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为何40岁却突然暴毙?

舞羽流雲


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仅次于徐达的名将,人称常十万,即带兵十万,就可横行天下。只可惜,这样一个绝世猛将,在朱元璋当皇帝后的第二年,就莫名其妙的去世,年仅四十岁。虽然谈不上是英年早逝,但与他同时期的徐达、汤和等人相比,也实在是短命。

也正因为此,常遇春暴毙的原因也成为历史上的疑案,引来各种猜测和流言蜚语。但总的来说,关于常遇春的暴毙原因,大致有这样三种说法:一是受诅咒而死。

据说,常遇春每次作战都要身先士卒,而常年受战场血腥厮杀的刺激,他的性格也变得有些残暴和极端,由此养成屠城和活埋的爱好。 当年,常遇春在攻克九华山时,陈友谅军队近4000人被他生擒,结果他直接私自将这些降兵全部活埋。

后来,在常遇春北伐的最后一战中,他奉命率军攻取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在破城之后,他为彻底解除元军势力对北平的威胁,便下令屠城,将留守元军及百姓(多是蒙古人)全部杀死,同时放火将这座城给烧毁掉,可谓是血流成河,满城尸横遍野。而据说,开平军民在被杀之前,集体用蒙古人的诅咒习俗给常遇春下诅咒,让他很快也不得好死。而随后,常遇春率大军从开平班师回朝途中,就突然暴毙。



第二种说法,是被朱元璋给吓死。据说,常遇春的老婆蓝氏,是大将军蓝玉的姐姐,蓝氏性格比较专横无理,又生性嫉妒,常遇春平日里非常怕她,结果导致同僚和士兵嘲笑常遇春怕老婆。在朱元璋听说这件事后,认为这会影响常遇春在军中的威信,便从宫中特意挑选了两名宫女赐给常遇春,好给常遇春增加面子。

由于是皇帝御赐的宫女,常遇春自然不敢怠慢,每天好生伺候和招待。有一天,常遇春从朝中回家,两位宫女亲手给他端上饭来,常遇春看着两位宫女皓白似雪的双手,忍不住摸了一下,结果被蓝氏看见。于是第二天,常遇春下班回家时,莫氏给他端上个食盒,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两位宫女的四只雪白玉手。

常遇春顿时吓的魂飞天外,赶紧去跟朱元璋请罪,朱元璋却好生安慰,总而言之,不就两个女人么,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第二天中午,朱元璋留文武大臣吃饭,酒过三巡上了一盆汤,汤名妒妇。常遇春吃完回家一看,原来是老婆蓝氏被朱元璋给烹杀。常遇春因此吓得大病一场,很快一命呜呼。



第三种说法,也是我比较认同的说法,说常遇春是得“卸甲风”而死,也就是卸了盔甲之后中风而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死法呢?这个还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给大家做分析。

大家知道,从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正式出师北伐,一直到公元1369年的七月常遇春攻破元上都开平,整整两年时间,常遇春先后平定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攻破城池五十余座,与元军交战三十余次。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近两年时间里,常遇春几乎每天都是在行军打仗中度过,并且又是来回转战北方多个省份,其身体和精神都是高强度、高负荷和高压力。而与徐达坐镇指挥不同,常遇春打仗又特别喜欢亲自上阵杀敌,尤其是单骑突入敌阵来回冲杀,这在他与元军的塔儿湾一战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因此,常遇春既要每天高速动脑思考各种战略战术,又要亲自骑马冲锋陷阵,还一直持续整整两年时间不停歇,这对人体的损害是非常大的。不仅如此,常遇春又特别喜欢喝酒,这让常遇春的身体更是处于崩溃的边缘。

等到北伐大获全胜之时,常遇春一直高度紧绷和运作的神经和身体各项机能肯定会一下子放松下来,这对身体的伤害也是非常巨大的。而正是在这这种内外因素的刺激下,常遇春的身体其实已达到崩溃的极限,只差一个导火线。

而恰好,当时正值七月七日,正是一年中伏天最闷热的时候,常遇春军队酷热难挡,于是迎着风将铠甲卸下来,而等到晚上,据说又下了一场大雨,这种冷热交替让常遇春直接感染上风寒,并由此引发他身体长期积累下的各种毛病,导致他全身疼痛不已,急忙召唤军医进行诊治,但军医也无从下手,常遇春自知命不久矣,便把军事嘱咐于副将,当夜便暴毙身亡。


我是赵帅锅


很久没讲民间故事了

据说朱元璋知道常遇春这个爱将还没有儿子,就赐给了他两个宫女,可是这两个宫女始终不敢接触常遇春,因为他们知道常遇春是个出了名的怕老婆,不过天天待在一块,总会有机会的,这不有一天清晨,这两个宫女看见常遇春一个人独自起床了,于是就端水过去,常遇春一看,来了两位漂亮的美女,准备洗脸时感叹了一句“好白的手啊!”结果自己就想着去摸一下,可是想起老婆又把手缩了回来。

傍晚的时候,常遇春的老婆无缘无故送了一个红盒子给他,常遇春说:“这不过年不过节的送我礼物干什么?”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血淋淋的手,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同时精神上也受到了刺激,结果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别人像朱元璋行礼时他却傻站着,别人行完礼了他才开始,朱元璋就开玩笑说:“你心里不会有鬼吧?难道要谋害我!”常遇春突然惊醒了,于是就和多疑的朱元璋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朱元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道:“没事,你去喝酒吧,等下我再赐给你两个宫女。”

到了下午,朱元璋让人端来一碗汤,说是妒妇汤,让常遇春喝,确实十分美味,常遇春在回家的路上还心里念叨着要多喝点就好了,突然转身看到旁边的人手里都拿着个小包裹,于是问这是什么?为什么自己没有?有个大臣就说这是皇上分给我们的悍妇之肉,常遇春一头雾水,回到家之后就想和老婆说今天皇帝请自己喝酒还喝汤,结果找了许久也没见老婆的踪影,后来有个丫鬟告诉常遇春夫人已经被人抓走处死了。

常遇春这才想起来,原来朱元璋在常遇春喝酒的时候命人把常遇春的老婆杀了,常遇春知道后一下就吓傻了,竟然吓成了癫痫病,最后年仅39岁就去世了。

这当然只是坊间传闻,那么历史上常遇春军中暴毙是什么情况呢?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名将,濠州怀远人,相貌齐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元朝末年落草为寇,后来跟随朱元璋打天下,虽然不认识字,但是作战勇猛,如果说军事才能可能徐达第一,但是第一猛将绝对是常遇春,他自己也经常说自己只需要十万兵马就可横行天下,所以他的外号也叫“常十万”。

公元1369年7月7日,这位战无不胜的猛将突然军中暴毙。很多人都认为是朱元璋干的,可是此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王保保拥兵塞外,云南、四川等边疆地区均未平定,这个时候杀了常遇春绝对是不可能的,再加上朱元璋痛失爱将的心情以及后期对其后人的关照,都表达了朱元璋不应该是人们怀疑的对象。

其实常遇春征战几十年,早已经积劳成疾,身体一直都是处在亚健康状态,常年的征战让他居无定所,食无定时,从大军5月份开始北征,一直到7月,天气炎热,常遇春亲力亲为,不但要制定作战计划还要穿上铠甲冲锋陷阵,体内早已有多处外伤没有及时处理,大军走到柳河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承德市境内,这个地方昼夜温差比较大,常遇春白天一直穿着铠甲,到了晚上不顾身上的汗水,一下把铠甲脱掉,引发了中风疾病,霎时间全身遍体剧疼,而且越来越烈,连从前痊愈已久的箭创旧伤也无端溃裂!最后知道自己不行了,于是把李文忠入帐,向自己的副将嘱托军事,没多久就去世了。

按照现在的说法应该是患了严重的伤风感冒外加发高烧,还有体内多处旧伤复发,造成病亡,古人的伤风感冒大多治疗不及时都会面临死亡的。


羽评郡主


常遇春,大明开国名将,一生无败绩,尝言统兵十万,可打遍天下,因此有“常十万”之称,并被后世誉为“兵形势”的杰出代表。谁知,就在他年仅39年(虚岁40),事业如日中天之际,却突然暴病而亡,从而引发后人诸多猜想。

死因一:民间传说放黄腔

民间传说,常遇春是个“妻管严”,一直无子,朱元璋心下生怜,遂赏给他两名宫女,因他看见宫女洗手赞了句“手真白”,便被他的悍妻将两名宫女的双手都砍了下来,并当成礼物送给常遇春。朱元璋知道后,心大下怒,利用常遇春上朝的机会,命人将他的悍妻杀死后,做成肉酱分给群臣吃,他同样也分到了一份。当他散朝回家,才知“悍妇之肉”竟然是自己的妻子,因此惊惧之下,一病不起,不久一命呜呼。

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有心人的有心之举吧。其一,常遇春的妻子可是开国大将蓝玉的姐姐;其二,常遇春有两子,长子常茂、次长常升。

死因二:报应之说不可信

古语云:杀降不祥。公元1358年9月,常遇春与陈友谅大战,活埋投降士兵4000人。公元1368年,常遇春先后攻下泰州、潍县,两城军民皆被屠杀。1369年,攻克平饶后,又下令血腥屠城。传言,常遇春之所以屠城,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攻城时,手下将士死伤惨重,因而屠城泄愤;二是粮草不继,无法供养;三是新降之人容易反复,担心造成自己后路不稳。

朱元璋也曾多次警告,但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有后人传言常遇春之死,就是因果报应。

死因三:《倚天屠龙记》之说牵强附会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记载:张无忌曾救下常遇春,因学艺不精,对其用药之时,药量过大,从而留下了后遗症。每逢阴雨天气,全身就会疼痛难忍,因此年仅40岁便暴毙而亡。临死之时,他曾遗言,如果没有张少侠相救,自己早就死了,所以对于其用药过量之事,并无一丝恨意。

死因四:《大明英烈传》之说戏说之语

根据《大明英烈传》中记载,常遇春之死竟然和武当祖师张三丰有关。话说,公元1369年,常遇春平定开平府后,返回柳河川安营。当晚,常遇春独自坐在帐中,忽然感到心神恍惚,急忙传来军中将校,交待遗言:“我和各位兄弟出生入死数年,一直乐享太平,遗憾今天将与诸位诀别。”众人大惊,询问其故。常遇春回忆道:征战期间,曾与武当张三丰真人偶遇,他当时送给我一句话“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这时,不由想起自己于和州之地得遇圣主,因而才有了今日之功,可谓富贵之极。但是,今天正好又来到柳州,身体病痛加剧,想是难以活命,所以恳请大家抓紧帮我料理身后之事。大约半月,病体不愈,欣然病逝。

死因五:水土不服之说可参考

讲常遇春从中原突然来到漠北,由于从5月北征到7月班师,一直都在征战,而且经常“单骑突阵”,身上长期带伤,居无定所,餐无定食,所以也极易出现精力、体力长期透支的情况,加之漠北气候干燥,汗水湿透铠甲常有发生,自然也会出现解甲吹风降温的现象。由于冷热温差之下,造成“寒邪入侵,身体中风”也是常有之事。

所以,当常遇春班师返回柳河川(今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时,心身放松之下,“寒邪入体”病情才会突然暴发。当时,由于军医无法诊断出是何种病症,因而根据战场实情给出了“御甲风”之症,可谓形象无比。也许,这类病情在战争期间常有发生吧。

因此,医匠最终给出了一句:“御甲风,暴卒!”

死因六:《明史·常遇春列传》之说比较可信

《明史·常遇春列传》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赐葬钟山原,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

公元1369年7月23日,朱元璋接报后,瞬间惊倒在龙椅之上,一边安排刘伯温、李善长、宋濂等人为其准备后事,一边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数十里扶棺相迎,并将自己的龙袍盖在常遇春的遗体之上。悲痛之下,有感而发,咏诗一首:“朕有千行铁液汁,平生不为儿女泣。昨日忽闻常君薨,一洒乾坤草木湿。”

接着,朱元璋又亲自己在南京钟山北麓,为其挑选一块风水宝地,并将正在前线作战的徐达也给抽调回京,只为给常遇春治丧关葬。事后,朱元璋追认其为“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而历史上,享有“忠武”谥号的仅有三人,尉迟恭、岳飞、常遇春,可见朱元璋对其是多么的看重。

不管怎么说,相对于其它史料,《明史》的可信度应当比较真实。用现在的病情常识来说,有可能就是脑梗、晚癌之类的病症,人可是说没就没的。现代不但医学先进,而且国家人员还有定期体验,就算身有隐藏疾病,也极易诊断出来。那时可没有这样的条件,就算突然暴病而亡也很正常。

话又说回来,如果常遇春是一无名小卒,怕也不会引起世人如此关注吧。只因他是大明开国名将,又因朱元璋有大杀开国功臣之名,所以其正常的暴病而亡,才会引发后人的深思。


祥子谈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常遇春40岁就死了,原因是所谓卸甲风。

什么是卸甲风?

传说古代的将军都会披着沉重的铠甲!

当年的重甲不但份量重,密不透风。

在夏天穿着这种铠甲一天下来,人真的又累又热,半死了。

所以一般将领回到营地就会立即脱下铠甲,穿单衣乘凉。

如果这时候过于贪凉,就很容易染病(比如感冒)。古代没有抗生素,恶性感冒也是可以致命的。

这就是卸甲风。

常遇春当时远征蒙古回师中原,到达了河北龙关县。

当时是8月,河北天气非常炎热,常遇春是最高将领,穿着最好的重铠。

一天下来,满身大汗,当晚扎营以后常遇春就立即卸甲后,穿着单衣躺在椅子上在大帐外乘凉。

当时吹了凉风要下雨,部将劝他回大帐休息。常遇春认为自己身体强壮,这点风算的了什么,就贪凉没回去,继续吹风。

谁知道,当晚常遇春突然发起高烧,得了重病。

当时医疗条件差,随军医生急忙救治,但无效!

前后才不过二三天,常遇春就死在大营中。

一般认为,所谓卸甲风只是病引而已。常遇春一生四处征战,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

在南征北战期间,常遇春的身体消耗很大。古代医疗很烂,40岁相当于今天的50多岁。

常遇春当时40岁其实也不年轻了,又有很多旧病。但他自持体壮,不太注重保养。

此次卸甲风只是一个触发点,可以因为重感冒导致常遇春各种旧病总爆发,器官衰竭,最终猝死。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先是震惊,随后伤心的写诗:“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金陵太平门外。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搞笑的是,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暗算了常遇春,这是无稽之谈。

因为当时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最强悍的大将,是他的一把刀。而当时北元尚未彻底溃败。

常遇春最后一战,也不过攻陷了元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元顺帝逃奔和林(位于今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

但北元实力还算雄厚,是明军的大敌。此时杀死常遇春毫无道理,就算朱元璋有杀他的意图也不会选择这种用人的关键时刻。


萨沙


常遇春是明朝第一勇将,在以武立国的大明朝当中,常遇春也算是战绩最为卓越的一名将士,在当时的明军当中,常遇春就是武勇的象征,但是这样一个武勇的象征居然在鼎盛春秋之时,突然病逝,确实让人大感意外。

于是,世人开始对于常遇春的死因,开始了猜测,大致得出了三点截然不同的猜想。


首先第一个猜想:常遇春被朱元璋害死


就是被朱元璋所害,这个基本上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因为当时常遇春死的时候,朱元璋还没有彻底平定天下,北有元庭,四周还有各地军阀。

而常遇春作为明军当中最为勇武者,在这个时候朱元璋一定是对他给予重用的,怎么可能想要去杀了他呢?古人有云,鸟尽弓藏,此时群鸟未尽,朱元璋怎么可能会去残害将领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常遇春当时是朱元璋的第一心腹,为了能够笼络住这员猛将,朱元璋让自己的儿子朱标,迎娶了常遇春的长女为太子妃。


试问,如果朱元璋想要杀了常遇春的话,又何苦花这么大的力气笼络于他呢?所以这个猜想基本上是不靠谱。


第二个猜想:杀降遭报应


非常的有意思。有人说,常遇春之所以早死,就是因为他杀的人太多,遭报应了,按道理古来将领也不少,其中手染鲜血的更是不在少数,也从来没听过这些将领遭到了什么报应,但是常遇春却和这些将领有些不同。


这位常大将军,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杀降军。自古以来,军队当中都流行着降者不杀这种不成文的规定。而朱元璋手下的将军,尽管大多骄横无比,但是对于这种军队当中不成文的规定却都是遵守的,而常大将军却不管这些,有时候一兴起,连投降的平民都要屠杀一番。所以,常大将军在当时的民间的口碑也是非常的差,这也造成了常遇春杀人太多遭报应的说法,是久经不衰。


第三个猜想:暗疮复发


在这么多猜想中我觉得这一个才十最靠谱的。


常遇春常年征战身上受伤众多,加上连年征战,吃饭饮食的不规律,其实早已经油尽灯枯了。常遇春虽然贵为一军主将,但是在战场上常遇春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身先士卒。就算,常遇春本人勇武过人,但是难免在战场上也会有点什么损伤,连续二十几年这样的积累下来,常遇春就算再怎么强壮,身体上也早已经千疮百孔了。


而且,当时常遇春大军是在5月份出征的,一直打到7月份,这段时间正好是酷暑时节,对将领和士卒的体能是极其大的挑战。而作为主将的常遇春,所面对的压力也是极为大,晚上要制定作战计划,白天还要披甲作战。


而当时,常遇春所作战的柳河川,昼夜温差也是非常的大。这也极其容易引起一种古代疾病,卸甲风。柳河川这地,白日气温炎热,加上接连争战常遇春必然是汗流不止,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天气转凉,于是常遇春就脱掉了身上的盔甲,冷热剧烈的一交替,激发出之前身上的暗伤,一时之间顷刻毙命。

死亡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事情,而常遇春尽管早逝,但是他却用他短短的一生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所以,生命的价值不是单单看寿命的长短,而是看在有限的生命当中做成了什么事。


青年史说


天妒英才!

1369年7月7日,本应是情人相会的美好时节,在大明帝国北部的柳河川却传来巨大噩耗。

时任大明征虏副将军的常遇春将军接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指示,自开平班师,行至柳河川时,常遇春将军突感不适。但事发突然,未及军医施救,常遇春已溘然长逝,一代名将暴毙而亡,年仅40。此后军医得出结论,常遇春将军死于“卸甲风”。

军医们给出的报告中指出:“常遇春将军戎马征战,时常是因作战需要,好几天不卸甲。而作战一般要穿很厚的盔甲,一场大战后容易出汗。加上开平地区昼夜温差大,作战后为解热快速褪去铠甲很容易导致中风,此为‘卸甲风’”。

可怜一代名将,没有死在刀光剑影的战场,却被自己疏忽的疾病夺去了生命!

但是一个壮年之人,会因为脱一次衣服就丢了性命?而且那么匆匆?

所以,导致常遇春不惑而亡的原因还有哪些?

1、戎马一生,积劳成疾

一些人认为常遇春的死和朱元璋的阴谋有关,毕竟朱元璋在建国后就开始了对功臣的血腥屠戮,34个开国功臣中竟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朱元璋对功臣的杀戮除了功臣们建国后的腐化变质,还有就是朱元璋不允许留下权臣悍将为自己子孙造成麻烦。这样看来,常遇春绝对是板上钉钉。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15年,地位非常高,而且个性鲜明,这样的人注定难以驾驭。这时朱元璋只需要用个小伎俩搞掉常遇春最后报个暴病死亡可谓神不知鬼不觉。

但是此时是洪武二年,是明朝正在鏖战元朝的时期,说白了就是用人之际,现在搞掉常遇春实在不合时宜。而且这种事情一旦暴露,势必会影响自己权威造成将领离心,所以朱元璋不会这么傻。

恰恰相反,此时的常遇春是征虏副将军,是仅次于徐达的三军副总司令,这是朱元璋深信不疑的标志。而且,同甘共苦15年,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这样的条件下,不用朱元璋指示,常遇春都想着怎样迅速打垮元朝,缔造一个大明盛世!

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所以常遇春“永远在路上”!1355年投奔朱元璋开始,常遇春就一直冲锋在前,勇猛敢战,历经大小数百战,未尝一败!

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建功采石矶,大败陈友谅,收复大都,有朱元璋意志的地方,除了有沉稳的徐达,就是耀眼的常遇春。

对常遇春的功绩,朱元璋称赞道“虽古名将,未有过之”,“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

也许是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太难报答,常遇春的后半生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从未停息。和徐达不同,常遇春每逢作战,他不仅是统帅,更是先锋,经常一马当先地冲锋陷阵,这也许是常遇春身体被掏空的最主要原因。

然后,油尽灯枯。卸甲只是导火索!

那一次卸甲,没有见龙,而是让他成了龙!

2、恐怖的“细菌战”

常遇春戎马一生,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善抚士卒,是一个优秀的统帅。然而白壁有瑕,个性的常遇春有个癖好,就是“杀降”。

在中国人看来,“杀降”是非常无耻的行为,毕竟人家都放下武器,属于手无寸铁的弱者。但不是所有人都适用,常遇春似乎早就意识到了这些,比如他们走出包围圈后,就会立刻拿起武器再次回来砍自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了百了,全部干掉!

你能说孙立人将军在缅甸做得不对吗?

但是,这也是造成常遇春悲剧的一大诱因。因为大量来不及掩埋的尸体很可能就是病毒的源头!

我们知道十三世纪,蒙古骑兵天下无敌,打遍亚欧大陆无敌手,将欧洲引以为豪的重甲骑兵打得屁滚尿流。蒙古军队无敌,除了部署得当,配合默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在身后留人。也就是说蒙古军队所过之处,除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剩下的可能反抗的力量全部干掉。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是问题很快发生。因为骑兵纵横,很少有时间打扫战场,掩埋尸体,这些腐烂的尸体很快会滋生病菌,并随着军队一路向西。蒙古人非常喜欢将有病毒的尸体抛到敌人城中,推行细菌战,最终造成欧洲死亡达一个多亿的“黑死病”。

除了主动出击,在面对明军的攻击时,蒙古人也不忘玩细菌战。他们在败退的路上将病死的牛羊等尸体抛入河中污染河水。因为明军千里奔袭只能就地补给,所以一定会饮用这些水源,所以一定会中毒!

冲锋陷阵是个体力活,大量出汗必须大量喝水,于是悲剧发生!

和其他功臣相比,常遇春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朱元璋,而且在朱元璋需要的时代,大放异彩。在暴风雨到来之前,他溘然长逝,虽然遗憾,但无法掩盖他成为一代战神!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常遇春是被朱元璋吓死的。

常遇春是张无忌的革命领路人,常遇春受了伤带着张无忌去蝴蝶谷找胡青牛看病,但是胡青牛拒绝出手,而是把医术传给张无忌让张无忌拿常遇春当小白鼠,结果张无忌用药过猛,把常遇春阳寿缩短了,只能活四十岁。张无忌很愧疚,但是常遇春说,男子汉大丈夫,能活四十岁很好了。如果是个混吃等死的废物,活上一百岁有啥意思呢。其实这是小说家言,常遇春不是被张无忌治的短命的,而是被朱元璋吓的没活长。

常遇春夫人是跟他一起贫贱起家的,夫妻俩感情特别好,但是常夫人有个女人共有的特点,悍忌,也就是喜欢吃醋。不许常遇春跟任何女人有染,常遇春也很听话。朱元璋知道后,特意赏赐了常遇春两个美女,照顾常遇春的生活起居,但是常遇春也就是看看,没啥非分之想。有一天早上美女给他打来洗脸水,常遇春可能刚起床比较兴奋,随手在美女手上揩了一把油,顺嘴说到,好白的一双手,然后洗脸上班去了。等他晚上回家,老婆送给他一个非常精致的盒子,常遇春打开一看,里面赫然放着美女一双手。

常遇春吓得魂飞魄散,美女可是朱元璋赏赐的,你敢如此对待,可是灭九族的大罪。第二天常遇春不敢隐瞒,就把此事跟朱元璋汇报了,满以为朱元璋会大发雷霆,没想到朱元璋微微一笑说,没啥,我再送你两个。晚上不要回家了,留下来吃个便饭。晚上饭吃到一半,每个大臣面前上了一个精致的食盒,打开一看,原来正是常遇春老婆的肉。众大臣无不浑身颤抖,常遇春从此被吓得得了癫痫病,一犯就浑身抽搐,于是在洪武二年驱逐元顺帝归来途中死掉了。

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很伤心,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还亲自写了一首诗以示哀悼: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还让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了一张身穿龙袍的全身像。

参考书目:《明史》


唐风宋月


常遇春,明朝开国名将。他武艺高强,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一生征战从未败北,被誉为“常十万”、“明朝第一猛将”。


常遇春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少年习武,学成归来后,由于时局动乱,为了能够填饱肚子,曾投身于绿林大盗。后来觉得打家劫舍没有前途,便弃盗为良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平定江南、兼并各方势力、驱逐元朝,为明朝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朱元璋对他赞誉极高“明朝的天下有八成是常遇春打下来的,即使是古代的名将都没有超过他。”


洪武二年(1369年)5月,为了抵御元军的侵袭,常遇春奉命率领大军支援北平,一路追杀敌人,大获全胜。7月7日,班师回北平的大军途径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得暴病卒于军中,年仅四十岁。


如此骁勇善战的猛将却在天下即将平定,准备安享太平之时,突然暴毙。真是令人惋惜!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多年征战早已积劳成疾


常遇春从25岁起追随朱元璋,征战十多年,从小小的先锋做到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元帅,所经历的大小战役无数,从未败过。


常遇春常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前。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但这也是极其危险的,非常容易受伤。在北伐之前,朱元璋就曾提醒过他“你身为大将军,却喜欢与低级武官较量,这不符合我的愿望。”



当时常遇春非常感激朱元璋的关心,可是到了战场,依然如往常一样独自冲锋在前。长年征战,负伤在所难免,而且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东征西讨,从南往北,逢山开路 ,遇水填桥,居无定所,食不定时,身体健康早已严重透支,劳累过度积劳成疾。


二、昼夜温差大引发“卸甲风”


7月的柳河川地区(今河北龙关县西)昼夜温差极大,白天天气炎热,常遇春重甲在身。要知道在冷兵器横行的古代,行军打仗都要穿戴着由铜铁制成的盔甲,盔甲密不透风,加上高温天气,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肯定是全身湿漉漉的。


而到了晚上气温凉爽时,常遇春却不顾身上的汗水,立即卸去盔甲,一凉一热,被风一吹便引发了 “中风”之疾。


三、缺医少药最终不治身亡


中医认为所谓“卸甲风”就是人体大量出汗之后,毛孔张开,风寒外邪侵袭人体,侵袭经络,经络不通引起了身体痉挛、抽搐,肢体麻木、疼痛,伴随脸色苍白,食欲减退等症状。


按照西医的说法,是由于受到寒冷的刺激,引起了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按理说,“卸甲风”不应该致命,但是大军北征从5月出发,到7月班师,正值夏秋之际,天气炎热,一路上常遇春既要制定作战计划,又要披甲冲锋陷阵,体力消耗极大,虽然表面上没事,但身体已经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况。


而且常遇春有着多年的伤病,身体已经达到了极限,病来如山倒,加上大军远征,古代医疗条件有限,没有良医良药,遂不治身亡。


一代名将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戎马半生,战功赫赫,尽瘁而终,从未享过一天富贵。


他死后,朱元璋十分痛心,亲自到龙江迎接灵柩,并下令追封常遇春为封开平王,谥忠武,享太庙。把他的肖像挂在功臣庙第二位,并令宫廷画师为常遇春绘制身穿龙袍的全身像。这是至高无上、绝无仅有的荣誉,是对常遇春一生功绩的肯定。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在元末明初时期,有这样一位嫉恶如仇的将军。他生于贫苦农民家,长大后靠着干力气活谋生,但是在元末朝廷的暴政下,不仅生活艰辛还要忍受饥饿的折磨,他打小心理上就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后来为了功名投了军,毅然决然地跟着朱元璋走上了征伐天下之路,开启了一代名将的传奇一生,他就是常遇春。


很多人都说常遇春是个“屠夫”,因为嗜杀屠城而令人不寒而栗。不管他是心理扭曲用杀戮来宣泄个人情绪也好,还是因为养战俘消耗大量粮食杀人的原因也罢,抑或者是为了达到诛灭敌军军心的目的,总摆脱不了这个人嗜杀的事实,令许许多多的无辜生命就此而终结,也让老天爷折了他不少年的阳寿。

常遇春号称“常十万”,他自称自己带十万大军便可纵横天下,是朱元璋的第一先锋官,论其作战勇敢和战役战绩那都是没的说。不只是元朝人怕他,连心狠手辣的陈友谅都对他极为忌惮,傲人的战绩下离不开常遇春个人的勇敢与努力,更离不开朱元璋高瞻远瞩的战略部署,从鏖战衢州到大战九华山,从采石矶大捷到大破陈友谅,名将之路殊为不易,由此也成就了常遇春“常胜将军”的美名。


常遇春四十年的阳寿一直以来都被百姓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至于常遇春之死,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是洪武二年,常遇春征战南归到了柳河川暴毙身亡,年仅四十岁,这里就留给了读者很大的遐想空间。野史里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常遇春功高震主被朱元璋整死了,我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太靠谱,虽然常遇春死于洪武二年,天下大局已定,但全国并未实现完全统一,朱元璋在这个关键时间点上杀常遇春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是自断臂膀。
第二种是报应说,这个听着有点玄乎,但也有点迷信的色彩,只能算是满足一下大家的猎奇心理罢了。我推测常遇春之死可能性较大的原因应该是突发心肌梗塞或者是脑溢血之类的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而导致的暴毙,疾病的发作当然也与常遇春暴躁嗜杀的性格分不开,一代名将就此而陨落,实在是挺遗憾的。


纳兰谈史


其实对于古人来讲,40岁已经称不上暴毙了,因为古人普遍寿命比较短,加上常年征战落下的毛病,常遇春因为慢性病突发而死亡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后人总是觉得他的死有蹊跷,所以又有了另外三种猜测,一种觉得他是被朱元璋弄死的,一种是被朱元璋的儿子晋王弄死的,晋王朱棡,也就是朱元璋第三子;一种脑洞开得更大,说他被元人折磨分尸。

常遇春确实功劳很大而且人也十分高调,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朱元璋特别不喜欢高调的武官,为此还剥了蓝玉的皮。况且将一个大将杀得神不知鬼不觉,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能做到了。但实际上朱元璋不大可能朝常遇春下手,因为正逢开国之初,杀了悍将会自乱阵脚。而且朱元璋杀官专挑三种:不记得自己是谁的武将,不晓得清廉的文官和贪念权力用力过度的文官。而后期杀功臣主要还是因为怕朱允炆震不住他们,必须不留下后患。

第二种说法虽然是朱元璋的老三下的毒,当然也是自己父皇的旨意,所以质疑理由如上。说到这个晋王,总是想到电视剧里面蠢蠢的烤鸭汉的形象,实际上朱棡是真的不靠谱,嚣张跋扈得很。要不是朱标护着他,他早就因为造反罪被朱元璋咔嚓掉了。

所以如果我是朱元璋,我宁愿自己找人在路上拦杀常遇春也不找这样做事嘚瑟的儿子。只不过这段野史的搜集者张合在《宙载》之中言之凿凿,说常遇春被害的地方至今的地名还叫五王庙,就因为当年晋王毒死的不仅仅是常遇春还有其他四个侯伯,所以其他四个侯伯是谁呢?

第三种也是相当别致,也是张合收集来的民间说法。常遇春和蓝玉犯了同一个毛病就是对元朝的皇族女子起了色心,虽然从史料上来看元朝的妃子姿色普遍不行,贴两张皇后给大家看看吧,但也许将军们的审美就是不一样把。

常遇春看中了元朝的公主,想要强行取回来,被元朝的俘虏深恶痛绝,他们找了个法子将常遇春抓了起来,用篾戳穿了他的脚掌,然后拖着他行走,最后还将他给分尸了。这种说法确实奇葩,且不问元朝的俘虏能不能有这种能力将常遇春抓住。毕竟都成了俘虏了,想要报复不赶紧杀了赶紧逃,还想着慢慢折磨慢慢肢解,给敌人足够的时间发现他们还留下了更多的证据……这也太蠢了吧。

基于以上几种说法都不靠谱,我们还是暂且相信他是急病而死的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