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既不用妄自尊大,也没必要妄自菲薄。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完善产业链和体系力,一批自主强企和本土品牌也正在向世界舞台靠近。

中国汽车品牌是在一轮接一轮“狼来了”的恫吓中成长起来的,也是在不断被外界“诋毁”及自我否定中咬牙坚持,并不断发展壮大的。

今天,5月10日,是第三个“中国品牌日”。

为了更好践行品牌强国战略,助力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由新华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等央媒及官方机构共同举办的中国品牌日系列活动,在极具代表性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隆重举行。

包括已于昨晚举行的开幕晚会在内,接下来三天时间,有包括中国品牌“新国货”展览、高峰论坛及一连串相关活动,意在让更多的国人消费者体验国货精品,感受中国品牌魅力。笔者注意到,几乎与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的“汽车”领域,即为今年重点展示的四大品类之一。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时至今日,汽车产业之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早已无需多言。无论是其所涉及的工商业产业链之广,还是对国内GDP贡献度之高,可以说都鲜有产业能与之相提并论。随着5G和万物互联时代的加速到来,汽车产业的重要意义将进一步凸显。

从1953年7月15日,毛主席亲自提名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正式奠基,到今天以长城、吉利、比亚迪、传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自主强企,及以上汽、东风等为代表的世界500强本土车企集团,在不断强化本土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纷纷“出海”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

过去的66年,看似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见证并浓缩了中国汽车品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及由弱到强的辛酸史。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1956年我国生产的第一批解放车驶下生产线

从1956年由苏联帮助我国援建的一汽建成投产,到1969年因中苏关系及国际形势的大变局,被迫从鄂西北“深山沟”里“长出来”的二汽(东风的前身及别名),可以说我国汽车工业前三十年的发展,正是在这种饱经波折与磨难中完成了从无到有。

1984年,在经过了长达数年的接洽与谈判之后,由中德双方各出资50%组建中国首家乘用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前几年更名为上汽大众)的合资协议在人民大会堂签署,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式从“闭门造车”迈向了“市场换技术”合作共赢的历史新阶段。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需要指出的是,虽说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合资车企“市场换技术”的路径在行业内引发广泛争议,不少人认为“送出去了市场却并未换来真正的技术”。

客观地讲,这种论调并非全无道理,因为实践证明,核心技术确实是换不来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过去几十年的合资经验,不仅成功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全套与国际化市场同步的全产业链体系,还直接帮我们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汽车行业从业者。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看过国产电影《天下无贼》的人,想必对影片中葛优这句非常经典的台词仍记忆犹新。想当年,这句话一度成为了彼时的年度网络热词,看似不经意和搞怪的一句话,却道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人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谁说不是呢?放眼当今汽车界,有多少现如今身居自主品牌要职、甚至创始人的顶尖人才,都曾在合资车企中接受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历练。更不要说数量极为庞大的,覆盖汽车研发、设计、制造等全产业链端各类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诸如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一大批自主强企,也都是在所谓的“合资时代”里发展壮大起来的。“哈弗不能只在家里‘考第一’,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全球SUV第一品牌”、“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让吉利汽车跑遍全世界”、“私人消费一旦启动,比亚迪分分钟造出特斯拉”……

过去这些年,长城魏建军、吉利李书福、比亚迪王传福这些中国汽车界的风云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振奋人心的豪言金句。回过头来看,他们几乎都做到了,曾经吹过的牛大都已经和正在实现。

聚焦SUV的长城,专注新能源的比亚迪,以及寻求均衡发展的吉利,已然发展成为了一张张代表中国汽车的新名片。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全球累计销量超过300万辆的哈弗H6

以比亚迪为例,靠电池起家的它,于2003年通过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厂得以进军汽车产业,其造车历史不过十几年。比亚迪为什么能够后来居上、发展成为今天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自主强企?

毋庸置疑,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汽车整体价格大幅下降开始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国车市由此迎来了“黄金”时代,踩在这个时间节点后“杀”进造车行业的比亚迪,得以凭借“性价比”优势获得快速发展。

所谓“量变引起质变”,赶上了好时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迅速获得造车经验上的积累后,于是我们看到近年来比亚迪造的车“品质”感也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不再仅仅是靠开始的“性价比”取胜,而是“品价比”。

实际上,时至今日无论是丰田大众,还是长城比亚迪,在汽车零部件采购上基本上都是源自相通的全球化渠道,比如ESP大家普遍都是用的博世的。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行驶在伦敦街头的比亚迪双层电动大巴

所以我们看到,几年前比亚迪就敢对外公开喊出“两万公里零故障”,而在其引以为傲的新能源车上面,甚至直接给出了“电芯终身保修”的质保承诺。透过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今天自主品牌造出的汽车,产品质量早已经今非昔比,完全可以与合资品牌正面PK。

实际上,很多时候在同级别的车型选材用料方面,自主品牌通常也远比合资品牌表现的厚道。所以在国人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支持与信赖更具“品价比”的优秀自主品牌。

长城、吉利同样如此,本着全球化的研、产、销一体化布局,得以“智”造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

譬如,去年以来很火的哈弗全新车系F系旗下的F7和F7X,这两款在国内市场热销的SUV产品,接下来都将在长城位于俄罗斯的图拉工厂进行本地化生产,并销往以欧洲市场为代表的国际市场。

中国品牌日:致敬正在顽强向上的中国汽车品牌

必须承认,尽管中国已经连续十年跻身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我们离真正的汽车强国地位还有不小距离。

因为无论是按照全球产销规模还是包括品牌价值在内的综合竞争力,以丰田、大众、通用、福特、现代、戴姆勒、宝马等为代表的跨国汽车巨头,依旧牢牢占据了第一阵营。

不过我们既不用妄自尊大,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因为经过过去六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完善产业链和体系力,一批自主强企和本土品牌也正在向世界舞台靠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