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带帽*ST,新能源汽车能否救之于水火?


海马带帽*ST,新能源汽车能否救之于水火?


| 总第1223期

新能源汽车,在过去几年是热炒过剩的话题,市场的诱惑和政策的助燃,让本该是技术本位的汽车制造让位于营销噱头。市场短暂虚假的繁荣,并不能助益新能源汽车技术水平的提升。


海马带帽*ST,新能源汽车能否救之于水火?


巨亏两年海马汽车被*ST


本周一海马汽车发布2018年年报,结果并不令人意外,在2月底的2018年度业绩预告里,已经预计了10多亿的亏损。而4月22日的年报让此事尘埃落定,2018年度海马汽车营业收入为50.4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7亿元。

2017年度,海马汽车营业收入9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4亿元。连续两年亏损让海马汽车不得不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

4月24日,海马汽车股票简称变更为“*ST海马”。为了消除退市风险,报告提到主要措施就包括提升产销量、优化资源配置、处置闲置资产等计划。

官方术语叫资产重组,直白点讲是买房求生。4月22日海马汽车宣布,计划公开出售上海与海南的共计117套房产。

作为转型新能源起死回生的重要举措,从数据上看并不乐观,截至2018年12月31日,海马销售、海马新能源销售已经资不抵债,净资产分别为-2.8亿元和-3887万元。

事实证明,海马汽车的新能源战略并没有让滑落的业绩有所回升,而且还折射整个行业的败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一些车企迫切地想要分一杯羹,还有一些车企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四处鼓吹新能源。

这个行业的水很深,水平却很低。赶上国家补贴政策下来,一辆10多万的新能源车,国家补贴几万,消费者拿几万,钱就这样进车企腰包了。

为什么后来新能源骗补愈演愈烈?就是因为钱来得快,来得容易,背后有国家买单,面前有消费者可以忽悠。于是,骗补事件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性能参数虚标,电池缺斤短两,甚至车还没完工,机动车行驶证都已经办好去找国家要补贴了。

这种方式注定难以为继,新能源企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补贴是为了辅助培育刚起步的行业,扶上马送一程,结果成了钻营空间。如此以来,新能源车企如雨后春笋一般,技术却还停留在“解放前”。

这是新能源汽车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不得不面对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核心技术。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造一辆电动汽车并不难,东拼西凑开着上路,那也能叫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能否打赢海马翻身仗?


为什么海马汽车的新能源大旗举高高,而资本市场反应平平?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尽收眼底,有特斯拉的纯电、丰田的混动站在那里,没有沉淀,没有重大技术性突破,拿什么加持呢?

除了一些少数车企借力开发一些说得过去的产品外,整个行业基本面是靠着国家补贴下的价格优势和地方政府采购活着,直白点讲就是这样。

海马不是没有机会,在混动汽车的开发上曾有过一线生机。2017年海马汽车产销下行,想在混动领域发力扳回一城的海马签约“科力远”,目的是通过这家公司的混动技术开发市场认可度较高的海马M6定制混动版。但是“科力远”这个技术型香饽饽同时被吉利汽车盯上,并在2018年完成收购,其与海马的合作也由此终止。

技术关系命门。2018年罗兰贝格汽车行业中心和亚琛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2018年全球电动汽车发展指数研究报告》,分析评价了全球七个主要汽车大国: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和法国。我们可以来看看权威评价怎么说。

电动车技术方面法国排名第一,以严谨的汽车工艺闻名于世的德国电动汽车技术排名第二。意大利的排名跟他们在二战中的表现有一拼,排在了倒数第一。中国排名仅高于意大利,排名倒数第二。

为什么选择这七国来考评,显然是因为这些国家有完备的汽车工业基础。没有基础,技术性突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这个新能源汽车的排名,是比较客观的。

电动车核心技术领域集中在“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即便是在纳斯达克敲钟的蔚来汽车,电池并非自己生产而是采购自三星。电机和电控方面同样存在技术壁垒,特别在能量回收和电机动能方面,谁开谁知道。

所以说,让海马汽车依靠新能源汽车起死回生,和专家所言的我国电动车有望实现弯道超车一样不靠谱。

这种迷之自信显然来自于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中国人口多,就活该开你们的破铜烂铁?世界各国都在补贴新能源,却有着为未来买单和中饱私囊的本质区别。

在讨论海马新能源汽车能否救之于水火时,不能脱离整个行业的实际,也不能脱离企业实际。海马集团现在的业务结构里,房地产和金融板块均是百亿规模。甚至有网友因此戏称,背着房子和钱袋的海马还是海马吗?

海马带帽*ST,新能源汽车能否救之于水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