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豪傑與悲歌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是我們自小就耳熟能詳的,我覺得歷史的真正精彩就是從戰國開始,資治通鑑也正是從三家分晉的戰國開始記錄。春秋的主要精彩就是兩個高齡還能禍國殃民的女人,一是西施參與的吳越春秋史話,另一則是禍害陳楚晉三國滅兩國、七為夫人的夏姬,其他都乏善可陳。

戰國與民國有異曲同工之處,精彩紛呈但亂成一片,不過戰國史只要抓住以下兩條線索倒是不難釐清:縱的線條是吳起和商鞅,橫的線條是鬼谷四友、四大公子和戰國四將。戰國也就大抵是這些豪傑的風雲故事。

吳起和商鞅都是衛國人,只不過衛國太小了,撒泡尿就從東頭衝到西頭,所以兩個都去國外發展,共同點是兩個人任何一個都是改變歷史的經天緯地之才,戰國的就是躺在兩個人的靈魂底下的較量;都是變法人物,都前後在魏國發展,如果魏國只要有好好重用其中的一個,那麼,就沒後面秦國啥事了。

而且兩個都死的其慘,都是在楚和秦上任國王的重用下,使得兩個不開化的國家變成強國,而老國王駕崩後,因為變法觸動本國貴族利益,一個是伏在楚王身上被亂箭刺死,一個是被車裂而死。區別是,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僅僅只要6 年,而商鞅在秦國足足有19年,所以商鞅的變法沿襲下來,而吳起的改革半途而廢。

戰國豪傑與悲歌


成功屬於那些有慾望的人,尤其是強烈慾望的人,吳起顯然是這樣的一個人,吳起家境富裕,少時散盡萬貫家財雲遊四海找尋機遇,但是一事無成,這點我心有慼慼焉;

所不同的是,吳起一無所獲返鄉受到鄉親的嘲笑,一怒殺死同鄉30餘人,逃出衛國。臨行前,吳起從胳膊上咬下一塊肉來,對母親發誓說:“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結果真是,母親死時候也沒有回來。

吳起跑到魯國從曾子那裡學習了兵法,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想用吳起為將,但吳起的妻子恰恰是齊國人,所以有點猶豫,吳起為了獲得歷史機遇,依然殺死了妻子打消國王疑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殺妻求將”,吳起確實有兩下子,用示弱使詐的方式,出其不意擊潰齊兵,但是吳起殺妻和不為老母奔喪之舉,使得毀言死起,於是魯國王辭退了吳起。

於是吳起投奔了有賢惠著稱的魏文侯受到重用,主要在河西抵抗秦國和韓國,結果吳起打了76仗贏了64次,尤其以5 萬魏軍戰勝50萬的秦軍,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神話,其軍事才能得以施展。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原本繼續重用吳起,曾經兩度都是魏相候選人,這時候吳起就顯示出了政治機謀的不足,田文為相時候,吳起不服,擺出自己軍事成就,吏治成就,而田文則輕輕說“國君年少,全國憂慮,大臣沒有親附,百姓還不信賴,在這個時候,是由你來任相合適呢?還是由我來任相合適呢?”吳起沉默了很久然後說:“應該由你來任相。”

田文還算度量大的,所以還能相安無事,等到田文死後公叔任相。公叔略施小計,就使得吳起逃離魏國,來到楚國,而到了楚國,主要成就就是政治上的變法,吳起認為楚國的主要癥結在於世襲制,凡是封君傳到第三代時,就收回其爵祿,用從封君那裡得到的爵祿去奉養經過挑選的有功將士,論功行賞;精簡無關緊要的官職,削減過高的官吏俸祿,把省下來的開始訓練軍隊。這些措施這些都嚴重損害了世襲貴族的利益

所以楚悼王剛死貴族們就造反,吳起逃得趴在楚悼王屍體上,安法制傷了楚王屍體要滅門的,但是貴族們照樣亂箭齊發,射死吳起,儘管新王繼任後連滅70門造反的貴族,那也無濟於事了。一代梟雄,盡落得如此下場,可惜的是,不管是魏國還是楚國,只要給吳起足夠多的時間和權力,那麼,就輪不到10年後秦王國的興起。所以一個可以改變歷史命運的能人吳起,就這麼消失在歷史舞臺。

商鞅其實受吳起影響很大,很多思想就是承繼吳起,跑到魏國做魏國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臨死前對魏惠王說:“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又對惠王說“王既不用公孫鞅,必殺之,勿令出境。”然後又回來對商鞅說,我先公後私,我已經稟告惠王如果不用你就殺掉你,你自己估摸著打算吧。結果商鞅沒當回事,惠王也沒當回事,既不用也覺得不值得殺,所以商鞅帶秦兵大敗惠王時候,惠王想到此時悔清了腸子。

商鞅前後兩次變法,前後相隔9 年。第一次變法很簡單,純粹的拿來主義,主要是吳起的獎勵軍功,以及把李悝制定的《法經》帶到秦國並增加連坐。其他的內容更是好笑:父子兄弟姐妹不許同睡一個炕,可見秦國當時是多麼落後了;

強迫每個人都要勞動,不許遊手好閒,兄弟兩個的必須分居,這樣便宜更快製造人口;鼓勵生產,耕種和織布手藝好的,可免賦稅和勞役;用優厚的待遇召請移民,不限國籍,而凡在秦國墾荒的,9 年不收田賦。

這些當今看來太簡單的增加人丁和墾荒的措施,也許乍看起來太原始了,但是我們現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的戶口贊助制度,恰恰是反面的對照,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發展,就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不惜手段求發展,那些日益嚴重的大城市地域保護主義,雖然得到當地人的擁護,但確實違法了市場規律。

譬如我這樣的人現在闖北京的話,沒北京戶口買不了房子,也上不了車牌,整天一開什麼會了就被重點盯防,如果我是個庸才,我肯定忍了,但如果我是個人才的話,我才不會受這個罪。所以我敢斷言,以後的十年裡,真正的世界級人才,都不會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樣封閉的大城市裡起步,肯定是一些更加開放的中小城市裡孕育,那些大城市最多起經過的作用。

如果我是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的話,我不會參加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南飄北漂這麼浪費時間的活,我會最快最卑鄙地賺上一點點錢,然後帶著,選全國二三十個有代表的地方,大多以中等城市為主,一個地方去住上一個月,雖然要花上幾乎3 年時間,去看看這些地方工業物產,風俗人情。

身入其境人看世界,比當地人的熟視無睹會更發現很多著眼點,這種遊歷的經驗,一來使人迅速成熟沉穩,二來眼界和修養也大為改觀,其實,春秋戰國那些風雲人物就這麼做的。沒有機會時候運動中尋求機會,移動中學習比靜止的學習更有成效。

四大公子是指楚國春申君黃歇,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將是指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白起用兵是不求占城,只求對對方有聲力量最大殺傷,最著名的是坑殺趙國30萬降兵,當時趙國軍隊的驍勇是著名的,如果沒有白起這招獨招傷及趙國元氣,就僅趙國都夠秦國受的。後來因為與秦相範睢不合,僅僅是因為託病不去打認為失去機會的仗,就被進讒被逼自殺;李牧因趙王中秦反間計被殺。四將其餘兩將得以善終。

鬼谷四子是指同為鬼谷門下的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而蘇秦的合縱張儀的連橫以及範睢遠交近攻是貫穿了整個戰國的三大戰略,這裡蘇秦的故事最值得一提,其故事之曲折,令人扼腕,蘇秦初至秦說惠王,不用;回來時候盤纏用盡,正在織布的妻子看他落魄歸來,身子動都沒有動;蘇秦向正在煮飯的嫂子索飯充飢,嫂子裝作沒聽見。蘇秦羞怒之下發奮讀書,所謂“錐刺股”的典故也正是由蘇秦得來。

於是蘇秦改變策略,轉而向六國推銷,東至趙、燕、韓、魏、齊、楚,遊說六國合縱御秦。他出任縱約長,並相六國,歸居於趙,被趙封為武安君。歷史上讀書人最揚眉吐氣的一幕出現了。

當蘇秦以六國宰相之尊鮮衣怒馬歸鄉時候,嫂嫂匍匐路旁頭也不敢抬,蘇秦問:“想當初你如此無禮,現在為何這麼謙卑?”嫂子一句大實話流傳至今:“因為你位尊而多金”,所以後來增廣賢文有句楊梅吐氣的話:“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也就成了古今中外酸秀才的勵志篇。不過蘇秦的下場也很慘,被齊國處於車裂之刑。

我一直在好奇,如果吳起、商鞅、蘇秦、春申君、趙起等,如果知道了以後的命運,那麼他們還會選擇這條路嗎?但我想,對於這些豪傑來說,怕的從不是慘烈,而是埋沒,如果拿埋沒一聲來與過把癮就死來比較,個個都會選擇後者,而且毫不猶豫。

也許無人能選擇結局,那麼,人人都可以選擇個開始,不擇手段地,義無反顧地,猶如飛蛾撲火,如此,也就造就了歷史,歷史也就因為這些悲歌和遺憾才變得如此豐盈,令人迷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