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韩信的一生?

ZSI看庭前花开花落


从古至今,带兵打仗者不计其数,而其中佼佼者却是寥寥无几。真正可以称神的更是凤毛麟角,但是韩信绝对跻身其中。兵家四圣,韩信就占有一席之地,他破楚军、平魏国、攻代国,后又收服赵燕两国。

汉室江山得以建立,韩信绝对功不可没。那么,韩信一生究竟是如何走过来的呢?<strong>

韩信少年时声名狼藉,他为官无门,经商无道,连养家糊口都极为艰难。当时韩信母亲去世,他身无长物,却为其母找寻宽敞的坟地。韩信如此行事,让南昌亭长见之惊奇,与韩信相交。但韩信接连数月前去蹭饭,毫无惭愧之意。亭长妻子极为不满,就不为韩信准备吃食,让他自行离开。韩信不得已只能钓鱼维持温饱,后来被漂洗衣服的大娘接济,才能有饭可吃。

韩信的生活窘迫不仅是缺衣少食,还有乡邻欺辱,有屠户为侮辱韩信,让他当众从胯下爬过,否则就拿剑刺他以示英勇。人们皆以为韩信胆小怕事,却不见韩信受此大辱仍泰然自若,实在不是寻常人物。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各地反秦队伍如雨后春笋。韩信在此时参军,开始其命运的重大转折。韩信确实有带兵打仗的天资,但是最初天资不显,不被重视。韩信最初投奔项羽,多次为他出谋划策,但是都不被采纳。韩信转而投奔刘邦,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韩信被任命为大将。韩信为将荣耀至极,但是刘邦只是不愿抹杀萧何面子,怕失去萧何这个左膀右臂,对韩信却不看重。刘邦问韩信安邦之计,韩信就将楚汉之形势一一道来,并告诉刘邦项羽只有妇人之仁,不得民心。刘邦对韩信大为赞赏,就此奠定东征夺天下的方针策略。

韩信虽然擅长出谋划策,但并不是纸上谈兵之辈,他带兵打仗也是极为出色。在楚汉战争爆发时,项羽作为大将与强楚对峙,他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大败楚军,经过后来几次作战,又将三秦之地平定下来。其后,刘邦和韩信合力围困楚军,将项羽逼得自刎,至此,天下大势已定。

灭楚过程中,韩信声名显赫,立下卓越功勋。但是自古鸟尽弓藏,韩信也不能免俗,他因为收留楚国将领钟离眛而被猜忌有谋逆之心。再加上当时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以至于刘邦疑心重重。即使韩信献上钟离眛人头,也难以打消刘邦疑虑,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

猜忌一旦开始,就难以终止。韩信被贬只是悲剧的开端,之后汉室对韩信的猜疑更为变本加厉。他为表明清白,只能装病不去上朝,韩信被逼到这个地步,只能造反。却不想计划被家中仆人得知,并将他告发。吕后编造谎言,说韩信同谋陈豨已被抓,让群臣前来祝贺,借机将韩信斩杀,并且诛杀了他三族。

韩信一生,出身贫寒,却能凭借自身才能立下不世功勋,实在是值得称赞。最终却因为人心猜忌落得这个下场,又着实可悲!


邓海春


韩信(公元前231~196年),江苏淮阴人。西汉历史上的国士、三杰、名将,中国古代的兵圣,集无数光环于一身风云人物。韩信一生跌宕起伏,始终没逃出一个鸟尽弓藏,功败垂成的宿命。



那么,我们如何评价韩信的一生呢?

早年落魄,食不果腹

史书记载,韩信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母子相依为命。刚成年,母亲又去世,韩信变卖家资为母亲选了一宽敞墓地,周围可纳万余墓。韩信这样做很有深意,因为古人笃信风水玄学,给母亲的墓地讲排场,说明底气足,大有日后高高在上,统领千军、睥睨天下之势。至于未来是什么情况,不得而知,但韩信有一种执著的精神。而为理想投资的代价就是生活更加困顿,每天如影随形的除了孤独,还有饥饿。

幸好韩信有一个当亭长的朋友,每天到人家蹭上一顿饭,半饿半饱也能将就。此亭长应该比泗水亭长(刘邦)富裕,当年泗水亭长四处混饭,而南昌亭长一口气让一个大小伙子吃喝了好几个月。后来,亭长夫人撑不住了,因为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干脆在半睡半醒中就把饭吃了。韩信遭到嫌弃,于是跑到河边混起了漂母的干粮。漂母虽心善,但完活后就不来了,因此韩信又被饿的两眼发黑。

虎落平阳被犬欺,何况现在的韩信还没发达,于是连恶霸也来欺辱他。恶霸挡在韩信面前说:给你两条路选择,一用剑刺我,二钻胯而过。推测韩信祖上曾阔过,因为他有一把证明过去的剑,但是剑不能就这么糟践了,于是韩信很从容的爬在地上,围观群众开怀大笑。

丈剑从军,怀才不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苦秦久已”的农民把锄头、树枝、木棒当做了武器,六国贵族闻风骚动,纷纷立起了山头。兵书战策滚瓜烂熟的韩信,终于等到了大显身手的时候,于是直接奔向了项梁的队伍。项梁活着的时候,韩信是一名普通的士卒,项梁战死后,韩信升为项羽的门卫。韩信很想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每次跃跃欲试的时候,都被项羽轰出帐外。几次三番遭受主帅的蔑视,韩信认为自己来错地方了,于是对跑到了刘邦阵营。


起初刘邦也不重用韩信,原因很简单,没有工作经验。后来韩信犯罪要被砍头,临刑前喊了一嗓子,因祸得福结识了刘邦的御用司机夏侯婴。经一番交谈,夏侯婴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于是向刘邦递了话,因此韩信去了仓库里数麻袋,撵耗子。韩信的志向是统领千军万马,结果却成了一个做算数的小学生,看来刘邦这里还是没有出头之日。尽管二当家的萧何很赏识自己,韩信还是决定再次良禽择木而栖,于是趁着夜黑风高,一溜烟跑了。

韩信一路走,一路感慨万千,天下之大、群雄并起,却没有一位让我辈有用武之地的明主!正当韩信漫无目的逛荡的时候,气喘吁吁的萧何追了上来。萧何说,我给你建功立业的机会,我保证让你当上大将军。韩信将信将疑,可还是愿意再赌上一把,于是跟着萧何回去。萧何对刘邦说:如果你想老死汉中,我无话可说,如果你想得天下,只有重用韩信才能做到。随后,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纵横捭阖,威名海内

韩信给刘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中对策”,刘邦犹如醍醐灌顶而茅塞顿开,于是听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平三秦,收复关中,创立成就帝业的基石。随后刘邦率军开赴项羽国都彭城,韩信继续扫荡三秦之地的残余。刘邦彭城兵败,修整数月卷土重来,韩信率军与刘邦会师于荥阳。随后刘邦在荥阳一带与项羽拉据,派韩信北上开疆拓土。

韩信一路高歌猛进,先用木板渡河灭魏豹,然后背水一战歼赵国,杀赵相国陈馀,俘虏赵王歇。经几个月修整,韩信听从名将李左车的建议,摆开一场视死如归的阵势,然后给燕王臧荼送去一封和风细雨的书信,燕国不战而胜。之后韩信灭代攻齐,邀封“假齐王”,刘邦封其为“真齐王”。


没过多久,项羽派人来劝说韩信叛汉自立,或是保持中立三分天下,韩信不为所动。项羽派大将龙且率二十万大军征讨韩信。谈笑间,韩信用澭水全淹二十万楚军,龙且折戟沉沙,马革裹尸。最终,韩信坐镇,指挥彭越、刘邦、英布等天下兵马将项羽合围垓下,一代名将项羽走投无路,自刎乌江,楚汉之争结束,韩信助刘邦成就千秋大业。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垓下之战结束,刘邦风尘仆仆赶到定陶,将韩信的帅印揣入怀中,之后在当地风风火火的称帝。随后刘邦封韩信为楚王,让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前坐拥七十三坐城池的齐国交给了长子刘肥打理。回到家乡,韩信重赏了漂母,重用了戏弄自己的恶霸,赏给亭长一百钱,并指着他的鼻子说,你是个小人,没有将好事做到底。


一年后,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听取陈平之计,假游云梦泽将韩信逮捕,装入囚车,带往洛阳。一路上刘邦坐在龙辇里吃香的喝辣的,而对待韩信喜却像是马戏团的猴子,韩信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好在到了洛阳,刘邦因证据不足赦免了韩信,但是刘邦又说了:楚王你别当了,给你一个淮阴侯吧!

韩信觉得刘邦很不够意思,脸变如此之快,难道这就是卸磨杀驴的节奏!从此韩信耍起了小脾气,一肚子怨气,整天闷闷不乐,借酒消愁。后来干脆朝也不上了,刘邦外出平叛一概不从,推脱的理由就是身体有病。公元前96年,趁刘邦去代国平陈豨叛乱,吕后派萧何将韩信诱骗至长乐宫斩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代名将,草草谢幕,英年三十五岁。


总结:韩信的一生很立志,从默默无闻到叱咤风云,从遭人嫌弃到万人膜拜,韩信的人生既充满落没,也迎来过无限的辉煌,只不过一切都很短暂。韩信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刘邦,只有智商,没有情商,只懂军事,不懂政治。韩信完全可以像萧何那样的贪而污,也可以如张良那样退而保全身,但是韩信既放不下名利,又不舍弃荣华富贵,而且一直以一种市井的眼光看待他与刘邦的关系。其实,韩信还有许多路可以选择,但是他不懂的变通,所以最终把自己逼入了死胡同。古往今来,功高震主、功高不封,韩信一样都没有看透,这就是韩信的失败之处。一代名将没有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死于女人之手,而且还被扣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谋反帽子。可悲!可叹!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犹豫不决的韩信

韩信是古代有名的大将,被后人称之为“战神”。他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族灭的结局,让后人叹息不已。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可以发现,韩信通兵法,有谋略,智慧过人,心性坚韧,能忍别人不能忍受的屈辱。但他的性格却也有极大的缺陷,就是拿不起,放不下,犹豫不决。

在战场上,韩信很有决断力,但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他往往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所以总是优柔寡断。韩信一生,在关键时候,该拿起的没有拿起,该放下的没有放下。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他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先后平定赵、齐两地,打败并杀死项羽的大将龙且,威震天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就连一向气吞山河的楚霸王项羽也感到了害怕,他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去劝说韩信,想让他脱离刘邦独立,和楚汉三分天下。韩信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说辞,并且说:“你告诉项王,没有汉王,我就没有今天,所以我到死也不会背叛他的。”

看这番言辞,韩信对刘邦是绝对忠诚的,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慢慢分析。

武涉来劝说韩信,是为了项羽。而另一个一心为韩信考虑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蒯通(本来叫蒯彻,后人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改为蒯通)。蒯通知道当时的天下大势就掌握在韩信手中,就想劝韩信建立不世的功业。他先给韩信相了一面,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这个蒯通会不会相术,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句话却很明显是在暗示韩信,“背”就是背叛,意思是说韩信只有背叛刘邦才会“贵不可言”。以韩信的聪明,话里的意思他是很明白的,如果他是绝对忠于刘邦的,此时就该制止蒯通,别让他再说下去。可是,韩信明显有点心动了,他希望蒯通把话说明白。

蒯通接着说:“秦灭以后,楚汉纷争,双方都已经很疲惫了。此刻您拥有天下最强的军队,汉王和项王的性命其实是掌握在您的手中:您帮汉则汉胜,您帮楚则楚胜。其实,对于您来说,最好是谁也不帮,这样就会三分天下。然后凭借您的才能,等待有利的机会,不难统一天下。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正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韩信说:“汉王对我很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蒯通说:“您自以为和汉王关系好,功劳大。可是,这些都是不足凭借的,张耳、陈余当年关系多好,后来还不是反目成仇;伍子胥、文种功劳多大,还不是功成身死。功盖天下者不赏,以您现在的情况,联合楚国,项王不敢相信您;回归汉王,汉王也会怀疑。您如果不早作决断的话,就很危险了。”

韩信下不了决心,说:“让我好好想一想。”过了几天,蒯通又去见韩信,韩信还是犹豫不决。他最终还是不忍心背叛刘邦,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刘邦不会对不起自己的。蒯通见韩信不听自己的,就逃走了。

这是韩信一生最重要的关口,他需要作出选择。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彻底的忠于刘邦,像张良、萧何一样;要么狠下心来背叛刘邦,加入天下的争夺。除此之外,是没有第三条路好走的。

可是韩信却偏偏想走第三条路,他一直在左右摇摆,既不能放弃一切个人私利为刘邦尽心竭力,又不能下定决心独立山头。他又想获取最大的个人利益,又想刘邦能够对他始终如一,就像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说的那样:“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韩)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载!”

韩信平定齐地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盼望韩信来帮助他。韩信却派了一个使者说,齐地刚刚平定,形势不稳,希望能封自己为假(代理)齐王来镇抚齐地。刘邦非常生气,但形势所迫,还是封韩信为齐王。

后来刘邦带兵追赶项羽到固陵,约定韩信出兵共同攻打项羽,但韩信按兵不动。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把陈地以东的土地封给韩信,韩信这才出兵一同在垓下包围项羽。

这些时候,刘邦早已有心要除掉韩信了,只是害怕韩信的兵力,不敢轻举妄动。所以,杀掉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出其不意地进入韩信的军营,夺下他的兵符。然后,把韩信调离齐地,改封为楚王。

项羽已死,兵权被夺,做了楚王的韩信,已经失去了依仗。此时他若能韬光养晦,放下身段,低调做人,或许还能保全身家性命。

但韩信还是看不清形势。钟离眜是项羽手下大将,过去和韩信是好朋友,项羽死后,刘邦派人捉拿钟离眜,钟离眜就投奔了韩信,韩信收留了他。再加上韩信在楚国,出入都带了很多的卫兵,于是就有人告发他谋反。

刘邦听了陈平的计策,假装到南方的云梦泽游玩,要求诸侯都来相会,其实是要借机捉拿韩信。

韩信得知刘邦来到了楚地,又一次陷入了犹豫之中。他想起兵造反,但觉得自己没犯什么罪;想去见刘邦,又怕被刘邦捉拿。翻来覆去也拿不定主意。这时有人劝他:“你杀了钟离眜,皇上高兴了,就不会为难你。”其实这是一个馊主意,如果忠于刘邦,当初就不该收留钟离眜,甚至钟离眜一到就该把他抓了献给刘邦,这个时候再杀了钟离眜,既对不起朋友,也不能取信于刘邦。

韩信却听从了这个计策,他带上钟离眜的人头去拜见刘邦。刘邦当即把他抓了起来,韩信大呼冤枉,说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话。刘邦拿不到韩信谋反的证据,就赦免了他,降他为淮阴侯。

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失去了所有资本,就更应该夹起尾巴作人,放下对于权势地位的想法。但韩信却不能安分守己地过日子,他羞于和周勃、樊哙等人同列,整天怨气不断,怏怏不平。

陈豨被任命为钜鹿守时,来向韩信告别,韩信就悄悄和他说:“你所去的地方,是天下精兵所在之处,你从外边起兵,我在里面响应,天下就可以谋求了。”

后来,陈豨果然举兵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叛,只有吕后和太子留守京城。韩信召集家臣想要袭击吕后和太子,但有人告密,吕后知道了他谋划。吕后和丞相萧何商量,萧何就骗韩信说:“皇上那里已经传来消息,陈豨已经被杀死了,大臣们都应该进宫向吕后道贺。”韩信称病不愿意去,萧何就说:“即使有病,也应该强打精神进宫道贺。”

韩信相信萧何,就进了宫。吕后让武士抓住韩信,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他,并诛灭了他的三族。

一代名将就落得个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可以说,在战场上,他是时代的最强者,但在政治权谋上,在人生的抉择上,他却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他的失败,主要就是性格原因:在该作出决断的时候,他总是犹豫不决;在该低调的时候,他却放不下对权势地位的欲望。所以司马迁说韩信如果能学会谦让,不夸耀功劳,不自恃才能,他在汉朝的地位就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太公相比了。


万卷纵横眼欲枯


这本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就主观的逻辑分析一下韩信的一生吧。韩信一生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少年读书期、军旅成长期、人生巅峰期、败局防守期。

第一阶段 少年读书期

韩信一开始就有天赋,也有志向,直到他带剑投奔项梁前,都是在家里研究兵书,虽有大志向但不拘小节,韩信家里并不富裕,虽然这个阶段有些清苦,但他在前人写的兵书世界里,天马行空的遨游畅享。这期间发生两件事,胯下之辱、漂母赠饭,具体过程不细讲,但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韩信这个阶段一直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去帮助别人,很少也有人去帮他,他的机变能力和投机能力几乎为零,(如果胯下之辱这件事把韩信换作刘邦和陈平,几句话就可以化解掉,然后还可以交上朋友,换作是项羽,我觉得打死那个屠夫也不敢),这个时候的韩信虽然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但和当年的赵括一样,都是一些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他还需要切身实地的磨练。

第二阶段 军旅生涯

从带剑从军到刘邦筑坛封大将军。这个阶段看似平淡无奇,郁郁不得志,其实这段时间对韩信帮助太大了,他开始走出了自己的世界,融入了真实社会里,从一个小兵做到小军官,说明韩信已经变了,不再是那个目中无人不拘小节的另类了,没变的是自己的理想,他一直在项羽那里表现自己,进言进策,可是没有得到赏识,转投刘邦后有一次犯了死罪,砍头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救了自己,这件事说明韩信机智有所提高,但也说明他无法预测和把控身边的风险,这个缺点伴随他了一生。

第三阶段 人生巅峰期

从拜大将军到项羽自刎乌江岸,这是韩信最辉煌的阶段,实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尽情的艺术性的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基本上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不细讲了,这个阶段他开始自我膨胀了,,包括强要齐王,还有后期有不听刘邦指令的态度,这两件事让刘邦开始怀疑韩信的对他的忠实,更错的是以多胜少战胜了项羽,这样对于军事上来讲,项羽一死韩信再无敌手,其实韩信不想三国鼎立也是有原因的,他认为刘邦会像项羽那样不想做皇帝,回到战国时期的天下大势,那样他就会安稳的做自己的诸侯王,当然他内心也是怕刘邦的。从后来杀虞子期就可以明显看出。

第四阶段 防守期

从项羽自刎到被诛长乐宫,这个阶段韩信基本上没有翻盘的机会了,即便他当楚王时候,和虞子期一起造反,基本上也不会成功,因为他面对的是刘邦自己,他和刘邦的雄才大略不在一个等级。纵观韩信一生他是成功的,从山脚到山顶也是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走上去的,有天赋,有自身的努力,也有运气。不好的是没有保全了自己的家人,被灭了三族,而杀他的吕后又何尝不是被灭了族呢?


蒋翰禹


性格决定命运,这真是万事皆准的一句话。

韩信自幼父亡,母亲也相继去世,家贫,又受了很多周围人的凌辱。这样的人一般会发展成内向,敏感,自卑又孤傲,但又坚韧,果断,能化繁为简看透本质的性格。很难与人正常相处,不喜欢绕弯,受到一点恩惠或侮辱都会铭记一辈子。

另外,由于长时间被迫或主动独处,可以培养出惊人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这为他将来成为兵仙打下了基础,就像下棋,正常人只能看到眼前,他却可以看到三五步后的情形。这种洞察,想象,执行力都是对于事物或战场的把控,对他来说是拿捏自如的事情。但由于不和人打交道,千变万化的人心是他无法洞察到的。他其实根本不是犹豫的性格,而是无法像战场一样洞察收集到人物心理的信息,没法进行合理分析,致使他无从下手。

他对刘邦的知遇之恩铭记在心,因此关键时刻还是选择跟着刘邦,这是他性格特点决定的,没法改变。虽然很多人觉得他可以选择自立,形成三足鼎立是最好的结果。但其实他的性格是无法维持这种格局的。因为管理军队得心应手,但一旦建立政权,涉及到复杂的人事,对他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对他来讲,要么一股气灭了项羽刘邦,要么纵涌他俩相杀后,收拾残局。最后在没有外部威胁的情况下,手握绝对权利来进行人事管理。


思评


历史上,在军事方面,韩信绝对可以位居奇才之列,带兵打仗,也是多多益善之辈。可惜,功高震主,未能有效的调和与君王之间的矛盾,加之平时的所作所为过于张扬,说话无遮无拦,最后落得不得善终,被夷灭宗族,可怜、可惜、可叹。

古时候,对淮阴侯韩信有两句总结——“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扩充起来,很有启迪意义的小故事。

假设将“男人不止一面”的广告词来概括韩信将军,殊为准确。 能够在历史上留名的,很多都是少有大志者,韩将军亦然。

只不过在《史记》一书中,在最初的讲述过程中,更多的是描绘其干啥啥不行的状况,这一点,对于今天平凡的你我来说,心理上,是一个很好的安慰。

小时候的韩将军,可以说,家里没钱,在操守方面,也没有办法被推荐为官吏,也不能做点小生意来养家糊口,只能厚着脸皮混吃混喝的。

时间长了,大家都嫌弃他,而不自知,有一次到了饭点去混饭的时候,发现人家提前用过饭了,别说正式的饭菜,估计连点残羹冷炙都没有了,脾气不小,大怒,撇下一句话:“老子,再也不来了”(在心理上,还是缺少一些疏导,或者说其老师对他的教育过于偏重军事方面,在为人处事方面,有点欠缺了。联想一下,孔圣人为什么被尊为至圣先师,光一句有教无类就牛气冲天了)。

气鼓鼓的跑出去,饿着肚子,跑到了河边,想着钓上两条鱼来充饥,也是可怜呀。

有一位善良的老妈妈,正在河边浆洗衣服(当时的生态真好,村镇旁边的小河,竟然也没有太大的污染),这位老妈妈识人相面,看到其样子就知道还没有吃饭。

一连数日的支援给他点吃的,算起来,在秦朝苛捐杂税的“照顾”下,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一位普通的老妈妈,家里又有多少余粮呢?估计,也就是饿不死,撑不住,这小子真行,就这样凑合着、瞎混着,在等待什么吗?

有一天,可能是老妈妈送的饭菜很合胃口,吃的很开心,发自内心的说出几句大话:“我说老妈妈呀,改天发达了,一定会好好的报答你,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的,我坚信,确信无疑。”

老妈妈笑了笑:“哎,看你小子,长的是人高马大的,腰间还挂着一个铁片片,不去建功立业,天天在河边,看着我们漂洗衣服,我是可怜你,才施舍给你点吃的,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回报,再者说,改天究竟是那天呢?”

一句敲醒浪荡子。韩信如当头棒喝,眼前直冒金星,心里想着:对呀,对呀,天天这么混,等啥子呢?

难道天上会掉馅饼吗?估计难。

大丈夫何以立身天地间?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就此别过。

后来,应征到项羽军中,基本不受重视,很多建议和计策都不被采纳,失望的很,再者说,项羽在性格上的直来直去,每一位和他接触的人,都能够轻而易举的看透。韩将军发现了这一点,经过斟酌,感觉在这里存在的意义不大。

良禽择木而栖,跑到了刘邦处。谁承想,在这里也不太受重视,只给了一个看管粮草的小官职(初上天庭的孙悟空何其相似?),估计在当时的刘邦眼中,给这么一个官职,也是不小了。 不过,在此期间,韩将军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喝酒聊天,迅速的将自己胸中的才华进行了卖弄(卖弄一词,此处毫无贬义,毕竟在古时候,毛遂自荐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晋升的途径),特别是引起了刘邦的发小之一——萧何的赏识,在汉王面前,多次推荐。

回馈的有点慢,让韩将军内心迟迟看不到升迁的希望,加之思乡心切,再一次的有了退意。 据说还是在一个月光照耀下的晚上,拎起之前收拾好的包袱,招呼都不打一声,突然就跑了。

猜想,萧何安排属下去邀请其喝酒聊天,才发现人已经不见了。萧何,何等了得,知道韩信是何等人才,跑了,被他人启用的话,威胁就太大了,顾不上给汉王打招呼,骑着马就开始了追逐。

虽说跑的是人困马乏的,结果还不错。 追上之后,好好的进行了封官许愿,这一次可是画了一个天大的饼子(看来,天上真的会掉馅饼)。

好说歹说,连拉带拽的把韩信“哄骗”回去,接着又去好好的做了一通汉王的工作,刘邦在情商方面,确实属于段位等级最高一阶,心悦诚服的搞了一次轰轰烈烈的拜将仪式,也为后续的楚汉相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战争中,韩信多次被游说、策反,不成功的理由基本都有汉王对其不薄这一条)。

具体的战争细节,就不详述了,反正是大展拳脚,尽情的放飞了自我。

当然,在项羽被收拾掉之后,齐王韩信很快就被用计变成了楚王,随后更是被刘邦所说的巡游云梦泽,一下子从王变成了侯,可以说软禁在了天子眼皮底下。

因为说话的不谨慎,惹祸上身,最终竟然被汉初最阴鸷的一位妇人——吕后所杀,正所谓:当断不断,必为其乱。(功高震主时,翩然抽身去,多少人可以做得到呢?)

必须借用《史记》上的言语,言简意赅:“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

在军事多么果敢、有谋略的一位,在人际的争斗上,竟然如此之犹豫。

读史总是会假想诸多,正反双面,差异真大。


浩哥爱读书


韩信是个被命运捉弄的一个人。早年不得志,连吃饭都吃不上,总算还有人接济他。

机会来了,天下大乱。他投项梁项羽,嫌官小,无法施展本领而转投刘邦也不得志。遇到萧何得以拜将封侯。

最后被刘邦夫妇套路,忌惮,功成末路!

韩信这个人不坏,知恩图报。唯独不该逼钟离昧自杀,错误判断刘邦以至于最后丢掉了性命。

韩信是不可多得的大将军,当世只有项羽可以匹敌。项羽不死,韩信不会死。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今帝王,除了秦始皇不杀功臣,后世帝王很难做到。


乙丙丁6


韩信出生于淮阴韩山村,他的父亲长期给别人做长工,因老实肯干,力气大,财主将自己的丫环嫁他为妻,而生下韩信。小时候的韩信非常的调皮,当时,韩山镇有一位算命先生在镇上摆摊,韩信每天夜晚都到算命先生摆摊的地方拉屎。开始,算命先生也没有往心里去,打扫干净,继续摆摊。几次以后,引起了算命先生的注意,仔细观看之后,不禁大惊:原来韩信拉的屎异于常人,他的屁股眼是正方形,有王侯之象。天黑以后,算命先生在暗中观察,韩信又过来拉屎,算命先生大喝一声:谁让你在这拉屎的?韩信吃了一惊,赶紧给先生施礼,算命先生仔细端祥,韩信果然相貌非凡。先生大喜,逐收韩信为徒,白天习文,晚上练武,并将兵书战策全部传授于韩信,五年后,先生见韩信学业已成,遂对韩信言道:一年后,你父母双亡,你需把他们埋在韩山南坡,可保你封王拜将。说完飘然而去,韩信只好和先生洒泪而别。一年后,韩信的父母果然染病双双而亡,韩信遵照先生的话,把父母的尸体用小车推到韩山南坡,刚放下,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一时飞沙走石,把韩信的父母掩埋起来,韩信大哭一场,拜了三拜。从此流落淮阴,而受了胯下之辱。随着秦末大乱,韩信投入项梁军中,后又在项羽帐下任郎中,亲身参加了巨鹿之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都不被采纳。因此,韩信非常愁怅,因长时间得不到重用,韩信只好亡楚投汉。后因萧和的举荐,韩信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军,从而使他有了施展军事才能的机会。首先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一举平定三秦。接着循燕击赵,以三万残师,用背水一战之计,歼灭赵国二十万大军,阵斩赵相陈余。用谋士李左车之计灭亡齐国,封为齐王,是时,韩信手握三十万大军,隐形有三分天下之势。然韩信过于重情重义,没有背叛刘邦,从而失去争夺天下的最佳时机,实在可惜!后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包围了西楚霸王项羽的十万楚军,最后逼项羽乌江自刎。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初"三杰"之一,后被吕后以谋反罪诛杀,并被灭了三族,死时35岁,一代兵圣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苗克华


在帝王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皆因威震其主而借口被杀!韩信其中一个。


用户50898452025


就没人觉得韩信是个极度自卑的人吗?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天天生活在看不起他的环境中,不自卑才怪呢,综合韩信的所作所为,他就是一个极度自卑的军事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