。

我總結的一戰這四點說完了,立馬回到我們的主角——德國。

英法美對德國的宣判是這樣的:割1/8的地、割1/10的人、禁止暴兵、鉅額賠款、沒收所有殖民地。德國只能低頭抱怨:“還讓不讓人活了?”

你更沒想到的是,就在德國戰敗的前一年,國內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無產階級革命派聯合起來推翻了威廉一世的皇帝寶座。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革命成功後,關於到底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還是無產階級蘇維埃,進行了投票表決,結果多數支持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於是德國魏瑪共和國誕生了。

也就是當時說一戰馬上要打完了,德意志皇帝因革命被迫逃亡荷蘭,魏瑪政府上臺簽署了戰敗條約。

這個政府初期是由兩派聯合組成的,其中一些職務比如檢查、公安等都是由無產階級黨派擔任的,主要職務如總統、外長等都是資產階級黨派擔任的。

但是成立後不久,總統艾伯特政府便開始清除無產階級黨派負責人,一陣殺戮之後,艾伯特政府完勝。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從戰後經歷了不到五年的時間,這個政府竟然帶領德國從一個揹負著大量戰爭債務的國家,一躍又成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在整個世界上僅次於美國。

但是別忘了,艾伯特政府欠下了血債,無產階級的支持者們都在啤酒館裡等待著復仇呢,其中就有一個叫做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後來簡稱——納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多麼宏大而震撼的事件,一個多麼悲慘而可歌可泣的人類浩劫,在德國史中我們不再刻意加以描述,之後會專門出一集二戰史,敬請關注。

二戰後,德國基本廢了,你想想,希特勒不被打到首都不投降,打到柏林還巷戰,巷戰沒希望還不投降,以自殺告終。這就使得德國基本被炸了個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廢墟。

那德國人民怎麼辦?同盟國當時按照這樣的標準每月給每個德國人發食品的:(計量單位均為市斤)每人每月20斤麵包、1斤糖、8兩肉、3兩半食用油、1兩魚、1斤牛奶、1斤水果。

有趣德國史:神聖羅馬第一帝國,俾斯麥第二帝國,希特勒第三帝國

同盟國對德國的宣判除了割地賠款以外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把德國給肢解了,既是為了想讓德國從此失去發動戰爭的能力,也是為了西方與蘇聯之間的妥協。德國除了歸還被它欺負的國家的原有土地和割了一部分土地外,剩下的這點國土被分成了兩份,西德與東德。西德跟英法一樣,受到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加上之前的工業基礎,原地滿buff復活,並且單單一個西德就迅速超越了英法,成了歐洲第一,是不是好神奇。首都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英、法、蘇各佔一份。後來蘇聯那一份的人老往西邊跑,蘇聯就壘起了一道牆,結果有牆也還是有人要想辦法過去,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將近冷戰結束,柏林牆最終被推倒,東西德在蘇聯解體的前一年,也就是1990年統一了。要說明的是,統一不是雙方合併,而是東德申請併入西德,西德同意了。

再往後的事你都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