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ic:新加坡推出反虚假新闻新法,最高可判处 10 年监禁

#Topic:新加坡推出反虚假新闻新法,最高可判处 10 年监禁

新加坡议会于上周通过了一项颇受争议的反虚假新闻法案,将于数周后开始实施。

这项“防止网络虚假信息和网络操纵法案”(The Protection from Online Falsehoods and Manipulation bill)允许新加坡政府强制平台删除或修改其认为“违反公共利益”的虚假信息。那些被发现“有恶意行为”的个人最高可面临 5 万新元罚款或 5 年监禁;而使用虚假网络账号或机器人程序散播这类信息的人,则可能面临 100 万新币罚款或 10 年监禁。

92 名议员中,9 名反对派议员均投了反对票,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议员中共有 72 人投了赞成票。

该法案于上月起草,当时就引起了一些关于言论自由是否会受限的争议。据《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内政部长兼律政部长尚穆根在 4 月 2 日的媒体吹风会上强调,该法案针对的只是虚假的事实陈述,但不包括基于事实的个人看法、批评、讽刺(satire)或讥讽性模仿(parody)。

“国人可以继续公开表达对政府的看法,继续批评政府。你一直拥有的这些权利、一直说过的话,都没有受影响。”他还提及,被处以相关指示的个人或组织,仍能到最高法院上诉,推翻政府的决定,“最终决定信息真伪的,是法庭,而不是政府。”

但争议仍然继续。批评者指出,该法案涵盖范围过于宽泛,从社交媒体到新闻网站都是适用对象,让政府拥有过多权力定义什么是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针对一些私密内容,比如 WhatsApp 上的私人聊天记录,而关于政府会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却没有明确解释。

国际法律家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向 BBC 指出,“法案没有对于’不实信息’做出任何实质定义,也没有说明’公共利益’具体由什么组成。”

不过尚穆根随后澄清说,“损害公共利益”具体指的是威胁该国国家安全、外交关系、选举正当性以及影响公众对于政府及国家机构认知。

据 CNN 报道,亚洲总部位于新加坡的 Google 表示“担心这项法律会妨碍创新”,并指出”它会如何实施才是更重要的事”。Facebook 公共政策事务副总裁 Simon Milner 称希望政府在应用规则时“把握好尺度、循序渐进”。Twitter 发言人则表示会持续观望“由新加坡本地及国际学者、媒体、公民社会团体提出的忧虑在未来几周是否会得到恰当的回答。”

如何在维护言论自由的同时打击虚假新闻的传播?对于这个问题,有多个国家近年来都在立法上做出了回应。

俄罗斯总统普京于今年 3 月签署了一项法令,禁止在网络空间传播虚假新闻及失实信息,这包括危害公民生命、健康的虚假新闻,以及可能干扰生活保障设施、交通等社会基础设施、信贷机构、能源、工业或通信设备正常运行的不实信息。最高将被罚款 100 万卢布(折合人民币 10 万元)。

法国国会于去年 11 月通过了两部历经十个月争论的反假新闻法案,包括《反资讯操纵法》及《反虚假讯息法》。根据这两项法案,选举前三个月,政党或候选人有权就疑似被刻意操纵的虚假信息申请禁令,法院必须在 48 小时内做出裁决;社交媒体平台应公开投放广告推广政治内容的赞助商身份;法国高等视听委员会(CSA)可将意图影响选举的“受外国势力控制或影响”的电视频道下架。

德国于 2017 年 6 月通过了一部《社交网络强制法》,于去年初生效,规定社交媒体平台须于接获检举的 24 小时内移除明显违法内容,包括仇恨言论、恶意诽谤或煽动暴力的内容,否则可处 500 万以上、5000 万欧元以下的罚锾;对于有争议、但尚非明显违法的内容,社群媒体则有七天时间可以衡酌是否移除。

马来西亚国会也于去年 4 月 2 日以 123 票赞成、64 票反对通过了一部反假新闻法案。按照法案,任何恶意制造、传播、转发假新闻的人,最高可被判6年监禁并处以最高 50 万林吉特(约 81 万元人民币)的罚款。假新闻被定义为“任何完全或部分虚假的新闻、信息、数据及报告,包含文字、图片、音频或其他任何能够传达文字或概念的形式”。相关诉讼还适用于非马来西亚国籍的人,只要假新闻的内容或者受害者涉及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公民或组织。

题图来自纪录片《孪生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