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

范旭东,一副眼镜,削瘦的身形,外表谦和,怎么看都像一个文弱书生,然而他却是民国时期的化工大王,堂堂的实业家,被毛主席誉为最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家之一。范旭东生于1883年,湖南人,原来的名字叫源让,后来考入日本帝国京都大学时,为显雄心,改名范锐,字旭东。

近代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

毕业后他原本可留学任教,当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范旭东决意归国投身中华之复兴。归国后,由梁启超推荐进入财政部,先在北洋政府的铸币厂负责化验分析。这个工作仅仅干了两个月,他就辞职了,原因是看不惯北洋政府的腐败。在欧洲考察的机会,范旭东对欧洲的精盐生产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心投身实业。1914年冬,范旭东来到天津塘沽,看到海滩边如冰雪一般的盐坨无边无际。目睹此景的他分外激动,日后他对伙伴说:“一个化学家,看到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还没有雄心,未免太没有志气了。”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饲料,而中国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却还在给人食用,纯度低,有害杂质还多。因此西方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1915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久大精盐公司,生产的食盐纯度达到90%以上。范旭东亲自设计了一个五角形的商标,起名“海王星”。产品生产出来了,但是被日本商人故意在报纸上散布“海王星”有毒的消息;英国驻华公使甚至动用军舰封锁天津港,阻止运盐船出港;国内的盐商也群起而攻之,食盐长期是国家专营的商品,在军阀割据的年代,食盐背后的利益错综复杂。范旭东甚至被军阀绑架,亏了他当官的哥哥救他出来。就在这么艰苦危险的环境下,范旭东愣是坚持了下来,1917年,公司销出精盐1万担。1923年增加到了4万多担。

近代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

食盐取得成功,范旭东转战制碱业。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纺织印染都需要用到纯碱。当时西方国家对制碱形成专利垄断,中国根本无法获得制作方法。范旭东曾经到英国卜内门制碱公司参观,被对方嘲弄说,你们看不懂制碱工艺,还是去看看锅炉房吧。范旭东决心雪耻,他与陈调甫、王小徐、李烛尘以及侯德榜一起合作,仅仅靠着一点简略的制碱资料,埋头钻研,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高质量纯碱。从1918年永利公司成立,到侯氏制碱法生产出纯碱,永利公司历经8年,这中间的艰辛我们难以想象。在被外国公司严格保密下,没法购买到成套设备,他们一切都是自己设计,自己制造。1926年8月,永利的红三角纯碱荣获费城博览会金质奖章。李烛尘后来出任共和国食品工业部部长,侯德榜解放后出任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为中国化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中国化工之父范旭东

看到永利的实力,曾有英国公司想入股,范旭东严词拒绝,永利的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部授意下属的兴中公司夺取永利碱厂。由于永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日本人想通过”合法手续“得到永利产权。多次找范旭东、李烛尘要求买厂,都以公司规定”必须华籍人士才能入股“而拒绝。日本人失去耐心,强行抢走了天津永利碱厂。南京战事打响后,范旭东下令将能带走的机器、图纸都西迁重庆,搬不走的埋起来或者沉江,他不想让心血资敌。1938年9月18日,新的久大盐厂在自贡成立。第二年,新的永利也在乐山五通桥简称。为了纪念天津的永利,五通桥的厂改名”新塘沽“。在重庆永利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塘沽碱厂的照片,范旭东常常伫立照片前,对同事说:”我们一定要打回去的“。1945年10月4日,范旭东因操劳过度,在重庆沙坪坝南园逝世。屈居一隅的永利就像屈居陪都重庆的国民党政府一样,始终没有打开局面。但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而不是范旭东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