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上將:在淮海區紮下根

刘震上将:在淮海区扎下根

劉震

劉震,原名劉幼安。1915年3月3日生於湖北省孝感縣(今孝昌縣)小悟鄉劉家嘴。1931年10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戰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六八八團政訓處主任、團政治委員,第三四四旅獨立團團長,冀魯豫支隊第一大隊大隊長,第二縱隊三四四旅旅長,第四縱隊四旅旅長,新四軍第四師十旅旅長,第三師十旅旅長兼淮海軍區司令員、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兼中共淮海地委書記,第三師副師長。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和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2年8月20日在北京逝世。

率部地方化

1941年9月,新四軍軍部決定,為便於指揮,第四師十旅與三師九旅互調建制,原旅、團番號不變。根據軍部命令,十旅由皖東北進入淮海區,實行主力地方化,劉震任旅長兼淮海軍區司令員,區黨委書記金明兼軍區政治委員。

第十旅由紅軍主力部隊改編而來,是一支著名的英雄部隊。要把這支部隊地方化,許多指戰員思想上一時轉不過彎來,發出各種各樣的議論,有的說:“人家地方部隊升級,咱們十旅倒下降了!”劉震也有自己的猶豫,想到一年來十旅在津浦路西與日偽軍和頑軍鬥爭中損失較大,人員不足,確實想恢復元氣,要安個“家”;但又擔心變成地方部隊後,會固定在一個地區,今後不能再機動作戰。

正在這個時候,中共華中局書記劉少奇從鹽阜區發來電報,要劉震和旅兼軍區政治部主任高農斧到華中局去談話。劉震渴望見到少奇同志,聽取具體指示,和高農斧當即從旅部駐地沭陽縣陳圩子出發,快馬加鞭奔赴鹽阜區。

他們先到第三師師部,見到了師長兼政委黃克誠,這是劉震同黃克誠在豫皖蘇分手後第一次重逢,分外親切。黃克誠對十旅撥歸三師建制表示熱烈歡迎,並對主力地方化的道理作了說明,指出這是在困難條件下立足生根、渡過難關、準備爾後新發展的正確道路。這使劉震在思想上有了準備。

接著,劉震和高農斧到了華中局駐地。劉少奇和陳毅正伏在桌上研究工作,看到他們到來,立即打招呼並親切地談起話來。劉少奇分析了當前鬥爭形勢,帶著徵求意見的口吻問道:“你們對這樣的形勢有什麼想法?今後的棋應該怎麼走?”劉震說:“堅持鞏固與發展華中根據地,堅決與敵人鬥爭,這是毛主席一再教導我們的,也是少奇同志堅決貫徹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劉少奇說:“是這樣,不管局勢如何嚴重,我們要堅持華中各根據地;在有利的條件下,要積極擴大部隊,發展根據地。”

“為了適應新的鬥爭環境,迎接新的局面,十旅今後的任務, 就是在淮海區安家,實行主力地方化。你們怎麼想?思想通不通?”劉少奇直截了當地指出了要害。劉震一時猶豫沒有回答。劉少奇猜透了劉震的矛盾心情,便說:“你們不要猶豫,不要以為實行地方化是走回頭路。這不是回頭路,是堅持和發展根據地、發展人民武裝的正確道路。現在你們一個旅被‘化’下去,不要多久,將會有兩個旅、三個旅以至更多的旅成長起來,到那個時候,不僅人數多許多倍,戰鬥力也會比現在強。”

中午了,警衛員問是不是吃飯,劉少奇說不忙。他繼續以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從游擊隊到正規軍的發展為例,深入淺出地講了許多道理,說明十旅地方化就是具體體現毛主席正確的軍事路線。劉少奇親切的談話,打消了劉震對主力地方化的一些疑慮。他見劉震表示思想通了,便說:“通了就好。只是光你們通還不行,還要十旅的幹部、黨員以至每個戰士都通。‘化’下去,就是到人民群眾中生根;思想不通,根就扎不深。像種小麥一樣,根不深,苗不壯,就難得豐收。”接著,劉少奇又同他們談了如何“化”下去的問題。

聽了劉少奇的一番話,劉震和高農斧感到豁然開朗,心情舒暢。吃完飯回到旅部後,劉震同區黨委負責同志一起仔細商量,確定了徹底地方化的具體方案,先幹部後戰士,先黨內後黨外,通過各種會議,利用多種方式,反覆講清道理,打通了思想。也有少數同志接受慢,分配工作時講價錢,鬧彆扭。有一個團參謀長被分到泗陽縣大隊任大隊長,他說:“寧願當連長,也不幹縣大隊長。”經過旅幾個負責同志多次找他談話,最後才表示:“我服從組織分配,但以後我還要回主力部隊,旅長要給我打這個保票!”劉震對他說:“保票是有的,它不在我們手裡,‘化’下去的同志每人有一張。只有大家從思想上‘化’下去,尊重地方黨的領導,緊緊地依靠群眾,根扎得深,果結得快,根據地鞏固並發展了,那就能很快回到主力部隊。”

刘震上将:在淮海区扎下根

圖片說明: 1944年,淮海區黨政軍負責同志在泗沭縣愛園留影。左起:張彥、楊純、邵幼和、劉震、金明;前排李一氓。

不久,第十旅參加程道口反頑戰役勝利後,迅速地“化”了下去。在黨政軍一元化領導下,旅部和軍區機關合並,部隊全部拆開,一個營一個連地分編到各縣大隊去。同時抽調400多名幹部“化”到各地方武裝,個別鬥爭激烈的邊沿區,主力軍的幹部一直“化”到區、鄉,甚至民兵基幹隊。

就這樣,第十旅在淮海區紮下了根,迅速得到成長。到1945年春,由一個旅發展為第十旅和獨立旅兩個旅,由原來的3200多人擴大為15000人。

林宮渡殲日寇

刘震上将:在淮海区扎下根

圖片說明: 林宮渡戰鬥中的我軍前方指揮部

1944年8月下旬,駐宿遷城的日軍第七十二旅團一三五大隊派出金井中隊88人和偽軍90餘人,到運河線上的宿遷、泗陽兩縣水陸交通要道林宮渡安設據點。金井中隊是宿遷城裡日軍一張“王牌”,進駐林宮渡後即開始修築炮樓,妄圖恢復宿遷和淮陰之間的水陸交通,再一次分割我淮海與淮北兩塊抗日根據地。

劉震決定趁其碉堡還沒修成,就突然發起戰鬥,粉碎敵人陰謀。他部署分區主力第一、第二、第四支隊參加戰鬥,自己隨擔任主攻的第二支隊,於9月6日黃昏從崔鎮渡過運河,指揮6個主攻連分東、西、南三路於7日20時前將敵人團團圍住。同時,部署第一、第四支隊對宿遷、淮陰方向派出打援部隊,阻止敵人企圖增援。天剛入黑,炮兵開始射擊。21時開始總攻。三連乘機從據點西側發起進攻,指導員薛復禮率突擊班開路,用馬刀砍斷敵暗堡外圍鐵絲網,從射孔投入手榴彈將敵堡炸燬,突破了敵前沿陣地。經過激烈戰鬥,我軍突入敵縱深,被分割的敵人仍企圖借斷牆殘壁垂死掙扎,稍有機會就衝出院落,又被我英勇的戰士頂了回去。戰鬥在逐屋爭奪中進行,敵人固守的幾個院落逐個被我軍奪取。

從俘虜口中得知,被我軍在村東攻佔的第三個院落是金井的指揮所,因遭猛烈攻擊,他不得不丟下這個院落,慌里慌張跑到別的院落裡去,想突圍又苦無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在兩三個院落裡頑抗。摸到敵人底細後,劉震迅速調整了部署,在主要攻擊方向上,除了集中一些重火器之外,又投入了兩個連的兵力。戰鬥進展很快,二十來分鐘我軍又佔領了兩個院落。8日凌晨3時,殘敵被壓到最後兩幢房子裡。劉震令所有迫擊炮和部分爆破手,一齊向殘敵進行射擊和爆破,房子裡的30多名日軍全部葬身火窟。

拂曉前,我軍勝利拔除了林宮渡據點。此戰共擊斃日軍中隊長金井以下66人,俘日軍5人,斃俘偽軍90餘人。從此,日偽軍只好固守在淮陰、沭陽、泗陽、宿遷幾座孤立的縣城內,再也無力出來“掃蕩”了。 (趙連軍 整理)

刘震上将:在淮海区扎下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