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比這些還糟糕的是?

1

後臺一位家長留言:

“向你求教。我家孩子晚上不睡,早晨不起,寫作業磨磨蹭蹭,不好好吃飯,一身毛病,軟硬不吃,真是要崩潰了。為什麼我掏心掏肺地講道理,卻毫無效果呢?”

這個留言道出了了很多家長的無奈。

極端負責,苦口婆心,掏心掏肺,可孩子卻油鹽不進,甚至更加逆反


一張口就剎不住車,所有道理都說明白了,這種“耐下性子的共情”卻成了家長和孩子溝通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

為什麼呢?因為信息量太大,孩子的專注點原本就不在你的話上,反而會在你“不允許”的那些事情上。對他而說,篇幅越大的語句,越難引起他的注意,反而更像是節奏平和的背景音樂。

這也就是好多家長覺得“我溫和的說了很多道理,孩子卻跟聽不到一樣”的原因。

有些人為什麼習慣講道理?

這跟人的思維慣性有關。我們這代人大部分從小也接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今也不自覺地變成了講道理愛好者。

很多父母可能跟我朋友一樣,之所以一遍遍講道理給孩子聽,無非是為了讓她長記性,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都是為了她好。

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自認為孩子不懂得這些道理,需要更有經驗和見解的我們給予指點。然而,這一點恰恰是孩子最反感的。

在心理學中,這種心理現象叫做“投射心理”,即把自己的個性、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心理特徵歸屬到他人身上,然後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別人。這種心理作用於他人的自由意志之上,本身就是一種捆綁和束縛,容易引發孩子的叛逆。

接下來,就是講了這麼多也不聽,自然脾氣就上來了!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比這些還糟糕的是?

2


記得有位媽媽講過自己的一次經歷:“今天晚上寶寶不睡覺,好不容易讓我給哄到床上,她又要玩iPad,她爸不給她,就開始鬧起來了。”

“開始是各種哭,很大聲那種,然後就要我抱她出去。我和她講道理,這個小豬就是不聽,後來搞的我都煩了,氣得吼她:要哭出去哭,再哭不要你了。邊說邊推開她,結果她趕緊哭著往我懷裡撲……”

“想起之前看的文章,媽媽千萬不要說不要孩子,我一生氣就把這句話說了,好後悔,唉!!!”

當父母生氣、疲勞、沮喪的時候,最容易將脾氣對孩子爆發。而且對孩子發脾氣確實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對家長來說,也就是覺得心理愧疚而已!但次數多了,不好的影響就來了……

父母經常發脾氣會弄得孩子不知所措,總是害怕做錯事,處處小心,久了會壓抑,自卑缺乏自信及判斷能力,沒有主見,要麼孩子會把所有的情緒壓抑在心裡,到了一個臨界點是會突然的爆發出來,父母過激的情緒有時候又會使孩子變得叛逆 強硬。

在孩子面前發脾氣是一種無能的表現,並不會增強自身的權威,這種類型的父母似乎找不到其他教育孩子的辦法,只能去以暴制暴,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大錯特錯。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還是要先從自身做起,改變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孩子都善於有樣學樣,如果家庭中經常出現爭吵,以後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火爆、任性、衝動,甚至很容易和別人發生分歧。

那麼有沒有更糟糕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比這些還糟糕的是?

3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

孩子對虛偽天生就是排斥的

活在虛榮中的家長不可能教給孩子踏實,刻薄的家長也不可能教會孩子寬容。為孩子做出表率,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麼樣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麼面貌——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千萬不要刻意對孩子作出感動之類的行為,這會讓孩子覺得你很虛偽。

因為孩子畢竟還小,涉世未深,純淨的“眼眸”裡容不下半點“沙礫”,他們對父母的“言行不一”、“言不由衷”等非常反感,認為他們虛偽。家長應及時適當地處理兒女對父母的這種看法,否則很有可能會直接影響父母兒女之間的感情交流。

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學會無條件地愛孩子開始,用一顆平等、尊重、欣賞與接納的心和孩子溝通,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