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扶貧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區赴留壩掛職副縣長張一峰

千里扶貧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區赴留壩掛職副縣長張一峰

四月的留壩,天藍,地綠,山青,水碧。“時間過得真快,好多事情還要加油幹。”眼看著還有半年時間就到了掛職扶貧“畢業季”,張一峰似有傷感,更有不捨。

2017年10月28日,根據組織安排,他作為崇川區副區長踩著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鼓點從南通市來留壩掛職副縣長。兩年來,隨著他的足跡在留壩的溝溝坎坎的延伸,崇川人民的愛也漸次播灑在留壩人的心田。

揣著“一二三四五”,踏上漫漫扶貧路

言語不通、飲食不習慣、生活不便,這是多數扶貧幹部初來乍到遇到的困擾。

2017年張一峰初來留壩時,有一個躲不開、繞不過的難題:80多歲的父親長期患病,需要照料怎麼辦?兒子即將高考,又該怎麼辦?

打點行囊來做留壩人,沉下心來幹留壩事。儘管困難重重,張一峰毅然決定舍小家顧大家,揣著“一二三四五”,踏上漫漫扶貧路。

樹立一個目標——為實現留壩縣2018年整縣摘帽爭做貢獻。

實現兩個到位——掛職扶貧人到位,心更要到位,不當“看客”,不做“過客”。

千里扶貧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區赴留壩掛職副縣長張一峰

迅速度過“三關”——飲食關:從吃慣清淡飲食、米飯為主到逐步適應“無辣不成菜”的一日三餐和麵食。語言關:漢中語言與四川差不多,一些方言俚語還是很難理解,不懂就問,基本上溝通沒有障礙了。孤獨關:留壩是個山區縣城,地廣人稀,遠離家鄉,來此工作難免孤獨。步入常態後,感覺非常充實。

遵守四種紀律——遵守政治紀律。做到不利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話不說,不利於東西部扶貧協作的事不做。遵守工作紀律。按照留壩縣委、政府統一部署和要求,遵章守紀,勤勉工作。遵守生活紀律。講操守,重品行,生活正派,情趣健康。遵守廉潔紀律。做到不以扶貧為條件謀取任何個人私利,守得住清苦,耐得住寂寞。

做好五項工作——加強學習,深入調研;兩地溝通,健全機制;產業合作,夯實基礎;人才交流,智志結合;強化宣傳,社會幫扶。

“張縣長來這邊一段時間後,體檢發現自己得了腎結石,但他覺得是小毛病,不能影響工作,結果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後來病痛的折磨讓他越來越無法忍受,只能暫時回南通做手術。”談及張一峰,崇川區駐留壩縣發改局掛職副局長楊建東動情地說:“休息不到半個月,他又毅然返回脫貧攻堅一線,繼續工作。因為沒有好好休養,術後一段時間裡他還幾乎天天小便出血。”

“我們的扶貧“戰士”個個都很給力。楊建東同志岳父重病手術,病人從ICU轉入普通病房沒幾天就匆匆趕回留壩繼續工作了。張龍醫生、張魯霖醫生已經是一年內第二次到漢中參與助醫工作。馮峰老師愛人剛動完大手術,他就響應組織號召來留壩助學。其他各條線參與崇川留壩兩地協作的同志也是各有各的困難,但他們都義無反顧地衝在了一線。”張一峰介紹說:“這是我第一次全面參與到扶貧工作中來,感覺全縣幹群特別能吃苦,能奉獻,能戰鬥,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無私忘我的奉獻精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作為其中一員,說實話還是感到非常自豪的。”

離繁華很遠,卻離理想很近。很多時候,他們沒有把這裡當成驛站,而是自己的另一個故鄉,一片亟待改變的土地,一群需要幫助的親人。

用真情寫出扶貧好文章

“不用外出打工,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掙錢了,多虧了張縣長幫助我們建的社區工廠,讓我們這些農村婦女既能在家照顧老人孩子,還能打工掙錢。”李佳佳高興地說。

在留壩縣誼豐社區工廠,五十餘名村民正在流水線上繁忙作業。32歲的李佳佳現在是一名流水線上的工人,過去卻是村裡有名的貧困戶,由於要照顧小孩,無法外出務工掙錢補貼家用,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如今,因蘇陝扶貧在家門口就建立了扶貧社區工廠,她就可以一邊在工廠務工掙錢,一邊照顧孩子,重新燃起了對美好生活的信心。目前,有像她一樣的貧困勞動力共有16名在社區工廠務工。

千里扶貧不了情 ──南通市崇川區赴留壩掛職副縣長張一峰

據瞭解,留壩縣誼豐社區工廠是張一峰積極協調促成的留壩縣首個蘇陝協作扶貧社區工廠,能夠就近就地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取得了良好的扶貧成效。下一步,還將在全縣其他社區及移民安置點進行推廣,同時在縣上建現代農產品物流園,想方設法為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務工創造條件,目前相關工作正在加緊推進。

產業合作,夯實基礎。在張一峰的努力下,2016-2018年共安排蘇陝協作項目11個,下達蘇陝協作資金1255萬元。這些資金承載著蘇陝兩地黨和政府的囑託,也肩負著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殷切期望。如何花好每一分錢,讓貧困群眾充分享受到蘇陝扶貧帶來的幫助?這讓張一峰感覺自己的責任重大,他時刻提醒著自己要對貧困群眾負責,必須將工作做細、項目做實、資金用準。

來留壩的兩年時間,他用雙腳走遍了全縣39個貧困村。為了實地考察瞭解項目情況,他帶領幹部翻爬過5公里多連騾馬都通行困難的險峻山樑,他還對同行的幹部打趣說:“你們這些二十幾歲的小夥子,還沒有我們中年同志厲害呀!”張一峰正是憑著對蘇陝扶貧的一腔熱血,風雨無阻帶領幹部真抓實幹,在進村入戶考察項目時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這個項目能帶動多少貧困戶,年底能為貧困戶增收多少錢?”他要求對於預期效益不好、帶動貧困戶增收不明顯的項目要立馬換掉,堅決不浪費蘇陝扶貧資金一分錢,並告誡幹部不能為建項目而建項目,而是為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建項目。在他的帶領下,全縣39個貧困村都建立了蘇陝扶貧協作產業發展項目,這些項目與貧困戶之間建立明晰的利益鏈接機制。截止2018年底,蘇陝協作項目共帶動952戶2392名貧困戶增收210萬元,人均增收878元,有效實現了精準幫扶。(三秦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