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孙权一举获胜,为何却向刘备求和?另有隐情?

众所周知,在三国时期这一个历史阶段中,夷陵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又被称为了三国著名得“三大战役”。然而对于这三大战役,他们都有着一个相同点,就是对当时各诸侯力量的对比与历史的发展进程,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富有转折性质的影响。夷陵之战:孙权一举获胜,为何却向刘备求和?另有隐情?

夷陵之战:孙权一举获胜,为何却向刘备求和?另有隐情?

就好比赤壁之战,它的出现为三国鼎立的竞争格局立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夷陵之战,更是为日后蜀国、吴国的再一次联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不过值得大家稍微注意的是,在夷陵之战结束之后,明明是孙权一方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为何还要率先向刘备求和呢?按照往常的道理,不是应该是败者向胜利者求和吗?这其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夷陵之战:孙权一举获胜,为何却向刘备求和?另有隐情?

第1个原因,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虽然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往往是失败的一方向胜利的一方主动求和,但是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中,也不缺乏胜利者向失败者求和的事情。我们就拿宋朝这一个朝代来讲,宋朝在和辽国、西夏、金国的交战中,也获得过许多次的胜利,不过宋朝却主动派达使臣苦苦求和,甚至在当时还做出了纳贡赔钱的举动。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陆逊火烧了刘备的军营,但是这一场战争结束之后,蜀国仍旧有着一战之力。在《三国志·先主传》中有曾记载道“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

第2个原因,对于当时的刘备来讲,他正在竭尽全力拉拢散落的军兵,收拾残缺的战船,有望在和东吴展开一次更加激烈的战斗。在三国的这一历史阶段中,刘备的一生经历了或大或小无数次战役,虽然有不少的战役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好多次都作出了丢盔弃甲的举动,如若丧家之犬。

不过在这之后,刘备每一次都能够咬牙站起身来,最终一举夺得了荆州和益州,和孙权、曹操实现了三足鼎立。与此同时,当时的蜀国文有诸葛亮,武有赵云、魏延等名将,这对于东吴来讲,仍旧有着一个不小的威胁力。然而,这正是孙权主动向刘备求和的关键原因之一。

夷陵之战:孙权一举获胜,为何却向刘备求和?另有隐情?

第3个原因,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陆逊来讲,虽然击破了刘备的大军,不过自己的队伍也遭受到了一个巨大的损失。当时更关键的是,在东吴的后方,曹操的儿子曹丕正在虎视眈眈。虽然在联合围剿关羽上,魏国与东吴迎来了短暂时间的“蜜月期”。

但是,关羽被铲除之后,曹丕很渴望东吴称臣,并且命令孙权派自己的儿子去魏国充当人质。因此,因为没有办法顺利得到化解的矛盾,曹魏与东吴早就已经在战争的边缘上不断的徘徊着。三国时期,曹魏开国之君魏文帝曹丕曾于任内的222-223年、224年和225年三次攻打进入东吴。

第4个原因,也是最后一个原因,夷陵之战正式结束后,肃然东吴轻而易举地的守住了荆州,但是蜀国却遭受到了重创,里里外外元气大伤。其实这一场战争的爆发,两国的实力都受到了一个巨大的影响,为了双方日后能够把存在的矛盾全部化解掉,强强联手一同抵抗魏国,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夷陵之战:孙权一举获胜,为何却向刘备求和?另有隐情?

三国时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在于是三方博弈,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敌我双方博弈。然而既然已经是三方博弈,其中比较强势的一方,打败了实力较弱的一方,没有参战的另外一方一定会做出一系列的举动。因此,孙权获得了最终的胜利后,毅然决然率先向刘备、诸葛亮主动求和,也是希望能够联合实力强大的蜀汉,对抗实力更加凶猛的魏国,以此来保证三国鼎立的平衡。

假如吴国毅然决然选择与蜀国势不两立,那么魏国有很大的几率会坐收渔翁之利,一举夺得整个天下。对此大家有着怎样的看法呢?你认为孙权获胜后,率先向刘备求和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夷陵之战:孙权一举获胜,为何却向刘备求和?另有隐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