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漢武帝統治時期,似乎是個酷吏輩出的時代,太史公都要專門在《史記》中開闢出一篇《酷吏列傳》來。在這些酷吏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張湯了。張湯的一生充滿跌宕起伏,最盛時連漢武帝都要親自探病,而最後又自殺身亡,連厚葬亦不得。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張湯是關中杜陵人,他的父親曾經做過長安丞。這裡的長安指的應當不是西漢都城長安,而是下轄的長安縣,也就是說,張湯的父親做的是縣丞。根據《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縣丞是輔佐縣令或者縣長處理一縣之政務的,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放在都城地區,這隻能算個芝麻綠豆官。

所以,張湯的出身,雖不是平民,但也是比較平常的。童年時期,有一次,張湯的父親出去,讓張湯看門。剛好有個老鼠來偷肉,被小張湯鼠贓並獲。一方面是天資聰穎,一方面也是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小張湯“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也就是把老鼠審訊一番,還寫了完整的案件記錄,最後,把老鼠處以磔刑,也就是肢解。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老張回來一看,呵!這小傢伙寫的文書,堪比積年老吏啊,於是從此讓張湯負責記錄案件。老張死後,張湯繼續在長安縣做吏。(在這裡順便說句,某度百科的“張湯”詞條,在這裡說“父親死後,張湯繼承父職”,這是不夠準確的,張湯所做的是吏,但一個縣中的吏有長吏、少吏之分,縣丞是長吏,下邊還有級別更低的佐史之類的,是少吏。張湯所擔任的,恐怕並不是長安丞,也就不能算是繼承父職了。)

在擔任長安吏期間,張湯逐漸結識了自己的貴人,而後一步步上升,升到了茂陵尉,負責治方中。茂陵就是漢武帝的陵,按照秦漢規制,皇帝生前預先修陵,方中指的是陵墓的墓室部分。這活兒看著只是一個工程負責人,但其實卻很重要,畢竟是給皇帝修陵,而且這是大工程,裡面還涉及到不少實實在在的利益。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後來不知怎麼地,張湯跟丞相田蚡搭上關係,藉著他直接走到了漢武帝身邊,並且由於自己精幹的治獄才能為漢武帝所欣賞。張湯很能夠揣摩漢武帝的心思,辦起案子來又心狠手辣,有時候連漢武帝心軟想要放過的,他都不肯。正是由於對武帝的高度忠誠,張湯很受寵愛,繼續被提拔,做到了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是西漢的三公之一,權勢很高。

可惜,張湯得罪的人很多,後來被他的政敵們聯合起來誣陷,漢武帝也信以為真,張湯沒有辦法,只能引罪自殺。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後來,漢武帝醒悟了過來,覺得張湯雖然有毛病,但畢竟有才幹,而且忠於職守。於是他收拾了當初構陷張湯的人,還重用張湯的兒子。


張湯雖然是酷吏,但不是貪官,史書記載“湯死,家產直不過五百金,皆所得奉賜,無它贏。”作為曾經當過7年三公的人,這點家產是很微薄了。張湯死後,家人親戚想要厚葬他,可是他母親很清醒,阻攔了這種做法,而是薄葬了事兒。據說是“載以牛車,有棺而無槨”。西漢早中期,高等級墓葬多流行重槨制度,比如著名的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幾重棺槨。而張湯只有棺材而沒有槨,的確是低調的埋葬方式。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2002年,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的西北政法學院南校區施工時,竟然意外發現了張湯之墓,讓這位兩千年前的政法“祖師爺”重見天日,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神奇巧合。

這座墓規模不大,由墓道和墓室組成,墓室沒有用磚來構築,只是一個簡單的地下土洞,長5.3、寬2.8米。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張湯墓結構圖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張湯墓出土銅器

墓內也沒發現木槨的痕跡,隨葬器物多為實用的小銅器,如銅鏡、銅盆、銅帶鉤、銅刷子等等。跟那些高等級的王侯墓葬相比,簡直寒酸到極點。

那麼考古工作者如何知曉它是張湯墓呢?這是結合了多方面因素而得出的結論。

首先,多虧了墓中出土的兩方銅印章,銅印正反面均有字,印文包括“張湯、張君信印、臣湯”,這是最為直接的文字證據。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其次,這座墓的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特徵,都符合西漢中期的時代特徵,與張湯死亡及下葬的時代符合。

最後,這座墓的地點,正是西漢時期的杜陵縣境內。前面說了,張湯是杜陵人,當時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一般人死了是要歸葬故里的。

張湯死前給漢武帝寫下遺書,說“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張湯墓的發現,印證了史書對於張湯身後事的記錄,曾經貴為三公的他,最後只能埋骨於這樣一個普通的土洞墓中,人世無常,真所謂伴君如伴虎也。

一代酷吏身後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師”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市長安區西北政法學院西漢張湯墓發掘簡報,文物,2004,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