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熟悉我国大一统进程的人们都知道,战国时的秦国正是先通过南取巴蜀奠定了七雄中的强者地位,然后才有了灭六国统一中原的进程。

先秦时的巴蜀之地虽然富饶,但它与中原之间的交通极为闭塞,若非因为褒斜道的修建,巴蜀是绝对无法与秦川连成一片的。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说起这褒斜道,它不仅拉开了秦统一六国的序幕,还诞生了我国公路史上最完善的创举:栈道、桥梁、隧道、馆驿(相当于今天的服务区)在这公路上一应俱全,而且还是当时进出巴蜀的最短线路(约374公里),跟今天的公路建设理念毫无二致。

褒斜道修建之前的巴蜀交通形势及大一统进程序幕的拉开

在西周至先秦时期,褒斜道一直就是粗陋不堪的原始谷道,“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周幽王征褒国得褒姒等史实,都证实了褒斜道是古而有之的。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251年),褒斜道从谷道筑为栈道,最终实现了“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局面。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顾名思义,褒斜道是沿“褒水和斜水”而建的道路,为先秦时期陕南(汉中)与四川之间唯一的通道。

早期的褒斜谷道虽可通行,但却形如崎岖山道,沿途处处凌空绝壁,一路需攀伏而行,跟后期可通行马车的“驿道”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除了褒斜谷道之外,另一出川之路就是沿长江东下,由于水往东去,此路线几乎单向的,在汛期时完全无法逆流而上。

由于楚国与巴蜀近在咫尺,楚国曾利用水文平缓的时段逆流而上占据了巴蜀与汉中,但那只是行政上的归属,而未能进行有效的物资流通。因为长江航道无法便利地双向往来,这大大局限了楚国对巴蜀的有效管治,因而秦军一旦占据汉中进入蜀地,楚国就唯有退却了。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富饶的巴蜀成了最早被统一的西部区域

如果说秦昭襄王之前的战国各国尚势均力敌,那么巴蜀就是其中最关键的天平砝码;一旦有效占据了巴蜀,有了其强大的粮饷后盾,秦国在对外征战中就更具雄厚实力。所以说,修建褒斜道、占据巴蜀,才是我国大一统进程的真正序幕!

褒斜道从原始谷道向驿道的发展过程

其实除了褒斜谷道外,当时还有几条更为崎岖的类似谷道可通往秦岭以北(故道、傥骆道、子午道)。

经多次勘探后,秦国确认褒斜道正是两地之间最短的捷径,于是确立了拓展褒斜道这策略。

褒水和斜水沿岸就是褒谷和斜谷,这两处谷地相对平缓,如果商旅运输循谷而行,攀伏之劳就会大大减少;而且因斜谷平缓、褒谷可直抵汉中,无需翻越大山就可进出巴蜀,因此沿着河谷修建栈道最符合当时秦国的战略需求。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修栈道时“石坚不受斧凿”,古人就用了“火焚水激”之法;栈道需要坚实耐用的支撑,古人就用了“平梁直柱与斜撑结合”的结构;在遇到以上方式都无法穿行的状况时,还首次开凿了我国历史上首条“公路隧道”(石门隧道)。此外,褒斜道上还存在若干桥梁工程,目前仅发现了三处桥梁遗址,理论上应该不止三处的。

通过隧道、桥梁、栈道连结后的褒斜道,其常规路面宽近18米(栈道以外路段),能容纳汉制1.5米车轨十道,相当于今天的“双向五车道”公路了!北魏《石门铭》记载:“阁广四丈,路广六丈,连辀骈辔而进”,就是说,除了栈道路段稍窄点之外,其余路段都是按“五车道”设计的。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以上栈道仅复原了古代的建造结构

为了方便途人行往及驿马更替,褒斜道沿途还设置了数处驿站,其功用就相当于今日的公路服务区。随着驿站人流的密集增加,附近的居民点也逐渐形成,产生了私人旅舍等配套设施,这与今日的公路交通发展过程也是颇为接近的。

可惜经过多年损坏,今日的古道遗址已难复旧日盛况,我们也只能通过史料来感受真实的褒斜道是怎样的。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长16米,均高3.6米,内宽4.2米的石门隧道

褒斜道为后世的公路建设提供了现实范本,全国交通状况因此大为改观

褒斜道建成后,全国各地在类似的地理环境下就开始广泛借鉴褒斜道上的设计,就连三峡江段也通过栈道设置了拉纤路段,方便水文无法满足通航时船只逆流而上。由此,巴蜀往北及往东的交通就大大拓展了。

从巴蜀东下、再从襄阳位置沿河北上就可达中原腹地,当河网与驿道结合起来后,我国的交通就开始渐成网络,同时也催生了运河的发展。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栈道与河网结合的交通方式成了古代主流

自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就一直在全国各地完善着这样的交通路网,秦直道、灵渠等,正是当时重大的交通配套工程之一。

秦通过巴蜀奠定了天下,汉朝也是通过巴蜀作为开国基地,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正是通过褒斜道(蜀道北端)、金牛道(蜀道南端)运往关中。汉武帝在统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也是通过此道经由四川南下,“汉之兴自蜀汉”,它也是今日中国版图的真正奠定者,可见褒斜道的历史意义有多重大了!

自此,“5里一站,10里一亭,30里一驿”就成了我国交通驿道的基本配套,与此同时,相关配套的建筑艺术也同步获得了提升。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古驿站的当代复原

刘禹锡在《山南西道新修驿路记》中写道:由是驶行者忘其劳,吉行者徐其趋,孥行者家以安,货行者肩不病,徒行者足不茧,乘行者蹄不刓,公谈私咏,溢于人听。

这样的交通方式除了最基本的功用性外,还在建筑美学、人性化配套上获得了人文文化上的一席之地,如此一切改观的开端,皆来自最早期的褒斜道!

从秦至清,褒斜道长达三千年的使用历史功在千秋

由于汉中自古就是兵家要地,褒斜道也因此屡次在战火中被破坏;但也正因它巨大的存在意义,历次被毁也就会有历代的修缮,这样的修缮建设过程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直到民国时新建了宝汉公路,褒斜道才开始由新公路替代。

由此一算,褒斜道已持续发挥了三千年的历史作用,这在世界交通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除了对全国交通路网的开拓性贡献之外,褒斜道还跟无数重大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时,蜀军“所过烧绝阁道”;公元554年乐炽叛魏,“闻官军至,乃烧毁栈道”;公元886年唐僖宗南逃,因“兴元节度使焚阁道”而走了故道抵达汉中......

功在千秋的公路典范:我国的大一统序幕正始于巴蜀褒斜道的修建

褒斜道上的相关历史人物:汉初三杰

以上历史事件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我国的历史走向,褒斜道也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不可割裂的一部分。

从历史版图看,我国的大一统进程是先由巴蜀开始,然后是岭南(秦)、西南与西北(汉)、东北(唐)、青藏(元),假如没有当初的这条道路,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人们常说唐代的大庾岭路是奠定岭南发展的喉哽之道,那么褒斜道正是奠定我国大一统进程的必由之道!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