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与谁有关系?为什么要除掉韩信?

庍鳶


西汉。韩信之死与谁有关系。为什么要除掉韩信。

。。韩信被害,关係到三个人,主谋应该刘邦担心韩信手中权力太大,将來自已过世幼子控制不住,但是又不恳坏自已的杀功臣的名声。决定有吕后出面,刘邦冲当好人,可是,韩信在外拥兵几十万,不夠动他,然后吕氏想到一句话:(解铃还需系铃人),因为箫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对箫何的信任,吕后找到箫何,要叫箫何去‘请’韩信进京有军机要事商量,箫何在吕后的淫威下不得不服从,把韩信骗到京城未央宫楼上,处死。韩信临死说过二句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韩信死的责任是箫何,如箫何不去骗韩信单身进京,谁敢去提拿,韩信进京是出于对箫何的信仁,除了箫何外韩信绝不会跟任何人走,所以说,箫何是以信任而害了韩信,故史称:‘成也箫何,败也箫何’。


老龚166916589


关于韩信之死,可以说是迷雾重重,很难探知真相。都说韩信是刘邦所杀,可仔细推敲,刘邦真的还有杀韩信的必要吗?更何况,韩信被杀的时间点太过蹊跷,恰好发生在刘邦意图易储、陈豨反叛的关键时期,而且直接死于吕后之手。因此,我推测韩信之死应该与吕后关系最大,且被杀的原因极有可能与吕氏集团即将崩溃的现实有关。

△韩信被杀之事极为复杂

刘邦真的还有杀韩信的必要吗?

大家之所以说韩信被杀与刘邦有关,无外乎两种原因,一是韩信功高盖主,在军中声望太高,刘邦担心韩信叛乱。二是刘邦认为韩信并非完全忠心,毕竟韩信曾有过请封齐王的先例。

可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此时的韩信早已无法对刘邦构成威胁,主要有三点原因:

△此时的韩信早已没了兵权

1、韩信已无兵权。按照《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曾两次剥夺韩信兵权,一次是汉三年(前204年)成皋之战后,刘邦“北渡河,驰宿修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另一次是汉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后,刘邦“驰入齐王壁,夺其军”。要知道,被刘邦夺走的两支军队,一支是韩信和张耳在赵地招募的,另一支则是韩信从齐地带来的,而刘邦夺其兵权竟然没有遭到任何反抗,如此顺利的便夺取了兵权。从这段记载来看,你还认为韩信在军中的声望比刘邦要高吗?更何况,韩信被降封为淮阴侯之后,被迁居于长安,手里早已没有了兵权。

△刘邦将其调离了根基之地

2、韩信远离根基。韩信一生征战,认真经营过的地方只有一个齐地,然而在垓下之战后,刘邦便将其改封到了楚地,再也没有让他返回过苦心经营的齐地。即使如此,在韩信就封楚地仅仅一年多以后,便因“谋反”之罪被捕,被降封为淮阴侯,迁居到了长安。远离了根基之地的韩信,就如同客居长安一般,他又能发挥多大的力量呢?

3、韩信无亲信班底。这恐怕是最令人费解的地方,韩信带兵征战多年,却始终没能培养起自己的亲信班底。一方面或许源于刘邦的防范,经常向其军队中“掺沙子”,根本不给其机会。另一方面则应该源于韩信的经营了,韩信虽然在用兵方面堪称一绝,但政治方面却无疑是个短板。纵观韩信的一生,不论是其被贬还是被杀,从来没有人为其求过情,甚至连鸣不平的人都没有。

刘邦对于韩信,肯定是有防范之心,但一个没有兵权、远离根基,又没有亲信班底的韩信,真的还对刘邦有威胁吗?刘邦真的还有必要杀了韩信吗?

有人恐怕会说有,因为《史记》明确记载陈豨的反叛便是因为韩信的挑拨,且韩信明确表示将为内应,我认为并不可信。因为如果真是如此,完全可以凭借“谋反”的罪名将其公开处死,这样岂不是更有说服力?又何必枉费心机的秘密杀害呢?

同时,韩信被杀之时刘邦正在领兵平定陈豨的叛乱,因此很难说韩信被杀与刘邦有直接关系。

那么韩信到底因何被杀呢?

韩信于汉十年(前197年)被杀,而在这一年发生了太多事件,韩信死的时间点太过蹊跷。年初,刘邦打算易储,但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同时,韩王信的叛乱还未彻底平定,陈豨叛乱又起。这些事件,均与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吕后。而韩信被杀,极有可能与西汉初年的政治风波有关,而这次政治风波的源头,便是刘邦意图瓦解吕氏集团。

△千万不要小看了吕后的政治手腕

秦末乱世,当刘邦在沛县发动起义之后,吕雉的哥哥也很快在山东单父县发动了起义,而在西汉开国功臣之中,陈豨、靳歙、丁复、傅宽、蛊逢(虫达)、郭亭、郭蒙、朱轸等人均属于吕泽旧部。吕泽虽然在秦末战争和楚汉争霸中一直配合刘邦作战,但他的军队却始终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状态。正因如此,在西汉初年的功臣当中,吕氏集团的力量可以说一点也不弱于刘邦的丰沛系。

对于刘邦来说,外戚势力如此庞大,在打江山时固然是一大助力,但在坐江山时却无疑成为了一种威胁。可以说,从这一刻起,刘邦便一直在致力于瓦解吕氏集团。直到汉八年(前199年),身为吕氏集团首脑的吕泽战死在了平定韩王信叛乱的前线,这才给了刘邦瓦解吕氏集团的机会。

△刘吕之争事实上极为血腥

此后,刘邦便一直在致力于清除吕氏集团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吕后自然也发现了这一危局,便以吕氏集团为基础,迅速拉拢朝臣形成了一股庞大的力量,于是便有了汉十年(前197年)刘邦意图易储,却遭遇朝臣集体反对的局面。而这也成为了刘邦死后,吕后顺利接管朝政的最大底牌。

而作为吕泽手下的头号战将,陈豨便在这种情况下被“逼”反了。至于其他武将,要么就此倒向了刘邦,要么事迹再也少见于史料。而韩信,恰恰便在这个时间点被吕后所杀,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

要知道汉初三杰之中,萧何已经倒向了吕后,张良则仍在艰难的保持中立,只有韩信态度不明。在刘邦已经逐步瓦解吕氏集团的情况下,如果说韩信被杀乃是吕后主谋,那么极有可能源于吕后拉拢韩信失败。更为蹊跷的是,韩信私下见了吕后,被杀;后来的彭越也私下遇见吕后,结果也被吕后进谗言杀害,难道都是巧合吗?

可以说,刘邦的后半生都在努力瓦解吕氏集团,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为此而做着努力。在派樊哙去平定卢绾叛乱之后,刘邦却突然又派陈平、周勃去杀掉樊哙,为的便是在自己临死之前,瓦解掉吕氏在军中的势力,毕竟樊哙乃是吕嬃的丈夫、吕后的亲妹夫。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正之处,欢迎指正交流】

1、《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陈豨传》、《史记·傅靳蒯成列传》、《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

2、菜九段:《清理陈豨乱象》、《重审韩信罪案》、《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楚汉战争中刘邦军事集团战斗系列简述》等


香茗史馆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张良、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典故。高祖十年,信与代相陈豨暗通谋反,被萧何与吕后合计除掉,故有“生死一知己”之说。信少年丧父,家贫无业,竟致洗濯之妇给食,后被吕后斩首,可谓“存亡两妇人”。

韩信淮阴人氏,丧父后不农不商,游荡度日,老母愁病缠绵,不获赡养,旋即去世。南昌亭长,素与信往来,信常至家吃饭,为亭长妻所恶,早炊饱食,至韩信来,独不具餐,信知惹人厌恨,从此绝不再至。孤身一人,临水而渔,钓得多的,卖钱过活,但大多空手,忍饥挨饿为常事。

适河边有洗濯妇,见信怜惜,每当午餐,分食与信,信非常感激,称谢道:“信若有日得志,必报母恩!”妇人含嗔相叱:“大丈夫不能谋生,为食而困,我看你七尺须眉,生就王孙公子相貌,给汝数餐,何求报答?”言讫而去。信茫然而立,无如福运未至,急切不能发迹,只能得过且过。

信有宝剑,一日仗剑浪迹街头,遇几个泼皮无赖,内有屠人子,当面揶揄:“韩信,我看你带剑出来,究有何用?你也长成,胆量如何这样怯懦?”市人环视,屠人子嘲信:“你可刺我,不刺,当从我胯下钻过。”信端详一会儿,俯下身去,钻胯而出,市人无不窃笑,信平常而去。

韩信胯下之辱

项梁渡淮,信投入麾下,梁不以为奇。项梁败死,又转至项羽军中,羽使为郎中,信屡次献策,不被羽采,于是弃楚归汉。汉王亦淡漠相待,给他一个连敖官职,大约与军中司马相类。信仍不得志,与同僚饮酒,酒后狂言,有独立自尊之意,恰被旁人告知汉王,怕他谋变,拿下饮酒十四人,委夏侯婴监斩。婴将众人押往法场,枭首示众,十三颗人头,滚落地上,忽听得一人狂呼:“汉王欲得天下,奈何杀死壮士?”婴诧异,引犯至前,验明韩信,见他状貌魁梧,便动了怜才的念头,问他有何经略,韩信一一道来,大为婴所赞赏,于是将婴释缚,返报汉王。汉王听了,仍觉信为可有可无之人,命为治粟督尉,比连敖加升一级,仍无甚宠异。

独丞相萧何,平时留意人才,闻夏侯婴器重韩信,即召与共语,果然满腹经纶,当面许为大将才,誓言保举。谁知呆了数月,不见动静,信自思汉王终不能用,乃另寻生路,收拾行装,孑身出走,并不报与萧丞相。有人见后报与萧何,萧何如失至宝,忙拣了一匹快马,昼夜驱驰,跑了百余里,才得追上,将信挽留,信不愿再回,何极力敦劝,言尚未向汉王举荐,所以延迟。信见他诚恳,才回原路。即入汉都,汉王斋戒三日,登坛授印,拜韩信为大将。

萧何月下追韩信

典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自此信施展其军事才华,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功勋卓著。

高帝四年十一月,潍水杀龙且,定齐,拥兵数十万,举足轻重,楚、汉不敢小觑。

信遣使谒汉,请封齐假王。汉王自顾不暇,信不驰救,反来要挟,欲斥来使,张良止之,道:“信固强,背汉降楚则汉亡,助汉攻楚则楚灭,今遣使来,窥王意也。莫如封齐王,命守齐地,再有他事,谋定而后动。”汉王闻之,顾笑来使:“欲王者何冠以假王?”越明年,派张良携着印信,至齐封韩信为齐王,信遂心安,后楚王遣武涉说信归楚,信不再谋动。

谋士蒯通,看得透彻,他想让信背汉自立,道:“臣近学相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相君之背,贵不可言。”信见通有意犹未尽之意,引入密室,蒯通道:

“当初发难,群雄四起,人才云集,主要是为了灭秦。秦灭之后,楚、汉相争,人民遭难。项王起兵彭城,转战南北,直逼荥阳,威震天下,今久困广武,连年难以进展。汉王率众数十万,据有巩洛,凭借山河,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反连遭失败。臣观天下大势,非有贤者,不能息争。将军可乘机崛起,介于楚、汉之间,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楚、汉两主的性命,操之于手。如能听臣计,不如两不相助,三分天下,鼎足而成,静待时机。如将军之大才,据有强齐,并吞燕赵,拥甲兵数十万,得时西进,为民请命,天下何人不服,何国不从?将来割载天下,分封诸侯,诸侯皆感恩惧威,争相朝齐,霸业可成。臣闻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祸,愿将军深思熟虑,勿失良机!”

蒯通

韩信听了这话,沉默良久道:“汉王待我深厚,不忍背负。”蒯通见信被忠、恩所羁縻,道:“文种存亡越,霸勾践,尚且被杀。将军的忠心怕是比不过文种,将勇震主,功高自危,今将军已蹈覆辙,附楚楚不信,归汉汉惧畏,到那时何处安身?”信听一番话,觉得有理,但又下不定决心,乃止通言,道:“容待考虑,再做决定。”

蒯通走后,韩信自忖,以前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转至汉王,授将军印,解衣推食,封我齐王,我若负德,必至不祥,乃谢绝蒯通之言。

蒯通本以为韩信为胸怀大志之人,过了数日,毫无音信,再见韩信,道:“愿将军速做决断,机不可失!”此时韩信已经下定决心不背汉王,终不纳蒯通之言,通无可奈何,恐久居生祸,乃佯作疯癫,离开营伍,不知去向。

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反,高祖亲征,淮阴侯韩信与陈豨暗中联系,准备袭宫室,擒太子、吕后,以应陈豨。结果被家臣之弟告密,吕后与萧何计擒韩信,斩首于宫侧钟室。

《淮阴侯列传》载: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或有一说,蒯通之谋,智在韩信之上,不得其人而已。不得其人,非蒯通之计谋不及,实是不逢其人,不逢其人,则非人力可为了。





葱头不开花


韩信是秦末汉初的杰出军事家,他经由萧何的推荐而被刘邦重用,帮助刘邦迅速平定关中,北上开辟战场,孤军深入先后虏魏王、破代国,背水一战而灭赵国,降燕国,南下亡齐并消灭了项羽的二十万援军,最终在垓下大战中彻底大败项羽,一生征战而未尝一败,攻必取,战必胜,被萧何称为“国士无双”,被刘邦尊为汉初三杰,被后人尊为兵神。

韩信祠堂前有一副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简练地概括了韩信的一生。所谓存亡两妇人说的是在韩信潦倒时救济韩信的漂母和诛杀韩信的吕后,“生死一知己”说是韩信的至交好友萧何。萧何在刘邦面前力荐韩信,才使得韩信得到重用,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一代佳话。然而韩信的死也和萧何有脱不开的关系。

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而非刘邦之手,这是因为当时的韩信早就因为被刘邦怀疑猜忌,被设计陷害,失去了楚王的身份,改封为淮阴侯,住在京城,形同软禁。恰在此时,刘邦因为陈豨叛乱出兵平叛,并不在京城,才给了吕后诛杀韩信的机会,萧何正是充任了吕后的爪牙。

《史记》记载,陈豨曾被任命为赵国国相,拜访韩信。韩信退下随从,叮嘱陈豨说,你被任命为赵国国相,居于战略要地,又手握重兵,必然会有人诬陷你叛乱。如果皇帝听信谣言,御驾亲征,离开京城,我就起义一起图谋天下。陈豨素来知道韩信的能力,因而许诺。陈豨叛乱后韩信暗中送信,召集京城奴隶想要起事。

奈何韩信手下有一个门客犯罪,韩信本想灭口,却被此人的弟弟告发。吕后便同萧何密谋除掉韩信。萧何提出可以以诛杀陈豨为名,要求韩信入宫庆贺。为此,萧何亲自到韩信府上,以知己好友的身份劝告韩信应该入宫庆贺,韩信没有怀疑,就被萧何带上了死路。

史书记载,萧何把韩信带进了长乐宫,结果一进宫萧何就脱身了,韩信被武士绑缚,押入大殿旁的钟室中杀害。韩信临死前大为感慨,没有听从当年手下劝告保持中立,如今才落得如此下场。吕后诛杀韩信后又灭韩信三族,手段凌厉狠辣,刘邦回来后感到窃喜加惋惜。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吕后诛杀韩信后立刻报告了刘邦,似乎吕后的行动早有刘邦的安排和授意。然后萧何立刻加官进爵,被封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又在萧何身边加强警卫,可见萧何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在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令后人感慨不已。



荷马说历史


菜九段

独挑学界,不让假史成永远

八卦楚汉: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

来自专栏九公茶坊

八卦楚汉:吕后处心积虑杀韩信

韩信之死人们都会让刘邦担责,以为吕后不过是执行刘邦的旨意。很少有人会想到是吕后要杀韩信,而且处心积虑。

人们可能会认为吕后与韩信没有交集,怎么菜子会有这样想法呢?因为根据韩信的发迹轨迹,吕后还真有理由对韩信有怨气,而且会怨气冲天,怒火中烧,焚毁一切,韩信就是吕后怒火中烧的牺牲者。

这要从韩信加入汉阵营说起。

韩信在项羽那里两年多,也没有受到重用,职务是郎。故而亡楚归汉到刘邦阵营另寻出路。根据韩信入汉“未得知名。为连敖”,表明韩信没有一下子加入到刘邦的主体,但加入了吕泽部,连敖即为吕泽部特有。象韩信这种没有来历的人,一上来就任此职,又像极了刘邦的做派———你原来是什么官衔,加入时仍然是什么官衔,大概连敖一职,与郎相当。

但是韩信是奔刘邦来的,他的飞黄腾达就指望刘邦了。所以有诉求的韩信很快就找到刘邦,经过交谈,深得刘邦赏识,“上拜为治粟都尉”。这里不讨论韩信拜大将的真伪,就这个治粟都尉是个负责军需的副部级以上高官,也肯定脱离了吕泽体系。虽然刘邦、吕泽不分彼此,毕竟韩信是从吕泽处投奔到刘邦处的,然后又风生水起,地位高出吕泽,吕后心里不爽也正常。韩信从吕泽处起步超越吕泽的事发生在击齐的时候,韩信只是汉军一路的统帅,当时吕泽也参与了击齐,有可能还是整个灭齐战役的汉方总指挥。最后韩信厚颜无耻地向刘邦申请了齐假王,刘邦居然也就封韩信为齐王。

战争期间吕后在项羽处当战俘,天下平定后,知道了这里面的狗屁倒灶,心里肯定不爽。吕泽作为刘邦的铁粉,对待遇没有任何想法与不快,但吕后不乐意啊。她要替大哥出头,讨还公道,于是韩信那个楚王就在吕后的妒火中烧给烧掉了,正好刘邦对韩信也不爽——你不能这样违规讨要王位啊。既然吕后说韩信有反意,索性就此拿掉你那个王。所以在废除韩信王位的过程中,没有人立功受奖,韩信除了不当王之外,也没有受到什么严厉的处罚——你不应该当王也当了几年,现在受点委屈吧。人生就是个平衡市嘛。

本来吕后把韩信从王位上拉下来也就安逸了。不料吕后兄吕泽居然意外战死,紧接着刘邦启动了废除太子的行动,这就动了吕家的奶酪,在吕家总动员及众大臣的反对下,刘邦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彻底得罪吕后了,吕后的矛头就对准刘邦了。她可能已经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吕易刘,让老刘家的江山转到吕家来。

吕后当然不可能直接对刘邦开战,她要窥测时机。陈豨之反,刘邦出征,韩信没有跟随,让吕后发现这是个好机会。这个陈豨原来也是吕泽拉到刘邦阵营的,最后成了刘邦的铁杆,也飞黄腾达了。其实陈豨对吕泽没有任何不利,但吕后可不管这些,干脆把陈豨与韩信打成反革命集团,这样纵然奈何不了陈豨,至少可以干掉韩信。

而且干掉韩信太有必要了。这个韩信被废除王位后,一直叽叽歪歪,怨天尤人,极有可能在以吕易刘的过程中闹事,如果出现那样的局面,想压制韩信,难度还不小。但打成反革命集团就不一样了。所以吕后编造了韩信谋反的罪名与事迹,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一下子就把韩信拿下并处死。韩信传记里的谋反事迹漏洞百出,不值一哂,但不妨碍吕后以此除掉韩信。

作为刘邦集团的中坚,韩信处于极度无害的境界,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谋反实力与企图,既不是刘邦防范的对象,更不是刘邦欲除之而后快的对象。何况刘邦与韩信的投缘关系,大致融洽的交往,除掉韩信也间接打击了刘邦的势力。所以吕后杀害韩信的行为极其无理极其迅速,就象是迅速造成既成事实。结果木已成舟,刘邦回来,不管其内心世界是什么打算,也只有徒唤奈何了。更不幸地是,刘邦还因此背上了杀功臣的黑锅,留下永远的骂名。看来吕后打击刘邦的目的,永久地实现了。各位看官,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

菜子作《刘邦解码》,将《重审韩信罪案》改造成《刘吕斗法 殃及韩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小目如下:

1.韩信罪名根本不成立

2.人是吕后杀的,锅要刘邦背着

3.韩信知道是谁要他的命

4.吕后不是第一次对韩信发难

5.刘韩关系的裂痕

6.韩信死于刘韩关系裂痕被利用

7. 处死韩信是吕后对刘邦的报复与反击

8.吕后让刘邦吃苍蝇

9.韩信之死表示吕后在刘吕斗法中赢了一局

10.韩信死难简单总结

11.题外话 韩信死案让人相信世上真有报应

与此八卦相关的拙作有《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杂议吕泽》《吕泽问题从头说》《汉孝惠帝的身世成谜》《清理陈豨乱象》及专著《淮阴侯列传考察报告》(2017年东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定名为《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下同)。欲研读详细,可以查找看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史记人物

韩信

刘邦

九公茶坊

九公茶坊

60 篇文章 · 9 人关注

进入专栏

评论

云淡风轻

说实话,想法很新颖,但陈述的没有特别强的逻辑说服力[飙泪笑]

历史大佬吕泽完全可以不消失



菜九段的酒


韩信(公元前231年一公元前196年),淮阴县人士(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小时候家里贫穷,他自己既没有让众人称赞的品行,又没有谋生的能力,只能四处乞讨为生,常被乡邻耻笑。后参加反秦斗争,为刘邦平定天下,成为西汉开国功臣。

韩信的生死、成败都与一个人有着密切关系,我们来看看一个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错,就是萧何。当初韩信离开家乡最先投靠的是项羽,但项羽这个人刚愎自用,听不得别人的建议。所以韩信又转投刘邦的帐下,刚开始刘邦并不了解韩信,也没有过多地接触,就给了他一个看粮草的小官。官职虽小却遇到了他人生的伯乐一一萧何,萧何本来就负责后勤粮草这一块,通过与韩信的交谈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向刘邦推荐。韩信没等到消息就跟着别人逃跑了,萧何急了,骑上快马就在半夜里将韩信追了回来,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刘邦立国后为了巩困自己的政权,开始对那些邦他打下江山的异性诸侯举起屠刀。韩信也被剥夺了兵权,闲置在家。此时他的一个家奴跑到吕后那告韩信谋反,吕后找萧何商量,萧何就利用韩信信任自己的关系将他骗进宫,吕后就将韩信杀害于长乐宫钟室。
其实,刘邦旱就想除掉韩信了,在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此时形势很危急,刘邦哪里是项羽的对手。而韩信正在齐国一路高歌的攻城陷地,很快就杀死了龙且,活捉了齐王,平定了齐国。韩信就和刘邦谈起了条件,他派一个使者送了一封书信给刘邦,要求自立为齐王。刘邦看到书信暴跳如雷,骂道:“我被困在这,日夜盼你来救援,你却要自立为王"!还是张良和陈平暗示刘邦,此刻正是用人之际,跟他翻脸对我们不利,于是刘邦答应了韩信封他齐王。


另外,当刘邦追击项羽的西楚兵团到固陵时,调韩信和彭越的军队一起围攻楚军。两人没有执行,刘邦望眼欲穿也未看到一兵一卒。汉军被楚军打败,只好固守待援。刘邦向张良问计,张良说:“楚军就要败了,韩信和彭越没有分到土地当然不会前来,现在您可以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划给彭越,把陈县以东到海边的土地划给韩信,他们自然就会领兵前来助战。

韩信是一个大军事家,但不能算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有一次,刘邦试探他,"你着我能帶多少兵”?韩信愚蠢地回答:“陛下最多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呢?”韩信自信满满地说:“臣带兵是多多益善“。那意思是你给我多少我都能驾驭。比皇帝还牛,这不是作死吗。

所以说,如果韩信不威助刘邦自立为王,不谋求自己的私立而要求刘邦报以君子的心胸,学习谦恭礼让的品德,不到处炫耀自己所建立的功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引起帝王的猜忌呢,被杀也就在情理之中。


乔江宝


韩信之死和刘邦有最大关系,其它人都是敲边鼓。

为什么要除掉韩信了。我哔哔几点。

1韩信在平定齐国时,刘邦正在与项羽在成皋苦战,他切派信使,要求封假齐王,刘邦破口大骂,背后张良,陈平踢他脚,刘邦反应快,知道这时候,不能得罪韩信,赶快接着扯,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假齐王,把话圆过去。这笔账刘邦可是记下了。

2最后刘邦和项羽决战,韩信,彭越,英布,约期不至,刘邦被项羽在固陵又削了一顿,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木有好处啊?刘邦立刻,正式封韩信齐王,彭越为粱王,英布为淮南王,地盘都从项羽那边分,好家伙,一个个,即刻起兵。垓下大败项羽,四面楚歌,项羽霸王别姬 ,乌江自刎。

3刘邦有次和韩信聊聊天,韩信点评众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刘邦了,最多带10万人,超过了就忙不过来了。当时,刘邦心理肯定是五味杂陈。

4刘邦曾经说过,连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5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民谣 天下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剻通说韩信,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6萧何,自污,本来洁身自好的人,突然强买老白姓的良田,老百姓把状告到刘邦哪里, 刘邦很开心,后果不严重。张良从赤松子游,学气功,成仙去。封地只要和刘邦初次见面的小留县,多的不要。他们都是聪明人啊。

7韩信收留老朋友,项羽部下猛将钟离昧。后来又逼他自杀,进退失据,也不知道,他要干嘛!钟离昧说,刘邦不敢动你,是因为有我在,我死了,下一个就是你了。

8至于和陈稀串通谋反,真的假的,只有天知道了。韩信真要反,当年就反了,三国鼎立。后来也可能气不过,逼急了。也可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反正,已经是菜板上的肉了!

先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天天扎心13君


韩信之死,我觉得,首先,是一个时代悲剧。秦汉时期,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大碰撞的时代。分封制根深蒂固,影响深远。郡县制意义重大,石破天惊。两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利弊。天下动乱时期,分封制有利于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协作,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共同的敌人。这也是刘邦最后得以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屡试不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是,打败敌人以后,面临利益再分配。分封制显然成为引发社会动荡不安的巨大隐患。所以,就必须坚决果断,快刀斩乱麻,从分封制的各派利益集团手中抢夺控制权。这种情况下,就看谁的行动迅速,谁的心狠手辣,谁的手段高明。大汉建立以后,刘邦就果断出手,先后对韩信彭越英布以至于韩王信等人下手,迅速制止了社会动荡不安的隐患。从而为后来的郡县制打下基础。虽然发生了一些战争,虽然刘邦也没有彻底铲除对手,但是整体上保存了胜利成果,保持了社会稳定。这也为后来的大汉开疆拓土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后来中华的版图画定了基本方位。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刘邦也绝不比他差不少。秦朝统一后几十年就灭亡了。这与秦始皇没有将各国贵族隐患彻底铲除有直接关系。而刘邦凭一己之力,开创了大汉王朝,却延续几百年。以至于现在的中国主体民族还称为汉族。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邦不比秦始皇差。甚至有过之无不及。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刘邦铲除韩信,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结果。从情感上,我们心有不甘。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韩信被除,对国家对民族,未曾不是一件好事。蝴蝶效应,讲的是之前的一个小小改变,就会引发后面的一系列改变。所以说,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在手机上谈古论今,也得益于刘邦当年的果断杀伐。没有了当年的那个动作,今天的世界上,也就不会有我们的存在了。


天下无单征婚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无疑,萧何是和韩信死最有关系也是最直接的人。但是韩信是被吕雉骗进宫杀死的,这是生理的死亡。在刘邦坐上皇帝宝座,天下大统一的时候,韩信的野心也越来越膨胀,虽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那个位置,他心里真的没有想过吗?答案是肯定的,功高盖主,可是,帮助刘邦打天下,换来的却是一个淮阴侯,这是韩信不能忍受的。他的高傲,他的野心,都是让他失败被杀的代价,他不懂掩藏自己的情绪和野心,他不会像张良一样远离庙堂。同时,皇帝也是不会让这样一个手握大权的功臣“长命”的,韩信的死,终究是他自己杀了自己。


戈也的锅


秦末农民起义队伍中,最后只剩下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此时韩信雄霸一方,完全可以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是后来相信站在了刘邦一边,打败了楚军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以后,韩信不断的被贬官,刘邦在外征战之际,吕雉发现韩信与叛军有勾结,于是与萧何联手将韩信骗去宫中杀死,所以韩信的死是与吕雉和萧何有直接关系

韩信此人,非常善于带兵,有兵神的称号,与张良萧何并称“汉初三杰”,他只需让士兵列队就能计算出军队的数量,这就是有名的韩信点兵,他还厚待那个曾经让他受胯下之辱的人,但是韩信的缺点也很明显:楚汉争霸之时,他借势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令刘邦很不高兴,他还说刘邦最多只能统领10万,自己则是多多益善,对于崇拜他的吕雉家的亲戚樊哙,韩信却从心里瞧不起他,而他最不应该的就是和刘邦征讨的叛军有书信往来,密谋里应外合,换了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会放过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